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有观测历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了巨大、罕见的影响。赤道地区臭氧总量的负距平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央地带和东部,以及靠近格林威治子午线。在厄尔尼诺主要活动区第一次记录到臭氧总量的短期(达几天)活动,这种短期活动形成了特征尺度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的臭氧总量最低值为200~225DU的几个负距平区。首次揭示出在热带个别地区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对臭氧总量及其距平符号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对地球臭氧层罕见而强烈的影响,是地球海洋-大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2.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氨、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伍,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公里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小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有2~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  相似文献   

3.
北极臭氧垂直分布和天气尺度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地区臭氧对北极气候和环境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有助于了解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中国北极科学探测1999在北冰洋楚可奇海域成功的进行了大气臭氧观测。通过在中国“雪龙”号破冰船甲板上(于1999年8月18-24日在75°N,160°W附近处)释放大气臭氧探空仪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臭氧分布资料,可以进行大气尺度的大气臭氧变化研究。分析大气监测资料、TOMS臭氧总量资料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表明,大气臭氧总量随着对流层顶的低一高一低变化呈高一低一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还表明,大气柱的臭氧总量与13公里以下的大气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约20公里处的大气臭氧浓度最大值的变化与整个气柱臭氧的关系不大。500 hPa天气形势图上一个弱一强一弱的西南天气型造成的弱臭氧平流可能是这次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从1955~1999年45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在分析沿赤道距平极值曲面的深度分布后,认为它基本接近气候温跃层的深度分布.由此分析了1994~1999年该曲面上温度距平的演变发现:1997/1998年El Nino产生时,在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160 m附近)的温度正距平,是从1994/1995年El Nino在Nino 3区的最大正距平信号传播或演变过来的,整个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传播轨迹形成一似"8"字的形状.与此同时,当正的温度距平开始从暖池向东传播时,一最大温度负距平信号在Nino 3区出现,并伴随赤道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东传,在其北部(5~10°N)向西传,然后又向东传最后到达Nino 3区,其传播轨迹形成一扁"0"字形状.分析表明,1997/1998年这次完整的El Nino/La Nina事件主要是在热带流系的温跃层附近形成并传播的.  相似文献   

5.
热带西太平洋对风应力响应的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巢纪平  巢清尘 《大气科学》2002,26(2):145-160
应用一个线性等值浅水模式,在低频近似下研究了热带大洋西部对风应力响应的动力过程.指出,由于西边界将激发出振幅大的Kelvin波,以及激发出能形成动力边界层结构的Rossby短波,这种结构使来自风应力的能量可在边界附近聚集和维持,并向东传播,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对El Nino(La Nin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较热带东太平洋更为重要,因为后者只激发非色散的Rossby长波.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热带西太平洋发展成El Nino的初始暖海温距平是在强烈东风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当大气改吹西风时,暖的温度距平只是向东传播及进一步发展而已,而西风恰恰是形成La Nina事件的前期动力.另一个结果是当风应力停止作用于海洋后,海洋边界上的经圈流仍随时间呈正比的发展,这一类不稳定性的发现加强了对热带特西太平洋在El Nino(La Nina)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锋面云系 在卫星云图照片上,锋面往往表现为带状云系,称之为锋面云带。这种云带一般长达数千公里;宽度则各处差异很大,窄的只有2~3个纬距,宽的达8个纬距左右,平均为4~5个纬距。锋面云常是多层云系,最上面的一层是卷状云,下面是中云或低云。  相似文献   

7.
1.东风波 (1)发生分布 在热带平流层的大尺度波动被发现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在热带对流层中存在着波长更短的波动性扰动。平均而言,低纬对流层盛行东风,在东风带中常常观测到自东向西传播的扰动,这种扰动称为东风波。以前,主要是在资料比较丰富的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分析这些东风波,从而知道东风波的周期为3~6日,波长2000~5000公里。其后,由于在热带地区运用谱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热带中部太平洋、非洲大陆西部、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孟加拉湾等地区也发现有同样的波动存在。  相似文献   

