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陵湾沉积物重金属与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2001 年 12 月 (枯季) 和 2002年 6 月 (洪季) 首次在粤西海陵湾附近海域开展的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调查研究研究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Hg和有机碳、硫化物以及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的组成洪、枯季变化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和 Hg 总平均浓度分别为 ( 32.1±17.5, 36.1±10.0, 107.0±37.4, 0.26±0.15, 0.109±0.073) ×10 ;有机碳和硫化物的总平均含量分 -6别为 (1.33±0.53 ) %、( 140.13 ±136.42) ×10 ;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砂,其平均粒径为 -6(4.62±2.36) φ,变化范围为 0.52 φ ~ 7.55 φ;Cu, Pb, Zn 和 Hg 浓度之间及其与有机碳含量和沉积物粒径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烟台近岸典型生态区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烟台海岸带3个典型生态敏感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Cu、Cd、Pb、Zn、Ni的形态分布和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河口区与排污口区重金属Cr、Cu、Cd、Zn和Ni的含量较高,尤其是Cd污染严重。养殖区基本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1类标准;重金属Cr、Cu、Pb、Zn和N...  相似文献   

3.
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潜在迁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藩照  张宇峰  胡忻  柳欣 《台湾海峡》2010,29(4):532-538
以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良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Mn、Cr、Cu、Cd和Pb的赋存状态,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PMI)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量在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n〉Zn〉Cr〉Pb〉Cu〉Cd,其中Mn和Zn的含量达到了1 471 mg/kg和231 mg/kg.与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比,沉积物样品中Zn、Cr、Cu和Pb的含量较高.改良BCR连续提取表明6种金属中Zn、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存在,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指数大到小的顺序为:Mn〉Cd〉Zn〉Cu〉Pb〉Cr,其中Mn和Cd的潜在迁移危险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雷州半岛西北部海湾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对湛江安铺港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 等7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铺港海域海水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1 μg/L、0.7 μg/L、2.5 μg/L、0.43 μg/L、10.3 μg/L、0.08 μg/L、0.1 μg/L,所有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5×10-6、11.7×10-6、12.6×10-6、21.6×10-6、29.3×10-6、0.12×10-6、36.1×10-6,,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含量与重金属Hg、As、Cu、Pb、Zn、Cd 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受到TOC 的影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Hg 和Cu 表现为轻度污染,而As、Pb、Zn、Cd、Cr 表现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安铺港海域各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sk Index,RI) 平均值为179.55,处于中等生态危害,重金属Hg 具有较重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海洋调查监测用痕量金属铜、铅、镉、铬、锌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以及各元素的定值方法。该标准溶液稳定期一年以上,贮存期内各元素的保证值为Cu100±3μg/L;Pb30±2μg/L;Cd10.0±0.5μg/L;Cr30±2μg/L;Zn800±24μg/L。文中还介绍了供作稀释剂用的基体海水的制备情况。  相似文献   

6.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rface sediment in Xiamen Bay in October 2011, t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u, Pb, Zn, Cd, and Cr) in this area were studied us-ing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1)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eavy metals were influenced by runof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sewage, and were all higher in the coastal area than the offshore area while the highest area of Pb was a little far-ther away from the coastal water due to atmosphere deposition;(2) sequential extractions suggested that Cu was mainly composed with residual and Fe/Mn-oxide bound fractions, Pb was bound to Fe/Mn-oxide, Zn and Cr were dominated by residual, and Cd bound to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fractions; (3) the order of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equence was Cd>Pb>Cu>Zn>Cr and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was Cd>Pb>Cu>Zn>Cr;and (4) the ratios of the secondary and primary phases showed that Zn and Cr were both clean, Cu may be polluted, Pb was moderately polluted, while Cd was heavily polluted.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8年在珠江口荷包岛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重金属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Hg,Cr和As四种元素分布基本呈现荷包岛近岸海域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和Cu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重金属富集顺序为Cd>Zn>Cu>Hg>As>Cr>Pb。相关性研究表明,重金属Cu与Zn显著相关,Hg,Cr,Cd和As极显著相关;有机质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荷包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各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r>Zn;对荷包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  相似文献   

8.
大辽河口溶解态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在大辽河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中溶解态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除2010年4月Cu,及个别站位Pb、Zn含量较高外,表层水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0年4月表层水中Cu、Pb、Zn、Cr的浓度大于2009年7月,2航次Cu、Cd、Cr的含量由河向海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4月Pb、Zn的含量表现为河口段高于口外海滨。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径流量、潮汐作用以及风浪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 × 10-6,0.17×10-6,72.91×10-6,10.60 × 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 Zn>Pb>As>Cd> 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胶州湾东北部滨海湿地5个采样点生长的碱蓬中10种重金属Cu、Zn、Pb、Cd、As、Cr、Co、Ni、V、Mo的系统研究,发现碱蓬对Cu,Zn的吸收明显高于其它重金属,这可能与Cu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关,碱蓬体内Cr、Pb、V和Ni的含量也相对较高。碱蓬对Mo的富集效果最为显著,对Cu、Zn、Cd...  相似文献   

