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分析三明陈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随树种、径阶、高阶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于杉木林,人促天然更新有利于保持乔木层的树种多样性.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78.67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111.24t·hm^-2).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均以单优树种碳贮量占绝对优势,但米槠次生林中大个体林木(大径阶、大高阶)的碳贮量远大于杉木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次生林呈现出异龄的林分结构,这可能是其能够保持高碳吸存和高树种丰富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及其采伐迹地形成的36年生杉木人工林0~20cm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米槠天然林改造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平均含量及其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0—20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0.79mg·kg^-1,比杉木人工林(41.24mg·kg^-1)高47.41%;2个林分0~10cm、10~20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差异明显(P〈0.05),且都是0—10cm层大于10~20cm层;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含量在季节变化中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但是两者的季节变化模式不完全一致;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的差异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森林的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中亚热带山区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2种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用土壤退化指数定量描述土壤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更新林(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和有效P均逐渐降低.米槠人促更新林表层(0—10cm)土壤有机c比杉木人工林高出15.6%,全N、全P以及水解N和速效P也均表现出人促米槠更新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趋势;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杉木林土壤质量显著低于米槠人促更新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亚热带地区,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导致森林结构类型单一,针叶化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亚热带地区6种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探讨树种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木荷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福建柏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杉木和马尾松林土壤的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冗余分析表明,凋落叶碳氮比、凋落叶木质素/氮,土壤总碳、碳氮比、pH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人工林主要通过调控凋落叶质量和土壤碳、氮有效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6.
大渡河上游林区森林资源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虽然森林采伐后的恢复重建一直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但有关该区大规模森林恢复重建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还不清楚。本文选择大渡河上游林区,分析了该区目前森林资源现状、森林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及特点,阐明了该区目前资源管理与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该区林地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量小,覆盖率不足23%,长期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恶化;现有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不健全,人工成林成功率在高山同峡谷区不足30%,高丘区不足15%;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力,人工林质量低下;强化对迹地退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监测,充分认识迹地环境的制约作用,强化抚育管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森林重建技术体系,增加造林树种,特别是乡土阔叶树种的多样性应该是该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梯度(对照CT-0 g·kg-1、低磷LP-0.1 g·kg-1、高磷HP-0.6 g·kg-1)磷添加室内培养实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磷除显著提高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外,亦显著增加土壤pH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对磷添加的响应因施磷量和森林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高磷处理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PLFA,杉木人工林增幅大于米槠天然林。低磷处理仅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磷添加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P/GN),对2种森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比(F/B)影响不显著。该研究表明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养分流失,加剧了磷限制。因此适当施磷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8.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 -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0.43 mg·kg-1),其他的为88年生的(8.33±0.38 mg·kg-1)>28年生的(8.19±0.25 mg·kg-1)>11年生的(5.65±0.17 mg·kg-1)>40年生的(5.63±0.38 mg·kg-1);NO3--N含量较低(3.15~4.11 mg·kg-1),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杉木林所处的生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NH4 -N和NO3--N含量都有所下降;采伐迹地土壤NH4 -N(19.74±1.44 mg·kg-1)和NO3--N(18.05±0.72 mg·kg-1)含量远高于88年生的杉木林,分别是88年生的2.37和4.60倍.本地区无机氮含量较低,NH4 -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0.0%~74.3%,NH4 -N为无机氮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0.43mg·kg^-1),其他的为88年生的(8.33±0.38mg·kg^-1)〉28年生的(8.19±0.25mg·kg^-1)〉11年生的(5.65±0.17mg·kg^-1)〉40年生的(5.63±0.38mg·kg^-1);NO3^--N含量较低(3.15~4.11mg·kg^-1),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杉木林所处的生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NH4^+-N和NO3^--N含量都有所下降;采伐迹地土壤NH4^+-N(19.74±1.44mg·kg^-1)和NO3^--N(18.05±0.72mg·kg^-1)含量远高于88年生的杉木林,分别是88年生的2.37和4.60倍.本地区无机氮含量较低,NH4^+-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0.0%~74.3%,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永安市西洋镇2.5 a生人促阔叶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2.0 cm、1.8 m、19 533 株/hm2 、7.0 m~3/hm~2和2.80 m~3/(hm~2·a),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33、2.93、0.62和0.21,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25-3.00,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35 a生的伐前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13.6 cm、10.5 m、1 185 株/hm2 、101.3 m~3/hm~2和2.89 m~3/(hm~2·a),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24、3.72、0.81和0.10,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44-2.50,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如楚 《山地学报》2012,30(4):450-453
以福建省永安市麻岭村9 hm2的典型天然阔叶林为试验研究对象,应用系统抽样方法,分别200 m×100m、100 m×100 m、100 m×50 m和100 m×25 m四种抽样密度,探讨林分主要测树因子的抽样估计精度.结果表明:试验的天然阔叶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密度与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等主要测树因子的估计精度都分别要求达到70%以上、75%以上、80%以上和85%以上的最小抽样密度分别是100 m×100 m、100 m × 50 m、100m×50 m和10 0m×25 m.试验的天然阔叶林分胸径Ⅲ组林木蓄积量的估计精度分别要求达到70%以上、75%以上和80%以上的最小抽样密度分别是100 m×50 m、100 m×25 m和100 m×25 m.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a生的3种密度(2400株/hm2、3 6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 600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 6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a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 600株/hm2(株行距约2.0 m×2.0 m).  相似文献   

14.
熊振 《地理研究》1992,11(2):77-82
西天目山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丰富,其南坡垂直自然带谱明显,本文论述西天目山南坡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黄清麟  董乃钧 《山地学报》1999,17(4):368-374
按干扰形式和次生演替时间的不同将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划为近原生阔叶林,早期阔叶林,择伐阔叶林,人促阔叶林及残次阔叶林五大类型,分别从群落结构,树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林分生长,直戏结构,林分密度六方面说明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芳均  赵东升 《地理科学》2014,34(9):1099-1107
基于eCogntion、ArcGIS 和IDRISI 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2009 年景观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的变化;运用CA-Markov 模型模拟流域2010年的景观格局,预测2021 年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复杂程度提高,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更加趋于复杂化;CA-Markov模型预测表明,2010~2021 年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浙江丽水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有3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木荷林、褐叶青冈林、青冈石栎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群落类型处于华东和华南区系的过渡带。群落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叶的性质以单叶,革质和全缘的小叶为主。  相似文献   

18.
闫德仁 《中国沙漠》2012,32(2):564-567
根据内蒙古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并结合森林固碳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了内蒙古沙区森林资源的特点,并计算了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沙区林地总面积1 097.06万hm2,森林总面积为323.82万hm2;沙区林木总蓄积量为3 633.15万m3,占内蒙古林木总蓄积量的2.67%;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为1 574.26万t,其中,乔木林总固碳储量为1 044.72万t,灌木林总固碳为205.35万t,根系(乔灌木)总固碳325.91万t。各沙地林木总固碳储量占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的96.19%,沙漠林木总固碳储量占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的3.81%。  相似文献   

19.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20.
韩江流域典型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养分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l~16.74 kg/m2之间.(3)不同养分库在4种林分之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有机碳和各全量养分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