8.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ENSO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怡  李海  张人禾 《气象学报》2008,66(1):120-124
用1955年1月-2001年12月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ENSO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以及与印度洋偶极子(Dipole)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垂直最大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存在着与热带太平洋ENSO密切相关的Dipole现象,其中最大的相关在太平洋ENSO 超前印度洋Dipole一个月.但是,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分布与Saij定义的位置略有不同,为东北西南向,它们分别在6°-10°S、65°-75°E(西印度洋)和2°-6°N、85°-95°E(东印度洋),它是赤道印度洋的一个主要海温距平系统.另外,在热带印度洋东北部与ENSO相关的海温距平是一个上下不一致的系统,该海温距平并没有伸展到海面,从海面到20-50 m的浅薄水层,则为与赤道西南印度洋相同符号的海温距平分布.因此在海面,海温距平不存在与ENSO有关的Dipole现象,赤道印度洋Dipole只存在于次表层以下,这是赤道印度洋Dipole与ENSO不同之处.这种赤道东北印度洋表层与赤道西南印度洋表层同符号的海温距平现象,有可能是海气热力过程如感热过程造成的.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周期要小于El Nio,一般为1-6 a.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个GCM进行了七月份热带中—东太平洋SST正距平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热带中—东太平洋出现SST的正距平时,在七月份可使南亚(印度次大陆)的季风减弱。但是在印支半岛以及我国中南部地区的季风降水却有增强的情况。这种增强有可能波及长江中下游。七月份大气环流对热带中—东太平洋SST的正距平的响应与冬季大气环流对热带中—东太平洋SST正距平的响应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另一些方面则不相同。最后还讨论了,北半球七月份在中—东太平洋SST正距平情况下,热带地区的水汽有很大一部份是由南半球热带地区输送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最新的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资料,通过定义Hadley环流上升支强度指数(HAI),用质量流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纬圈平均Hadley环流上升支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低纬地区不同层次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冬季和夏季HAI较大,最大值出现在2月和8月,春、秋季HAI较小,最小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adley环流上升支的位置随季节和强度变化;冬季Hadley环流上升支所跨纬度最宽,夏季最窄。②各季节代表月份的HAI具有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即1月、4月具有负距平-相持-正距平的年代际特征,线性增强趋势明显;7月、10月则表现为距平的正-负-正变化,但7月HAI在2012年以后有明显减弱趋势。总体上各季节HAI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增强。③除春季外,Hadley环流上升支对低纬对流层臭氧的动力输送作用显著,Hadley环流上升运动越强,上升支所对应纬度带对流层臭氧浓度越低,南北两个下沉区对流层臭氧浓度越高。④ HAI表现为强指数年时,低纬对流层臭氧整体表现为增加,平流层中下部臭氧减少,体现出彼此的长期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诊断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与贵州旱涝年前期和同期的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OLR场分布特征明显。夏季,涝年热带太平洋地区呈西正东负的距平分布,旱年呈西负东西的距平分布;前,涝年呈正-负-正的距平分布,旱年呈西正东负的距平分布,热带东太平对流活动涝减弱,旱年增强;春季,年呈正-负-正的距平分布,旱年呈负-正-负的距平分布。OLR场与贵州夏季降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夏  相似文献   

