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蝰鱼是鲑形目蝰鱼科蝰鱼属海生鱼类的统称,见于各主要大洋的热带海区。垂直分布水下4700~300米,均为深海种类,沿体侧有发光器,有的在鳍末端和口腔内也有发光器,所发之光有时用于诱集摄食其他鱼类。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鱼,长达30厘米。蝰鱼是昼夜垂直洄游鱼类,白天的时候它们呆在1500米深处,晚上则上升至不到600米深的水域,这里的食物更加  相似文献   

2.
海洋里的鱼类,有很多能发出亮光。一般来说,能发光的鱼类多居于深海,浅海里鱼类能发光的比较少。鱼类是依靠身体上的发光器官发光的。这些发光器官的构造很巧妙。有的具有透镜、反射镜和滤光镜的作用,会折射光线;有的器官内的腺细胞,会分泌出发光的物质。还有些鱼发光是因为鱼体上附有共栖性的发光细菌,这些发光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发出亮光。鱼体上发光器官的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因鱼的种类而各有不同。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9,(6):9-9
在海洋中,大约有90%的地方是阳光无法到达的,那里一片漆黑。深海鱼类是否会有更为敏锐的听力,帮助它们在黑暗中捕捉猎物、寻找配偶、躲避敌人?一项新研究表明,深海鱼类进化出了不同寻常的耳朵,以适应深海环境。例如,几种生活在中美洲水下1000米深处的太平洋辐鳍鱼,它们的耳石上长出了又长又硬的茎状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鱼并不陌生。我们人类的祖先大都经历了猎渔为生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对一些鱼类,尤其是海洋深处的鱼类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深海鱼类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般来说,构成深海鱼类的一般特征是眼睛和嘴都比较大,牙齿锋利,身体能发光。有的深海鱼的雄鱼还寄生于雌鱼身上。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深海残酷而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结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深海鱼大都是在7000万年前由浅海进入深海生存下来,并为继续生存练就了适应深海环境的身体形态和能力。在黑暗、高水压、低温、食物奇缺的深海中,约有  相似文献   

5.
朦光鱼(Maurolicus japonicus Is-hikawa)属于钻光鱼科(Gonostoma tidae)中的深海发光鱼类。它的卵子曾于1976年7月5日、8月28日及1978年6月10日的几次东海调查中,先后在陆架边绿区的大于130米的几个相邻近的深水调查站位上出现(图1),为  相似文献   

6.
在高压、低温又黑暗的深达5000多米的太平洋底,海参有四五十厘米长,虾、蟹和许多不知名的鱼类在爬行或游动,洋底还有成堆的生物排泄物,那里竟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 这是刚结束的我国大洋多金属结核DY95-8航次考察队带回的深海录相的镜头,参加调查的环境项目责  相似文献   

7.
中国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父鱼类为中小型鱼类,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一千种,一般为近海栖息,有些进入或定居在淡水水域,少数潜居深海。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北极海或南极海。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有分为南北两大组成部分的现象。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性和冶温性种类有细棘杜父鱼科Psychrolutidae、海盗鱼科Agonidae、软鳍海盗鱼科Aspidophoridae、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光盖鱼科Anoplopomi-  相似文献   

8.
东海冲绳海槽深海鱼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浅水区的外缘,是一北东一南西向延伸,在东南方向呈弧形突出的海槽。其北部水深在500-1000米间,南部最深达2000余米。1978年6,7月间我所“金星”号调查船在这一深水区及其附近进行了海洋综合考查。在进行底栖生物拖网时,获得一些深海鱼类标本。本文共报道深海鱼类14种,隶14属,12科,9目。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鮟鱇你会想到什么?"西河豚,东鮟鱇"的美味?还是它们头顶那根特殊的"鱼竿"?鮟鱇鱼,又称为鹅鱼,身体扁平,头部宽大,日本人相当喜好吃鮟鱇鱼火锅,尤其是肝脏,而欧洲近海国家则喜欢吃鮟鱇鱼肉。鮟鱇鱼有许多种类,它们得名于从头上长出来的长条,类似"钓竿"的长条顶部有一个发光的"灯笼"。深海鮟鱇的发光系统是属于细菌发光,在深海鮟鱇的小小灯笼里,有着无数的发光腺细胞,而这些细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1.
南海深海鱼类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在我国濒临的四个海中面积最大,而其大陆架宽度则较狭窄,水深在200米以上的深海水域相当广阔。我国过去关于南海深海鱼类的研究报道极少,1962年《南海鱼类志》中曾记载过少数深海鱼类,但具有确切深度记录的仅有8种。在国外文献中,Gilbert和Hubbs(1920), Schultz(1938), Abe(1974 , 1975, 1976 )等曾报道过数种。 本文材料是1959-1960年在海南岛以东海域,水深200-1100米进行底栖生物拖网时所获得的标本。鉴定结果,共71种,分隶于37科,12目,其中34种为我国新记录,7种是我国在南海首次记录。 文内凡是我国新记录的种均有形态描述,并附有外形图,有些种作了分类上的讨论;对我国有过记录的种,只记有地理分布和标本采集记录。此外,就现有资料并参考有关深海鱼类文献,对这些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深度分布也作了初步分析。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拖网次数不多,本文仅为南海鱼类区系提供了一些初步资料。丰富的南海深海鱼类区系,随着我国海洋调查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平头鱼科(Alepocephalidae)鱼类属典型的深海鱼类,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深海底层均有分布。本文报道的短颌平头鱼Alepocephalus longiceps Lloyd(图1)是本科鱼类在我国海区的首次记录。模式标本 1尾,体长262mm,1959年采自我国海南岛以东(113°30′E,19°N),水深1100m,底质为粉砂质粘土软泥海区。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区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区小型鱼类共有98种,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japonic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尖牙鲈(Synagrop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各季节小型鱼类出现种类数及出现频率变化较小,渔获尾数和渔获质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86年4月24日在南沙群岛海域采集到2尾灯笼鱼类标本,确认为一新种——南沙虹灯鱼Bolinichthys nanshanensis sp.nov.。本种与虹灯鱼属其它各种的区别在于腹部发光器(VO)数目较少,只有4个,其它均为5个。除此以外,本种与眶暗虹灯鱼B.pyrsobolus(Alcock)及尼氏虹灯鱼B.nikolayi Bekker两近似种的主要区别还分别在于尾柄下部发光鳞数目较多和鳃耙数较多。  相似文献   

