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孔岩芯的地层划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沉积相特征、全新世地层划分及发育形成作用的研究,是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开展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全新世地层的研究较为详尽.但对水下三角洲全新世地层的研究甚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1976)以浅地层剖面仪为主要手段,开展了长江水下三角洲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存在两套性质完全不同的岩层,上部为全新统前三角洲相沉积,质地松软,具有层理,下部为晚更新世湖相沉积,质地致密,不具层理.1978年我局在长江口外开展海洋地质综合调查,在长江口施工了17个孔深为2.4—9.4米的浅钻孔,均未揭穿全新世地层.在嵊泗以东海区有一个孔深为27米的钻孔资料表明,全新世地层厚度为21.30米,见有厚度为1.70米的暗绿色硬粘土层.但未见到详细的地层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孔、柱状样及浅地层剖面仪等对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全新统的发育可分为全新世早、中、晚期沉积;自河口向海有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沉积相、三角洲-陆架过渡相三个相带;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垂直相序,覆盖在下伏浅海相之上,向上依次为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  相似文献   

3.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A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 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 000 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位于南黄海海州湾的南面、苏北岸外浅滩以北、东经122°15’以西的广大海区.水下三角洲形态明显,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三角洲沉积的良好场所.长期以来,受到河口和海洋工作者的注视.1975年以来,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进行了10×10公里网格的取样(表层、柱状和测深工作),本文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对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发育过程、沉积厚度以及演变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元(U1~U8),它们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根据沉积厚度、QC2孔岩心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推测,晚更新世早期(氧同位素5e)QC2孔附近区域发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而晚更新世中期(氧同位素3期),研究区西部也发育古三角洲沉积,究竟是古长江还是古黄河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边界断层的构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自西部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时岸线向陆的推主牛、大面积湖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总结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等特征,形成对长江水下三角洲各典型地震相特征的认识,圈定相应的地震相范围,并结合钻孔资料,解释了长江口范围三角洲前积、浅海沉积、古河道等各沉积相的分布。结果表明,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各地震相特征明显。典型的三角洲前积地震相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外东北部,其余大部为典型浅海沉积地震相,且浅海地震相特征向口内逐渐变弱,表现为浅砂或淤泥型地震相,向口外逐渐有晚更新世基底地震相出露,并发育古河道地震相,此外,浅层气地震相嵌入区内各个地震相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闽江口浅地层结构及柱状样对比 ,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近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并综合分析了水下三角洲钻孔及地震映象地质剖面资料 ,探讨其地史时期古沉积特征和古沉积环境 ,揭示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8.
对东海扬子浅滩成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振夏 《海洋学报》1996,18(2):85-92
本文依据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了位于东海西北部长江口东侧扬子浅滩的潮流作用、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来源以及全新世沉积厚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现代潮流沙席,而不是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或陆架残留沉积.扬子浅滩潮流沙席与其西北部的江苏滨外潮流沙脊共同组成了长江口外现代潮流沉积体系.它们同属于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的潮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层物探资料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年来,随着海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深入,为开展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模式的研究,我局在西起长江沿岸、东至124°E,北起 32°N、南至30°10′N的四万平方公里测区内进行了3000公里的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测量工作.浅地层剖面调查采用EG&G公司的地层剖面系统.大量浅地层剖面结合浅钻进行的地质解释,提供了该三角洲研究中重要地质问题的依据和佐证.加强了海区浅部地层划分、厚度变化、区域分布规律,和浅部地层不稳定性的研究.一、地震反射层序的划分及其特征(一)层组的划分:沉积过程中由于岩层的密度、速度差异,沉积物内出现了声学层面和不整合面的两种物性波阻抗界面.浅地层剖面利用声波在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传播和界面上的反射,根据声波到达海底和各个界面的传播时间及其在地层中的速度来研究海底沉积层.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按以下原则划分浅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0.
对2007年采自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北区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粒度参数计算,初步探讨了该区沉积物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北区的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体积平均含量为54.35%),平均粒径为6φ。按Link沉积物命名法,该区沉积物主要类型有砂、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水平分布上,由西部的砂向东逐渐变为黏土质粉砂,呈现出由近岸三角洲前缘相的粗粒级沉积物逐渐向前三角洲-浅海相的细粒级沉积物变化的趋势。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发现,红河水下三角洲北区沉积物黏土的比例较1996年的比例明显增大,可能与海岸线近10a来总体上呈向陆迁移、水下三角洲沉积向岸蚀退以及纵向上水动力逐渐变弱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是典型的物源供给丰富的宽广陆架海,全新世沉积记录十分丰富,具有分辨率高、空间分布不连续和沉积记录片段性等特征。根据近年来在南黄海采集的大量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多个钻孔的岩性特征和AMS14C测年数据,较为系统精细地揭示了南黄海全新世沉积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沉积体空间分布范围、成因机制和物质来源,南黄海全新世沉积可划分为4个独立的沉积体,呈现出不同的声学反射特征,主要为加积进积反射、平行或透明弱反射、中高角度进积反射和中高角度倾斜-斜交反射。根据估算,河流物质输入约占到南黄海全新世沉积总量的78%,其他物质来源主要为海侵过程中较强的海洋动力侵蚀、改造和再分配的底床物质。本文的研究可为厘清南黄海全新世沉积体精细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典型钻孔的层序地层、沉积磁组构、碎屑矿物等的分析资料以及古河谷的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是全新世海退以来形成的,辐聚辐散的潮流和长江、黄河的供沙是其主要发育条件.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南黄海固有的,至少在苏北亚近代潮成沙体发育之初就已存在.大河供沙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海退期,海退前长江不可能向苏北岸外海域大量供沙,更不可能在港岸外形成三角洲.潮成沙体的演变主要受长江、黄河的供沙率控制,大致经历了雏形发育、高速建设、动态调整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000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14.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组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动力、沉积环境和风化作用条件;长江水下三角洲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优势矿物组合,以低级变质来源的绢云母、白云母为特征矿物,局部富含普通辉石和氧化铁矿物;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的重矿物组成比较稳定,基本可以代表长江物源。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海西南陆坡对马暖流主流轴下方高沉积速率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典型元素比值和物源判别函数方面的系统研究,以探讨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变化.结果表明,韩国的洛东江和中国的长江为所研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它们对研究区的物质贡献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并主要受对马暖流演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全新世早期(9.6~6.5...  相似文献   

