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通过对青海省区域地震活动序列的分析,发现一定强度的地震活动序列存在着内在的、有序可数的“自然节律”。并从逾渗模型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了初步解释。认为:中强地震的自然节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平衡条件下地震活动的抗混性。  相似文献   

2.
薛丁  曹刚  张建业 《高原地震》2011,23(4):13-16
对汶川地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s≥4.7级余震活动有一定的可数节律,且强余震发生在节律节点上有重复特征。基于上述现象,对该节律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为定量地预测震区6级以上强余震趋势提供了一个预测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汶川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L≥5.0余震活动有一定的可数节律,强余震发生在节律节点上且有重复特征。基于上述现象,对该节律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为定量地预测震区发震性提供了一个简单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空强有序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和触发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时间上具备时间节律的特征,符合8级地震24年左右和7级以上地震7年左右的时间节律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地震活动等间距、地震集中活动、共轭条带等特征;在强度上符合节律特征,并存在明显地受地球自转,以及月亮、太阳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最后,对巨大地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的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6.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震活动规律是预报地震的最重要途径。自从古登堡(B.Gutenberg)和里克特(C.F.Richter)发现地震序列中震级与频度具有对数关系:lgN-a—bM之后,“b”值变化一直被用来预报地震。但上述关系只是序列总体的平均统计结果,未能指出序列内部的结构特征。因而用“西”值预报地震带有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对新疆西部地区浅源地震活动序列分析,首次发现一定强度的地震活动序  相似文献   

8.
震前动物活动节律异常的定量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春皋  蒋锦昌 《地震学报》1992,14(1):111-118
本文由麻雀(SR)、虎皮鹦鹉(BG)和大白鼠(RT)活动的定量观测,给出了正常活动性和震兆异常活动性.结果表明,动物习性异常的定量观测,可为地震临震预报提供一定的信息.SR 和 BG 的正常活动节律基本相同,都呈现 M 型,即07-10点钟和15-16点钟为活动高潮期,12-13点钟为活动低潮期,夜间基本不活动.RT 的正常活动节律是07-10点钟和17-18点钟为中强度活动,11-16点钟为低强度活动,19点-翌日06点为高强度活动.地震前 SR,BG 和 RT 的活动节律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SR 和 BG 夜间活动频繁,而 RT白天低强度活动期活动明显增高,都约为正常值的300倍以上,同时每天的活动量也随之明显增高,约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2-检验表明,SR,BG 和 RT 的昼夜活动节律异常和相伴随每天活动量的明显增高,与200km 内唐山震区的4.3级以上地震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大姚、姚安及其附近地区8个M5.0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主震震源断层上的潮汐应力,并通过Schuster潮汐相位角统计检验,分析了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潮汐应力的触发相关性,进一步确认两者的潮汐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7个地震序列的P值小于5%,6个地震序列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为正值。考虑到震源参数的不确定性,8个M5.0地震序列中,至少5个地震序列与潮汐应力存在一定的触发相关性,说明潮汐应力对该地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潮汐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序列的孕育、发生、发展及结束有一个系统性过程,特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记录到的大量地震活动,它们自身前后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是肯定的,但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关系描述去实现预报。所以,必须对数据加以处理并寻求近似的描述是必要的。本文把汶川特大地震活动序列作为一个动态研究系统,将序列做为节律运行处理,并寻求了逼近拟合的描述来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之立  邓玉琼 《地震学报》1990,12(4):335-347
本文从断裂系扩展的角度,研究了华北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通过对前震-主震-余震地震活动图象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地震序列是由不同长度、不同几何分布的相关断裂系相互作用和扩展的结果.根据地震活动图象和断裂扩展理论,对每个地震序列提出了相应的断裂系模式,并用断裂有限单元法将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期变化和大地形变等观测资料相结合,进行联合反演,再次对断裂系模式的几何和力学参数进行了修正,从而得到各个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的最佳结果.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走滑大地震序列临近结束时,地震活动图象的总体轮廓呈现Z形.