15.
莫知 《海洋世界》2010,(11):23-24
世界各大洋中,水深2000米到6000米的。地方,是人类难以到达的“黑暗的深渊”大洋底。这里没有一丝光线,海水几乎不流动,如果不是偶尔出现一两条长棺怪异的深海鱼类,谁都不敢相信在这里也会有一番奇异的光景。那么,除了那些怪模怪样的生物以外,这里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呢?  相似文献   

16.
莫知 《海洋世界》2006,(10):40-41
在大西洋深处被人们称为“午夜地带”的深海区,阳光无法到达,海水幽深恐怖。那里栖息着神秘、长相怪异的深海动物。并且,深海的水温接近于零度,动物个体之间相距甚远。通常,科学家们只对生活在海面下1.6千米以内的物种比较了解,而对深海的瑰丽世界知之甚少。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在深海里,各种各样的鱼漫无目的地游来游去,以那些从浅海下沉的有机物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东沙群岛邻近海域深海鱼类研究的第三篇报道,共记述我所1979—1982年在南海东北部所采集9种深海鱼类,分隶于5目、5科、7属,其中6种为我国鱼类新纪录。文内对新纪录种类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以及深度分布作了概述,并附有插图,其它种类则仅列出体长和采集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硬骨鱼类,绝大多数种类都是体外受精,雄鱼当然无交配器可言,但少数种类系体内受精,雄体必须有交配器才能完成延续后代的繁衍使命。在软骨鱼类,绝大多数种类系卵胎生类型,少数种类为卵生体外发育类型,但不论何种类型,均为体内受精,所以雄体都有交配器。那么,体内受精鱼类的雄者,其交配器是什么样子?雌雄又怎样进行交配?本文就此作简要介绍。软骨鱼类包括两大类群,即板鳃鱼类和全头鱼类。前者指所有鲨鱼和鳐鱼,后者指银鲛类,其种类有限,生活在我国的仅黑线银鲛一种。板鳃鱼类的雄鱼,其交配器位于腹鳍内侧,是一对棒状结构,内有软骨支持,称鳍脚。鳍脚是腹鳍的一部分。两鳍脚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14,(4):2-3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人们严重低估了海洋里鱼的数量——大多数鱼类从未被捕捞过。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表示海洋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海洋表面下方100--1000米深处的鱼类,组成了全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且从未受到渔业的影响,秘诀在于它们躲避渔网的能力。杜阿尔特教授搭乘西班牙考察船赫斯珀里得斯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全球旅行,他带领的科学家小组收集了海洋中层鱼的回声探测。他表示,大多数海洋中层鱼在夜间会在靠近海洋表面处进食,而白天进入更深水域以避免鸟类攻击,它们能够在5米远的范围内探测到渔网并设法避开。  相似文献   

20.
蓝色新事     
<正>被严重低估深海鱼量捕鱼Fishing近日科学家们表示人们严重低估了海洋里鱼的数量——大多数鱼类从未被捕捞过。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表示海洋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海洋表面下方100~1000米深处的鱼类,组成了全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且从未受到渔业的影响,秘诀在于它们躲避渔网的能力。杜阿尔特教授搭乘西班牙考察船赫斯珀里得斯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全球旅行,他带领的科学家小组收集了海洋中层鱼的回声探测。他表示,大多数海洋中层鱼在夜间会在靠近海洋表面处进食,而白天进入更深水域以避免鸟类攻击,它们能够在5米远的范围内探测到渔网并设法避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