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山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规划的原则和设计理念,并就旅游环线,景区划分及主要景观作出规划设计。将翡翠谷景区构想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和科普考察于一体,以“博爱”和生态回归为主题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2.
以临潭县冶木峡景区招标项目的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以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为基础,通过对规划中面临的挑战和冲突的把握和认识,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不断搜寻、验证和思考,逐步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规划目标和规划理念.并从景区发展的总体定位、空间结构、用地竖向、道路系统、传统建筑风格与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上述挑战和冲突,提出了规划对策.最后,针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通过"规划预研究"的形式解决景区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缺失的矛质;并对设计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基本态度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对实现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旅游业构成和生命周期评价2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分析框架和估算方法。以镇江"三山"风景区为例,分别对景区内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管理和废弃物处理7个方面的碳排放进行测度,分析了碳排放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2014年"三山"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为4 530.33 t。其中,景区交通碳排放量为2 186.74 t,占景区总碳排放的48.27%,是景区旅游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景区住宿业碳排放量为1 171.93 t,餐饮碳排放量为838.14 t,分别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25.87%和18.50%,这3个部门的碳排放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92.64%。由此可见,旅游交通、住宿和餐饮碳排放是"三山"风景区的主要旅游碳源。在"三山"风景区实现低碳化发展中应从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饭店和餐馆的绿色化、加强景区碳汇保护和智慧景区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规划体系包括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和运作体系三大部分。其中编制体系是由各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共同组成的。建议将旅游活动空间划分为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3个层次,将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分为基本序列和扩展序列两个部分。基本序列包括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旅游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3种形式,分别对应上述3个旅游活动空间层次。扩展序列包括若干种规划形式,也与3种旅游活动空间区域形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罗光华 《热带地理》2004,24(2):201-204
通过对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整合运用的方法研究,提出了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利用不能局限于该景区,应置于整个地域文化来考虑,并且要通过确定开发主题、文化外显的选择和转化、文化传播这样一个系统化的完整过程才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以重庆龙水湖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整合运用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6.
旅游“非景区化”现象及其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旅游"非景区化"概念.从旅游自身发展演变、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现阶段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非景区化"的必然性.旅游"非景区化"将导致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融合、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融合、"旅"与"游"的融合以及旅游商业性服务与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融合等特征,认为旅游"非景区化"会推动旅游开发联合化、促进旅游服务社会化与景区服务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共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百度指数提供的"用户关注度"功能,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得中国第一批66个5A级旅游景区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每天的络空间关注度数据,并对其中具有完整数据系列的53个景区展开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以下特征:周内呈现周四三二高、周日与周六低的"手掌"模式,其中南方景区和自然类景区尤为明显;年内呈现4月、8月最高的"双峰"模式,其中自然类景区表现出4月、7月、9月最高的"三峰"模式。研究还发现,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是其现实游客量的前兆:周内表现为"日前兆",即一周之内,以周五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工作日络空间关注度是其周末游客量的前兆;年内表现为"旬前兆",即一年之中,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是其后1~2周游客量的前兆。"前兆效应"也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相关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类电影艺术:旅游景区属性的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艺术属性进行讨论后认为:景区不仅仅是风景画,也不仅仅是剧院,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景区更像是游客参与演出的电影.其次从7个方面阐述了景区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类比关系:相关人员之间,旅游资源与剧本素材之间,景区主题与电影主题之间,旅游活动与故事情节之间,景观与场景之间,景区空间结构与电影演进结构之间,景区类型与电影类型之间.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浪旅游博客平台,以河北省317家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景区的网络游记数量作为网络关注度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全省总体格局、不同级别、不同地市等角度,分析河北省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和极化特征,形成了"一条高关注度带"、"两个关注度一级中心"、"三个关注度二级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景区级别与景区网络关注度呈低度正相关,少部分低级别景区的关注度高于多数高级别景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关注度特征。基于A级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特征,提出河北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空间状态,能够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的空间组织形态,对其进行研究可为旅游活动管理提供指导。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网站平台获取642篇有效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中提取出研究所需的旅游线路,利用地图分析法对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景区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五台山景区单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核心区的黛螺顶、显通寺、塔院寺和五爷庙4个景点。