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斌 《贵州气象》2006,30(1):48-50
对2005年红河州初夏干旱进行4次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影响天气系统、雷达回波和探空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初夏降雨天气过程的前锋主要为对流云系,然后演变成混合云或深厚层状云,其云系均具有较大催化潜力,是人工增雨的有利作业对象。提出人工增雨机制,指出现行两种增雨火箭播撒催化能力和作业催化的利弊。初步提出适合人工增雨的条件、监测识别方法和催化部位、催化时机和催化剂量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2.
对闽东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以及不同形势、不同云型下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闽东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理因素、土壤植被等有关,平均而言,沿海干旱明显多于内陆山区;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最大而且强度级别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夏季,台风型(T)、弱流场型(R)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势天气型,Cb、Cu、Sc云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夏旱期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第三纪开始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地理和大气环流的格局,由此形成了西北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的气候条件,但也存在相对的干湿气候的时期性摆动。近若干年即便新疆等地一些地方降水有所增加,但仍难缓解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状态,必须思考及运用工程措施解决水资源的匮乏问题。合理节约用水,进行水利工程调配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有效途径,但充分运用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增雨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方式。人工增雨也因其科学技术上尚不十分成熟和难于检验的事实,受到一部分科学工作者所质疑。本文简单地论述了人工增雨的科学性,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性及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工增雨的可行性和关键点,以此希望能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从流经我国西北上空的大气中多转换一些水汽形成雨(雪)降落在我国大地上,为缓和干旱作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干旱概况及夏旱期间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云状、回波特征及云顶温度等条件,结果表明福建省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条件有关;平均而言,闽东南沿海干旱多于内陆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西风槽前型、台风外围影响型、副热带辐合带型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天气形势,Sc、Cb、Cu云都有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其中降水时长1~5 h,过程雨量1.0~5.0 mm的云是旱季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理论依据,达到解除或缓解干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锡林郭勒盟云水分布及人工增雨效率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暖季降水资源分析,讨论了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的分布特征.人工增雨作业方式受云、降雨性质影响,根据降雨性质和降雨日变化,阐述了飞机增雨和火箭增雨适宜区域和作业时段.结果表明:西南部和中东部偏南地区稳定性降雨多,是飞机增雨适宜区,北部和东南部对流性降雨多,是火箭增雨适宜区;飞机增雨易于早晨作业,而火箭增雨易于下午和晚上作业;受天气条件和飞行条件影响,锡林郭勒盟飞机可作业次数少,而火箭可作业条件多,但地域面积大,作业点少,易于集中作业.  相似文献   

6.
宜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气象指挥系统对宜春地区的干旱气候特征、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云场、雷达回波、三七高炮特点、弹药材性、作业点和作业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科学分析。建立了宜春地区当前干旱情况判断;是否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判断;效果检验方法。系统采用VisualBasic和TurboBasic语言编制,以Windows95和Micaps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整个系统运行实现了客观化、定量化和自动化。本文对该系统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对流性云火箭增雨试验效果的数值模式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人工增雨催化功能的三维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3年7月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对流性云火箭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式评估,并就火箭催化的时间、部位和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火箭在对流云中适宜的部位进行人工播云催化作业是有正效果的;在云发展阶段进行催化,增雨效果较好;火箭发射仰角对增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给出了火箭最佳发射仰角的选取原则,并分析了火箭催化增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浅析人工增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玉田 《四川气象》1998,18(2):55-59
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人工增雨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和紧急抗旱的重要辅助手段已被全国广泛采用。本文介绍了一些省人工增雨的试验结果,对四川省开展了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效果进行了粗略的较为保守的估算,对今后如何动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水库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是当前我国水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科学界一致认为人工增雨效果应采用地面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和对云中物理量观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2004年古田水库人工增雨取得明显的增雨效果,对水库蓄水发电起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地方政府防旱抗旱发挥作用,是解决干旱缺水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岩彬 《广西气象》2005,26(A01):26-27,41
在水库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是当前我国水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科学界一致认为人工增雨效果应采用地面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和对云中物理量观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2004年古田水库人工增雨取得明显的增雨效果,对水库蓄水发电起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地方政府防旱抗旱发挥作用,是解决干旱缺水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湖南9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逐日降水量和湖南天气气候分区,研究湖南极端干旱特征和极端干旱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结果表明:①湖南极端干旱期有相当的增雨潜力,各个分区的极端干旱频次和大气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除70年代外均呈现为北少南多的特点。②极端干旱时段内各分区年均可增雨日数主要表现为月际差异,可增雨日数主要集中在8—10月,各分区区域差异较小,各分区在伏旱期的可增雨日数大约占伏旱期的16%~20%。③湖南极端干旱按照出现的季节分类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夏秋连旱,同时夏秋连旱的可增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2.
干旱指标及其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义昌 《气象》1995,21(4):54-56
通过确定干旱指标,计算干旱指数,将干旱指数分几个等级,表征干旱程度,再将这些特征值直接运用到人工增雨作业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雪)的气候分析及其有利天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重点分析了祁连山下肃南的天气气候特点,探讨在祁连山区中段进行人工增雨(雪)的有利天气条件及其日数。结果表明,祁连山区中段的降水量远远大于河西盆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有利人工增雨(雪)的年平均日数有146.4 d;一年中3~10月每月有雨(雪)日在10 d以上;5~8月以对流性降雨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州烤烟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形地势复杂.每年都有干旱、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对优质烤烟生产影响很大.该文就黔西南冰雹天气的成因、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移动路径、人工增雨防雹技术及实例进行总结,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宁德市人工增雨指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的包括卫星、闪电、探空及稠密地面雨量站网的人工增雨技术监测网络,是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利用雷达的1 h降水量、回波高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大气层结状况等因子,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研制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干旱历史监测、作业条件分析、指挥决策、雷达现场跟踪及效果评估。实践表明,综合考虑回波强度、云顶高度、云中水汽含量、大气层结条件和有利的天气形势,对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干旱不仅与降水量有关,还与降水的时间、空间的分布有关。本文通过干旱指标,计算干旱指数,将干旱指数分几个等级,表征干旱程度,并将其运用到人工增雨作业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吉林省积云人工增雨作业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娇恒 《吉林气象》2004,(3):16-20,23
积云含水量较高,特别是其催化的可播性和降水的高效性更是目前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积云降水的原理出发探讨积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可播性和其增雨的高效性,结合吉林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得出一套适合于吉林省积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人工增雨的潜力,概述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的效益,并通过对效果检验方法的分析,对四川省1998年飞机人工增雨效果的计算得出增雨率,并对如何更准确评价增雨效果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广东人工影响天气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兑 《广东气象》2003,(4):43-46
本文回顾了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广东省干旱的季节性特征和地区性特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必要性和前景,并且讨论了当前我省人工增雨作业的一些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工增雨的一些国内外概况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吴兑 《广东气象》2005,(1):25-29
本文介绍了人工增雨的历史与概况,分析了我国人工增雨的现状,实施人工增雨的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必要性和前景,并且讨论了当前人工增雨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