这是由于断裂系内的拐折扩展分支相互作用和连通成为一体的结果,这种总体Z形的出现,可作为地震序列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华北大震序列的断裂系模式及破裂过程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断裂系扩展的角度,研究了华北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通过对前震-主震-余震地震活动图象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地震序列是由不同长度、不同几何分布的相关断裂系相互作用和扩展的结果.根据地震活动图象和断裂扩展理论,对每个地震序列提出了相应的断裂系模式,并用断裂有限单元法将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期变化和大地形变等观测资料相结合,进行联合反演,再次对断裂系模式的几何和力学参数进行了修正,从而得到各个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的最佳结果.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走滑大地震序列临近结束时,地震活动图象的总体轮廓呈现Z形.这是由于断裂系内的拐折扩展分支相互作用和连通成为一体的结果,这种总体Z形的出现,可作为地震序列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自然节律和地震天文周期等方面,对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浅震和深震的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经χ~2检验可知。东北浅震受18.6年周的月球升交点运动和22年周的太阳黑子磁场交变影响较显著。综合预测,第五活跃期的时段为:1995年—2005年,在南、中北区内,都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未来活跃期内,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发生两次以上6级强震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在中区和南区发生。东北深震没有明显的自然周期和天文周期。综合预测,6级以上深震未来活动时段为:1996年—2008年。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青岛崂山4级震群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震群监测、地震影响、地震地质构造、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等方面对2003年6月青岛崂山王哥庄发生的4级震群进行了介绍及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活动强度、频次、持续时间均为青岛历史上所罕见。地震时整个青岛市普遍有感,震中区有一定破坏,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剖析和研究了龙门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状态及中等地震活动特征,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该带强震频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对活跃。强震活动的盛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其主体活动地段为汶川-茂县-北川段和天全-宝兴段,二者的强震具有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节律显示有规律起伏,可以推测地震的强、弱趋势。本文仔细剖析了中等地震活动情况,提出的若干特征对于监视本带有一定社会影响的4 ̄5级地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静芳  王道  张元胜 《地震地质》2002,24(2):223-233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 ,赋存于地壳深部的流体 (水、气、油 )作为弹性介质 ,对深层地壳应力的分布、变化、转移过程及地震孕育、发生等有着较为灵敏的反映。地震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这种大范围的区域应力作用会形成多个应力集中点 ,在众多应力集中点上可产生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在对新疆地下流体数十年的监测中 ,发现强震前出现大量与地震有关的由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引起的前兆异常 ,异常范围广且种类繁多 ,它们在成因、特征上与震源应力活动的前兆异常明显不同 ;这种地下水位地震前兆异常场 ,不能完全孤立地与单个地震事件相对应 ,应充分考虑到它与一组或系列地震有关 ,而这些地震往往与块体挤压、断裂活动等区域性的应力活动有关。因此 ,正确区分并掌握其不同的特性 ,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序列及其分布、等烈度线、震中区地质构造特征,讨论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邢台1965~1985年频度、强度资料,采用一维随机数字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推出N、N_3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根据1979年后曲线出现的异常形态,分析地震新序列特征。通过对主序列、分序列趋势曲线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异常衰减时段。分析异常时段与晚期强余震、外围区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b值、能量、频度等资料讨论1981年宁晋5.8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万全井水位动态分析及地震前兆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新来  张素欣 《地震学报》1999,21(3):323-328
根据万全井水位阶变频繁的特点,把阶变在时间轴上的频度变化视为阶变序列.分析这个序列发展、演变过程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证明了阶变序列的异常变化与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频度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并可对几个月内的地震活动趋势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水位动态出现特征性变化,可进一步提出几天至二十余天的震情判断意见.应用本研究方法,在1996年5月3日包头ML6.6地震前作了预报.地震发生在预报期内,但预报的强度偏低,地点也有偏差.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