多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内的"一区七点"。显通寺和塔院寺、菩萨顶和显通寺、五爷庙和塔院寺三对节点间的旅游流流量位居前列;(2)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规模为54,密度为0.19,点度中心势为0.43;(3)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节点中,黛螺顶、罗睺寺和西台为起点,黛螺顶、显通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塔院寺和五爷庙为核心节点,终点包括菩萨顶和龙泉寺;中介点包括黛螺顶和五个台顶;黛螺顶、北台、南台和南山寺占据着结构洞位置。通过研究为五台山景区合理布局旅游设施、规划旅游路线和高峰期旅游容量的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弥补景区尺度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袁家冬  周筠  黄伟 《地理研究》2006,25(1):112-1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组织开始从单体型城市的简单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诸多城市和地区相互交融形成的都市圈的复杂形态转变。大上海、大北京、大广州、大沈阳等大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一些区域性都市圈和地方性都市圈也在逐渐形成。以这些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正确引导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都市圈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地域本质、形成机理、地域结构与空间形态、类型与规模等进行了分析,为我国21世纪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两种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总结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和表象特征,提出了人类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所应坚持的理论与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13.
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景点。规划工作的研究重点是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工作的研究重点是某种要素中特定单体的建造方案。总体规划研究的是全局关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的是局部关系,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着重研究外因、修建性详细规划着重研究内因。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应有选择地借用相关专业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旅游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规划协调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梳理我国规划协调理论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规划协调研究的发展脉络划分为3个阶段,即以"两规融合"为主的探索酝酿阶段、规划协调的地方多元化实践阶段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多规合一"阶段。从理论基础、协调机制、规划体系、技术改革与创新4个方面总结了规划协调的研究进展。总体上看,近年来关于规划协调研究的广泛性有所增加,主题更加突出。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规划协调研究框架,理论层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足,技术体系总结不够全面,也没有构建出涵盖各个层级的空间规划体系。最后,提出了未来规划协调理论研究的可能方向,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外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异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通过对日本、韩国、德国、荷兰4个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概念、规划体系、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影响规划因素、规划理念、规划机构、保障体系、公众参与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创新空间开发模式”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以“编制主体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确立阶段性的主攻目标”为原则;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区域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新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应用、区域规划的空间尺度选择与规划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管治分区与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选择以及各种规划间的关系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新一轮区域规划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借鉴“反规划”方法,实行弹性规划期限;以县域规划作为基本规划单元,开展村镇小区域规划和城市群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空间管治的分区与功能定位,选择多样性空间发展模式,完善区域规划体系,以理顺各种规划关系并提高规划的总体效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也是政府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于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的检讨与反思,对处于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分析规划实施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郑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tracks the changing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ought. In doing so,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lanning enterprise being undertake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lanning problem, the kinds of knowledge used in planning practice, and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context are th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he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offered to the public. The paper therefore contributes to thinking about how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by showing that i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decision-making context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Specifically, it makes little sense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erms that are not shared by the planning model itself  相似文献   

19.
1TheBringForwardoftheIssueTiletourismplanningoriginatedinsomet'iestemEuropeancountries.suchasBritain.Franceandireland.inthe1930s.acskindofplaimingistomakeageneralframeal,orkonaledevelopmentoftourisnlintouriStdestuboonsinordertocopewitllaledevelopmentandclangesoftourisminthefuturel'-2].Intileabed1960sandearly1970s.xtlitlltileaccelerahngdevelopmentoftourismindieworldUlepracticeandstud}'ontourismplanningalsoInaderapidprogressiiithe1980s,tilehleoriesandapproachesoftourismplanningac'erefurthereu…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