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提出了后插筋旋喷桩与灌注桩复合式基坑支护结构截面抗弯刚度计算的力学模型及截面抗弯刚度和水平位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既有基坑延深开挖稳定性评价与支护方案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海波  吴顺川  周喻 《岩土力学》2011,32(11):3306-3311
以北京市某特殊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选用Mohr-Coulomb准则,对基坑在现有支护方案条件下进行延深开挖,计算分析桩锚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基坑在现有支护方案条件下进行延深开挖将导致护坡桩抗弯性能不足、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过大、锚固体系失效等问题,要保证基坑延深开挖后的安全稳定,必须对护坡桩增设支点,增加支护力。根据设计变更要求及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对多种加固支护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选用对护坡桩增设锚索的方案进行延深基坑的预加固。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分析上述加固方案后的基坑延深开挖力学行为,预测基坑及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延深开挖预加固支护方案合理有效,表明该方法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优化及现场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邻近建筑物的滨海土岩组合基坑工程为例,选用微型钢管桩-锚杆-土钉支护方式,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和PLAXIS有限元软件,探讨不同土体本构模型对基坑开挖引起支护结构变形问题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本案例支护形式中两个关键因素(锚杆预应力系数、微型钢管桩抗弯刚度)对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HS、HSS模型中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模式相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MC、MCC模型计算的桩身水平位移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逐渐增大,HSS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邻近建筑物超载、基坑开挖卸载引起的桩身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不同锚杆预应力系数η、微型钢管桩抗弯刚度情况下,桩身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出现在地表处。第一道锚杆的预应力系数η对锚杆和地表处水平位移的控制具有显著影响,取第一道锚杆处桩身水平位移为零,可以确定η的取值范围,根据基坑周围环境对水平变形的要求,选取合适的η目标值,最后根据η目标值确定钢管桩抗弯刚度,从而使锚杆-微型钢管桩形成变形协调的支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欧孝夺  全守岳  彭远胜  江杰  吕波  蒋华 《岩土力学》2018,39(9):3433-3439
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一种临时支挡设施,如何做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施工速度是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结合实际工程需要,提出一种施工安全快速、造价低、可回收利用、绿色环保的新型基坑支护型式--十字形装配式基坑支护结构。介绍并设计了该支护结构格构单元的结构选型和计算方法。依托南宁市五象新区某项目做了基坑支护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值与计算值相近,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在该基坑支护结构支护下,基坑稳定性、基坑变形、支护结构强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以在类似的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坑支护等值梁法的力学模型可视为插入端为固定端,锚固点为铰的超静定计算模式,但计算繁复。以VC 为开发环境实现的基坑支护等值梁法,使用关系型数据库Access建立与基坑开挖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通过人机交互获取分层支护设计条件,以等值梁法计算基坑各开挖阶段最大弯矩值和锚固处反力值,直观地绘制出设计开挖工况视图,最终求出墙的插入深度。程序设计和算法具有快速、准确和易操作等优点,从而提高了支护设计的效率,避免了因设计不合理而重复计算所引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具有相邻建筑物的岩质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诚  郑颖人  周永红 《岩土力学》2009,30(Z1):169-174
传统岩质基坑支护设计方法通常没有考虑岩质基坑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相邻建筑物对支挡结构和岩质基坑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实际工程,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分别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有限元法对具有相邻建筑物条件下的岩质基坑的稳定性和变形、岩石侧压力、基坑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程》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提出了相邻既有建筑基础变形的控制条件,并以此作为控制基坑变形的依据,并根据岩质基坑的变形限值计算岩石侧压力和进行岩质基坑支护设计,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节约造价和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设计优化空间的基础上,基于满应力设计基本思想,建立了支护桩-内支撑(节点)部位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求解该(节点)部位局部优化解的新的目标函数 和相应的设计优化判据,推导并比较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等效轴向抗压容许应力 和支护桩等效抗弯容许应力 的3种取值方法,并以杭州某基坑支护应用为例作了介绍。可供同类基坑支护设计优化时借鉴。  相似文献   

8.