16.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和海域辐射沙洲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潮成沙洲体系.在众多钻孔资料和地质雷达探测基础上,重点对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进行了沉积磁组构和重矿物分析,证明古潮成沙体属海退层序,是在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以长江、黄河泥沙为主的沉积物质通过沿岸搬运进入早已存在的辐聚辐散潮流场后经潮流沉积和塑造形成的.早期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长江,晚期则主要为长江和黄河的联合供沙.认为苏北古潮成沙体是全新世中后期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四、“柳夼红层”的物质组成 本文(Ⅰ)所列“柳夼红层”剖面地层层序进行了物相、粒度、X衍射和ESR年代测定,其结果与宏观观察结果相吻合。 “柳夼红层”,剖面序列,层位和时代有所不同,成因有别,而在物质组成上却大同小异,表现出从晚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地层,其物源供应基本相同,都来源于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的风化破碎产物,属就地近源搬运。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几年来的实际勘探资料,对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域的复构三角洲从平面和垂向上做了综合性的工种地质评价,确定了底质类型以粉土为主局部分布有粉质粘土的平面格局和全新世以来沉积四层标准化地层的空间架构,并对其力学性质指标和物质性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得出相关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泥丘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和钻孔,在1982-1983年对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演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现代河口沉降中心前缘在东南方60-80km的浅海地区,存在着若干泥丘构造。泥丘构造由晚更新世沉积物组成,有些正在顶起上部全新统地层,有些则已出露海底达20多米。调查资料证实,这些泥丘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江河口沉降中心的沉积物擀力压实用作所致。  相似文献   

20.
高尚堡油田位于南堡凹陷的中心,其沙三段二三亚段地层主要发育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油田曾被进行过多次地质研究,但研究精度尚不能满足当前精细生产的需要。本文应用成分成熟度分析、重矿物分析等物源分析方法确定高北斜坡带Es2+33亚段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北东和北西向。并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录井、测井及钻井等各项分析鉴定材料,明确研究区岩石的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反映扇三角洲紧邻基岩物源区,经历较短距离搬运的特点,并结合沉积构造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最终确定研究区的扇三角洲沉积相主要以辫状河道(5种)、扇中前缘、沙坝以及沙席等微相较为发育,并实现对砂厚和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的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