12.
热带气旋偏多月及偏少月的合成图显示,热带气旋活跃期,对流活动明显,反应在OLR上为低值、负距平;相反,热带气旋惰怠期,对流活动不明显,反应在OLR上为高值、正距平.对1989~2000年5~10月共129个热带气旋的研究显示,86.7%的热带气旋是在正、负距平中心间的梯交带或OLR负距平区中生成,而80%的热带气旋的最终登陆点是OLR正距平区.通过大量的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正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强大吸引力、负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推拒力,热带气旋正是在吸引力、推拒力及大气的引导气流三个矢量的合成力作用下移动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臭氧的准两年振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准两年振荡(QBO),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臭氧QBO进行比较,指出:青藏高原臭氧QBO的平均周期为29个月,平均振幅为8DU.青藏高原臭氧QBO变化位相与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QBO相反,即热带平流层纬向西风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偏小,东风时臭氧总量偏大.还讨论了与青藏高原臭氧QBO相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黄莉梅宁光  郭昆兴 《广西气象》2005,26(A01):37-38,46
热带气旋偏多月及偏少月的合成图显示,热带气旋活跃期,对流活动明显。反应在OLR上为低值、负距平;相反。热带气旋惰怠期。对流活动不明显,反应在OLR上为高值、正距平。对1989~2000年5~10月共129个热带气旋的研究显示。86.7‰的热带气旋是在正、负距平中心间的梯交带或OLR负距平区中生成,而80‰的热带气旋的最终登陆点是OLR正距平区。通过大量的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正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强大吸引力、负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推拒力。热带气旋正是在吸引力、推拒力及大气的引导气流三个矢量的合成力作用下移动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霞 《贵州气象》1994,18(3):45-46
联合国专家组发现除热带外全球臭氧保护层正在减弱,一个国际性科学小组发现地球除热带外,温带、南北极地区上空臭氧保护层正在减弱.这个小组预告,臭氧耗减会不断的加快预期的急流速度,使得原来预计的农作物受毁坏率显著增高。由来自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的80名成员组成的小组对最近有关臭氧趋势的科学研究进行了评估,发现在北半球入口稠密地区从1979年到199!年夏季臭氧层变薄3畅。这和另外一些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影响到政府部门和全球环境趋势监测的科学研究。CFC(氟氯化碳)2室作用的争论这个小组发现了CFC是臭氧…  相似文献   

16.
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884—2003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 采用突变分析、最大熵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以及正交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海气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百余年来福建经历了3次少台期和2次多台期,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具有准13年、准4年和准2.5年的振荡周期, 1971年为年频数变化的突变点;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近百年呈弱的上升趋势, 但近十几年略微下降, 未来有偏多的趋势;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异常偏多 (少) 的年份, 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 鄂霍次克海地区位势高度偏低 (高), 从高纬到低纬呈“-+-”(“ +-+”) 的距平型, 纬 (经) 向环流占优势, 西风带低槽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北界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 (南); 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明显的带状负 (正) SSTA距平区, 同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源区和西北太平洋上皆为正 (负) SSTA距平。由此可见,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多寡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区的海温有关, 同时大气环流系统的位置和强弱对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从而使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0年(1979—2011年)热带(0~360 °E,20 °S~20 °N)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结果显示其高度有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近30年气压下降了3.5 hPa。其中对流、臭氧和对流层温度的贡献分别为13.3%、27.26%和57.31%。在去除线性趋势后,热带对流层顶气压表现出了显著的年际变率,主要周期峰值为18.2、28.6和40个月。其中臭氧和热带对流层温度都对18.2个月的周期有贡献,而臭氧和热带对流层温度18.2个月的周期很可能是由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引起的;28.6个月的周期主要源于臭氧总量的准两年周期变化,而后者是由热带平流层低层纬向风场的准两年振荡引起的;热带对流层顶气压40个月的周期似乎源于ENSO循环引起的对流层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胡坚  费亮  季明珠 《气象学报》1990,48(3):355-364
本文分析了33年(1951—1983年)逐月平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SSTA)、热带西北太平洋500hPa高度距平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距平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热力状况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对于1982—1983年的厄尼诺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认为,SSTA异常可以通过经圈环流改变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制约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即:当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时,北半球的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致中纬度上空西风带加强、斜压扰动向南发展,结果,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滞留在较低纬度、热带盛行东风气流,形成了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两类ENSO事件前期的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分析了1956年以来两类ENSO事件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lNino事件前期为LaNina事件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为强的海温负距平,东部型LaNina事件前期为ElNino事件年,热带中不太平洋为强的海温正距平,中部型ElNino事件前期热带中西太平洋多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中部型LaNina事件前期热带东太平洋多为明显的海渐负距平。两类ENSO事件前期海温距平场特殊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20.
温带气旋     
柯甫 《气象》1976,2(6):29-31
气旋是产生大范围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主要系统,它的水平尺度是二、三百公里至二、三千公里,属中间尺度系统。 一、气旋的分类 在北半球的不同地区,围绕中心作逆时针旋转的低压系统,按热力性质不同,一般把它分为三类。即温带气旋、副热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北边的中、高纬地区。它发生在极地空气和热带空气交汇之处,斜压性强,气旋中心比四周冷。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