某工程坑中坑塌滑原因分析及加固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为民  屠毓敏 《岩土力学》2010,31(5):1555-1558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坑中坑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和经济,况且不少基坑支护结构的工程事故与坑中坑的不合理设计密切有关。结合某土钉墙基坑支护结构失稳的工程实例,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失事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加固设计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坑中坑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基坑支护结构与坑中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坑中坑对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而基坑支护结构对坑中坑中的支护桩的内力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软土深基坑支护,一般采用桩锚或桩撑支护结构,支护桩的入土深度直接影响支护结构稳定和支护工程造价,合理确定支护桩的入土深度是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某软土区基坑工程实例,按国家基坑规范和上海基坑规范分别对支护桩多种入土深度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比较,并考虑工程桩对支护桩入土深度的有利影响,力求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安全、合理、经济。按上海基坑规范计算,软土深基坑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可以明显缩短,适当考虑坑内工程桩的有利影响,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可以进一步优化,为类似基坑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现行规范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这种设计计算方法是基于饱和土力学理论的,误差较大。依据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对基坑非饱和土体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例,就基质吸力及施工季节对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相互验证方法,对单排挤扩桩和悬臂直桩基坑支护的桩顶位移和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基坑双排挤扩桩支护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悬臂直桩相比,挤扩桩支护桩顶位移小,挤扩桩支盘提供的抗倾覆力矩有效地改善了挤扩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排挤扩桩相比,双排挤扩桩基坑支护结构刚度大,在桩身内力分配以及控制基坑变形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是深基坑工程中经济合理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艰险山区修建无砟轨道路基时,现有常规抗滑桩或桩板结构等均难以同时解决大型滑坡区潜在滑移和沉降控制问题。为适应无砟轨道路基通过大型滑坡区的需要,创新设计了抗滑桩-桩板结构,并结合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建设,开展了大型滑坡抗滑桩-桩板结构现场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抗滑桩和桩板结构基桩的最大侧向位移均位于桩顶,沿深度方向侧向位移先缓慢衰减再加速衰减;滑面附近侧向约束作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桩身侧向位移发生突变;抗滑桩和基桩的桩身弯矩均呈先增大至峰值点再减小的趋势,沿桩深方向具有单峰曲线变化特征;雨季降水作用导致桩身弯矩增加,旱季蒸发作用导致桩身弯矩减小;结构系统中抗滑桩充分发挥了承担滑坡推力控制滑体稳定的作用,基桩则主要用于承担竖向荷载控制路基沉降,承担的滑坡推力较小。抗滑桩-桩板结构可作为滑坡区无砟轨道路基通过的加固型式,对今后类似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修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挤扩支盘支护桩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启民  何满潮  唐业清 《岩土力学》2005,26(10):1667-1670
介绍了一种新型基坑支护桩--挤扩支盘桩,探讨了挤扩支盘支护桩的挤密效应、受力机理、合理的结构形式以及作为支护桩的工作特性。土工模型试验表明:(1)与普通悬臂支护桩相比较,挤扩支盘支护桩的嵌固深度可减小15 %~30 %,弯矩分布比较均匀;(2)最大弯矩可减小40 %~80 %;(3)桩顶总位移减小30 %~60 %;(4)支护高度可增加20 %~30 %。挤扩支盘支护桩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并能降低风险,为中等深度基坑工程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14.
