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震前水氡异常台站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王晓青  李志雄 《地震》2000,20(1):39-44
研究了华北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观测值异常的时空非均匀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显变化,Cv值明显的和蔼同过程。这说明,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邮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青  李志雄 《中国地震》1999,15(3):199-209
本文描述了排除地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匀、台站观测项目数量不同等非地震成因因素影响后的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研究思路及其指标Cv值,确定了Cv值反映的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图象的类型及其判定方法。利用Cv值对华北地区1995年以来的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群体空间非均匀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1995年1月1日至1998年2月1日发生的5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前兆群体空间分布出现5次非均匀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前兆异常识别的X^2统计检验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青  石绍先 《地震》1998,18(3):257-264
阐述了采用一定时间域前兆观测值的样本分布与其背景分布形式显性的X^2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的思路,利用云南地区1994-1996年的部分台站的水氡观测资料,彩 上述方法提取了前兆异常,并与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表明强震前震源区附近水氡具有明显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采用一定时间域前兆观测值的样本分布与其背景分布形式显著性的2 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的思路 ,利用云南地区 1 994~ 1 996年的部分台站的水氡观测资料 ,采用上述方法提取了前兆异常 ,并与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 ,表明强震前震源区附近水氡具有明显的前兆异常。由于分布形式的显著性检验法对异常反映较一般方法敏感 ,并且可以不受具体的分布形式的限制 ,因此本方法在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中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 6次强震前中长期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 ,结果表明在 4次强震前 ,非均匀度值出现中长期 (数年 )趋势下降过程 ,地震活动群集度 CV变化幅度在 0 .5~ 1 .3之间。显示了地震活动群集程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密切关系 ,表明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能够反映强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前兆信息。同时 ,地震活动非均匀度在不同强震前的复杂变化特征也显示了前兆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唐山地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按照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再次对唐山地震前水氡的前兆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水氡前兆的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层次性;空间分布具有网络性和条带性。此外,对水氡异常的机制及其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做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水化异常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映震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了首都圈1989年以来的水化群体资料,考虑到水化观测台站分布的非均匀性,计算其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 。结果表明,水化前兆群体非均匀性指标Cv值异常与首都圈6 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Cv值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可以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出一定预报。  相似文献   

8.
短临地震前兆空间非均匀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震例》中总结出的短临前兆资料 ,计算了华北地区 1 969~ 1 983年间发生的 1 3次 5级以上地震前各类短临前兆空间群体分布的 CV 值。结果表明 ,震前短临前兆数≥ 6次的 8个震例中 ,有 6个震前短临前兆空间分布的 CV 值明显高于二维连续空间随机均匀分布的 CV值 ,说明短临地震前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6.0级以上地震前非均匀度CV值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超 《山西地震》2002,(3):25-29
通过对非均匀度 CV值等时间、等地震个数时间扫描和空间的扫描 ,对 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8次 6 .0级以上地震前 CV值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在发震区域内强震前 CV值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后 ,在回落或回落过程中发震 ,表明地震活动的丛集性是强震发生的重要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
顾瑾萍  张晓东  黄辅琼  吴晶 《地震》2004,24(2):59-65
进行了我国大陆80多个震例(1987~1999年)的前兆异常项数统计, 研究了强震前流体、 形变和电磁三大观测类别的前兆异常项的时空变化属性和综合特征。 着重讨论这3类前兆异常从中期向短临过渡的标记、 可能的场、 源兆、 前兆变化的相关性、 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与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综合判定指标并用概率增益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强震预测作了一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所有CT及MRI观察到的病变淋巴结中,除57%的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外,仅伴钙化的为12.6%,仅伴部分坏死的26.9%,另外有3.6%同时伴钙化及坏死;增强扫描的204个病变淋巴结中,1%钙化显著、未见明显强化,38.7%均匀强化,伴坏死者内见不强化的低密度区,11.3%呈环形规则强化(均位于颈部),8.3%环形不规则强化(纵隔内82.4%),5.9%可见病变淋巴结内有分隔样强化(均位于颈部)。结论:CT与MRI对于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以及边缘情况,MRI对于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显示较CT更明确,尤其是增强后,对于包膜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的显示也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18.
叙述了在FreeBSD环境下构建基于PPTP的VPN网关的过程和技术,分析了基本概念、实现方式以及在江西省地震信息网的实际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an intensification of anaerobic processes calls for methods of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of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 activity of methanogenic ones. Presented analytical methods are GLC analyses of lower fatty acids, alcohols, aldehydes and ketones and components of biogas. The chromatography using steam as a mobile phase is also mentione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fluorescent coenzyme F420 was tested and modified. This coenzyme is specific for methan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ir activit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activity of the hydrogenase system of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by means of the rate of the consumption and evolution of molecular hydrogen was also presented.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 of these methods were verified on natural samples. All the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give satisfactory results with available equipment,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decades, increased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for human and agriculture consumption has led to a substantial drop in groundwater level in large areas of across the world. Declining groundwater levels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itself and has multiple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security-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The negative economic-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of over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Orzouiyeh plain in the Kerman Province, Iran, were evaluated using methods such as replacement cost, production function, market prices, shadow price, and the value of the input marginal product. After evaluating externalities, the Positiv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different water policies to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groundwater. The total economic losses due to the externalities were calculated to equal 2.8 U.S. million dollars. The damage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were calculated to equal 436.1 U.S. million dollars. The results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planning model show that the best policy among different options, such as deficit irrigation policy or combined policies, involves implementation of pressurized irrig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