11.
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对虾养殖池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Cr、As、Mn)的赋存形态和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Zn以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Pb以铁锰氧化物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Cd以可交换态(平均33.47%)和碳酸盐结合态(平均31.16%)为主要存在形态,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的铁锰氧化物态比例最高。脲酶的活性范围为0.45—8.96mg/(g·24h),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2.45—6.69mg/(g·24h),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为0.14—2.36m L/(g·min),转化酶活性范围为0.45—10.45mg/(g·24h)。脲酶活性与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之间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Zn、Cd的铁锰氧化物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d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残渣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结合态之间显著相关;转化酶活性与Cu、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Cd、As的残渣态之间显著相关。酶活性可以用来指示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作者于2013年9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了表层沉积物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Zn和Cd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高值区均分布在南溪入海口和海门岛下游海域,Cr含量的高值区也分布在南溪入海口附近。聚类分析将采样点位分为4类:第一类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外侧,沉积物中油类含量较高;第二类主要分布在南溪出海口,硫化物、Zn和Cr的含量较高;第三类分布在河口区中北部,污染物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主要分布在海门岛下游海域,硫化物、TOC、Cu、Pb和Zn含量较高。地质累积系数评价显示:Hg、Cu、Pb、Zn、Cr、As处于未污染到轻度污染水平,Cd为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水平;Zn、Cr、Cd的Igeo指数相对较高,第二类和第四类站位的Igeo指数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硫化物与Cu、Zn、Cd正相关性较高,Cu与Zn、Cd、Cr正相关性较高,Pb与Zn、Cd正相关性较高,Zn与Cd、Cr正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河口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以下几个可能来源:流域和河口的工农业活动和采矿活动、流域水土流失、流域自然风化。针对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流域-河口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需采取以下措施:工业污染的控制、农业污染控制、养殖污染的控制、植树造林与河岸带绿化和矿山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沿岸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珠江口9个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5—3.8、32.4—108.0、58—395、13.2—96.1、14.7—39.9和9.35—40.15μg.g-1干重;牡蛎体内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12.07、128.8—380.6、1 456.2—1 938.4、0.43—0.98、3.26—10.53和1.44—3.31μg.g-1干重。河口区沿岸养殖牡蛎与沉积物中的Cd、Cr含量具显著相关(p<0.01;p<0.05),可作为Cd和Cr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所有采样点牡蛎体内Pb和Cr含量均低于我国颁布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6个采样点的Cd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1.00μg.g-1湿重);4个采样点的Cu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50.00μg.g-1湿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相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了兴化湾中部表层海水Cu、Pb、Zn、Cd、Cr、Hg、As的含量发现,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As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对表层沉积物中Cu、Pb、Hg、Cr、Cd、As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与环境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中存在差异;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重金属具有相近的来源,有机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兴化湾中部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有机质的降解、沉积环境本身及工业排污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59.48%、15.30%、10.98%,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5.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均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年秋季珠江口大万山海域大气气溶胶样品,分析了总悬浮颗粒物中微量元素(Cu、Pb、Zn、Cd、Fe、Cr和As)的含量,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富集系数法对微量元素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u、Pb、Zn、Cd、Fe、Cr、As来源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调查海域大气颗粒物中的Pb、Zn、Cd和As含量相对于地壳均表现为强富集,富集系数远远大于10,属于污染元素,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污染。珠江口大万山海域、辽东湾海域、青岛海域和东海海域这四个海域海洋大气中Pb、Zn和Cu的富集系数依次降低的顺序是一致的。整体而言,珠江口大万山海域Pb、Zn和Cu元素的富集因子相较国内其它海域低,但Cd的富集因子较高,达1000以上,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渤海底质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讨论了渤海及毗邻河口区25柱岩心样细颗粒中(<0.063mm)重金属含量分布,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渤海沉积物细颗粒中重金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态性检验,借助210Pb测年法获得渤海现代沉积速率、重金属沉积通量及各站百年前沉积层中Cu、Pb、Zn、Cd含量.重金属环境背景值采用深水区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岩心样作为背景段,按重金属分布类型确定环境背景值.结果显示Cu背景为26.26×10-6~17.94×10-6;Pb为17.31×10-6~10.61×10-6;Zn为75.00×10-6~55.30×10-6;Cd为0.136×10-6~0.040×10-6,与百年前沉积层中重金属含量基本吻合.研究表明,渤海底质沿岸重金属排污始于30~40年代;而渤海湾沿岸污染始于1933年,锦州湾为1938年,辽河口排污起于1940年前后.从环境背景值分布趋势看,渤海底质重金属污染仅限于锦州湾、海河口及辽河口附近海域,其中锦州湾污染指数最高(B27站),Cu、Pb、Zn、Cd依次为160.58、180.83、90.0、749.74;次为海河口(B851站),Cu、Pb、Zn、和Cd分别为1.16、1.56、1.08、1.54;辽河口(B386站)Cu, Pb, Zn, Cd各为1.08,1.02、1.09. 2.28.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临时倾倒区沉积物质量情况,对该倾倒区2013-05,2013-08和2013-10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监测项目中Hg,Cu,Pb,Zn,Cd,Cr、硫化物、有机碳和油类单因子质量指数均小于1,全部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中第一类评价标准要求。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Pb,Cd,Zn,Cu,Cr,Hg,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低污染;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性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Hg,Cu,Cr,Zn,重金属为低等潜在生态风险。2013年该倾倒区的生态风险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5月、10月、8月。掌握倾倒区沉积物重金属环境污染程度对于海洋倾倒区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 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