郑明新  孔祥营  刘伟宏 《岩土力学》2013,34(6):1709-1715
在引入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该抗滑结构中围桩-土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详细探讨围桩-土整个结构的耦合效应特征。进一步开展模型试验,测试并分析围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分布特征,论证了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桩后距离、不同深度及不同土体强度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得到:(1)围桩与桩内土体耦合呈现出4种应力拱形态:紧邻围桩后为扩肩型拱、围桩间双曲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外的抛物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内的抛物线型拱;(2)相邻围桩采用约4倍桩径间距、正六边形布置并顶部用圈梁固结、锚固一定深度可形成一种耦合式抗滑结构。该结论对于该新型抗滑结构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祝廷尉  胡新丽  徐聪  雍睿 《岩土力学》2014,35(Z1):165-172
进行嵌岩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框架式滑坡物理模型试验,根据微型土压力盒和电阻应变计的监测数据,分别研究滑坡推力作用下模型桩的受力特征、桩身弯矩分布规律及模型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嵌岩桩加固后的滑坡,桩后推力随深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分布形式,合力作用点约在滑动面以上模型桩自由段的1/2处;嵌岩模型桩有明显的抗滑特性,承担了大部分桩后推力,传递至桩前土压力值较小且稳定;模型桩的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不同于普通抗滑桩弯矩分布形式,自由段埋深0~15 cm范围内为主要弯矩承受区域,最大弯矩截面位于滑面上模型桩自由段1/3处,滑动面处桩身弯矩绝对值较小;滑坡模型在沿滑面推力加载作用下发生桩后滑体越桩滑动破坏。该试验成果为嵌岩桩的抗滑特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为该类型抗滑桩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双排桩结构支护效果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日成 《地质与勘探》2012,48(2):1900-12-31-373
[摘 要] 由两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以及桩顶冠梁形成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基坑侧 向变形,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设计中。本文以济南市西区文化中心项目大剧院为工程背景,对双排桩 支护结构下基坑坡面水平位移,坑底隆起,桩身弯矩、剪力,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特征进行 研究,并通过“实体单元桩冶和“结构单元桩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桩与土体相互作用 力学模型能较好模拟双排桩支护施工过程,计算精度较高;桩顶的水平位移最大,基坑开挖底面的弯矩 和剪力最大;计算结果可为双排支护桩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OpenSees finite element framework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3×3 and 4×3 pile groups founded in loose and medium dense sands. Several numerical static pushover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pile groups. The result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centrifuge study. It is shown that our simulations can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pile groups with good accuracy.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thre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bending moment. It was found that bending moment develops i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ading direction. In addition, bending moment data from simulations was used to derive py curves for individual piles, which were used to illustrate different behaviour of individual piles in the same group.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连拱式组合拱结构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孔灌注桩连拱式组合拱结构是由大直径的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拱脚支持桩)和小直径钻孔灌注桩排列呈拱型组合成一个组合截面,将水土压力产生的弯矩和剪力转化为沿拱轴方向的轴向压力,不仅受力合理,而且,有更好的截面效能,刚度和强度也比相同质量的桩(墙)式结构大得多,顶部用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成整体,在不加撑锚条件下比桩墙式结构能支护更深的基坑,如开挖深度较大,可沿深度方向适当距离增加钢筋混凝土加劲肋,是一种新的支护结构型式,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通过在南京某大厦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和土体开挖过程中,对其侧向土压力、桩身应力、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及外侧土体的变形的实测研究,获得了连拱支护结构在软土地区受力和变形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施峰  郝世龙 《岩土力学》2015,36(Z2):617-622
在统计福州地区56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资料基础上,结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范推荐的m法计算,讨论了福州地区PHC管桩的水平承载力取值问题。对不同桩型的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进行m值反算,与规范推荐的m值相比较,探讨了福州地区不同桩周土层的m值取值范围。用规范推荐的两种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某试桩的弯矩曲线,与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得到的弯矩曲线对比,验证了规范推荐的两种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本地区采用m法确定PHC管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是适用的;上覆填土层的物理力学性状对淤泥层中PHC管桩水平承载力影响较大,宜采取规范附录中的“桩端支撑在非岩石类土中或基岩面”的模型计算本地区PHC管桩的水平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悬臂抗滑桩治理堆积型滑坡的静、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利用土压力传感器、应变片以及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试验数据,研究了静、动力条件下抗滑桩的受力特性,分析了被治理滑坡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静、动力条件下桩后土压力以及桩身弯矩的分布规律均不同;桩后静土压力大于地震动引起的动土压力,但桩身静弯矩远小于地震动引起的动弯矩;桩后动土压力和动弯矩随峰值地震动的增大而增大;地震作用时土压力和桩身弯矩最大值的作用点低于静力的;滑体加速度响应存在浅表放大效应和高程放大效应,坡肩附近的波型转化现象显著,抗震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