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最优多重TLD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坑层建筑地震反应进行了最优多重TLD(MTLD)s控制研究。文中阐述了TLD系统的工作原理笔MTLDs系统的参数;建立了多层结构-TMLDs系统耦联体系的运动方程;分析了MTLDs系统的参数对在谐波作用下多层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悬索桥振动控制的双向TMD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时域内的逐步积分法对无TMD和带有不同参数TMD的悬索桥进行了时程分析,结果表明,TMD的参数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的抑振效果均有较大的影响,TMD的频率不仅影响振动控制的效果也影响结构的表观阻尼,扭转振动的控制可由侧向TMD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设计方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本文结合我国现行风荷载规范,研究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抗风设计的实用方法。首先,将TMD、TLD系统的风振控制效果归并到了受控结构的风荷载折减上;其次,导出了满足舒适度标准的结构动侧移界限和相应的计算公式;第三,比较了TMD、TLD系统的控制效果以及分别对高层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了TMD、TLD系统参数的最佳取值区间以及参数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带有双向TMD系统的大跨度悬索桥进行了空间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探讨了TMD参数对抑振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TMD能够增大结构的表观阻尼,有较大的能量耗散作用,加速振荡的衰减,有效地抑振结构的振动,这表明,用TMD技术对大跨度悬索桥的环境振动实施被动控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全反馈主动TMD控制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最近提出的全反馈主动控制法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进行了全反馈主动TMD(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的理论研究,考虑了实时控制过程中控制力的时间滞后效应,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的反馈形式以及不同的时间滞后量对主动TMD控制效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实施全反馈主动TMD控制,既能更有效地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和速度反应,又能大幅度地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且当控制力时间滞后量较大时,对主动  相似文献   

6.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双自由度系统的随机反应,推导了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方程,求出了白噪声基底输入时,设置TMD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反应方差与未设置TMD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反应方差之比,并采用模式搜索法对其进行优化方法,得到了TMD系统的最佳减振效果以及相应的TMD的参数取值,本文的分析表明,TMD系统对减小白噪声基底输入的单自由度系统的随机反应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装有调谐质量阻尼器的高架桥梁的减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是结构控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成熟的控制装置。本文将TMD减振技术运用于高架桥梁,建立了安装有TMD的桥梁体系的分析计算模型,获得了其动力反应计算公式;探讨了TMD装置对桥梁减震的有效性,并分析了TMD动力参数对桥梁减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研究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以下简称TMD)用作抗震结构的防御体系时的一些问题,包括TMD在结构上的最佳位置,TMD频率的最佳值,TMD对非调谐结构振型的影响和TMD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研究设置TMD的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于控制高柔结构振动的POD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一种控制高柔结构振动的新方法---POD(摆、油阻尼器)减振系统。文中详细分析了其减震原理,并提出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三角形非缄性滞回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接近调谐状态下POD法可减振48%。数据计算的结果也表明,POD不仅减振效果比TMD高得多,而且有效频带也宽得多。POD系统具有造价低、易安装、占用空间小、免维护等优点,可用于风可于震等荷载引起的电视塔、悬索桥塔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耸造粒结构具有旋转壳外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环状半主动可控调频质量阻尼器(TMD)系统,并以旋转壳理论编制了有限元程序,对TMD系统的振动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可控TMD系统具有显著的减震效果,为结构震后修复提供了一种经济,方便,适用,快捷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可调频调液柱型阻尼器振动控制参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利用可调频调液柱型阻尼器减小结构振动的控制系统,由于增设了频率控制装置,增加了TLCD的应用范围,文中阐述了利用TLCD系统减振的基本原理,确定了有关的影响参数并介绍了建筑结构利用TLCD进行振动控制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筑结构利用TLCD减振的神经网络智能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提出了建筑结构利用调谐液体柱型阻尼器(TLCD)减振的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法。首先阐述了确定TLCD半主动控制策略;然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并控制TLCD隔板孔洞的面积,以调节和控制阻尼比&T,实现对建筑结构的智能控制。地震作用下的数值分析表明,本文所述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用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控制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了用于高层建筑风振动控制的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ATMD)设计的一种简单方法。从TMD的工作原理出发,在物理意义上显式定义主动控制力的构成,基于结构的SDOF模型和广义脉动风力的高斯白噪声假定,在频域的以最小化结构顶层位移方差为设计目标,对控制力增益进行参数优化,得出控制力增益的封闭解,文中提出了以维持TMD行程恒定为目标进行参数选择的设计方案,一超高层建筑作为算例给出,数值分析表明,所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利用调液阻尼器减振的结构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调液阻尼器(TLD)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结构减振装置。本文论述了这方面研究及应用的进展情况,内容包括:一、TLD的优越性和发展历史;二、理论计算模型;三、试验研究;四、TLD在实际结构中的应用及测试;五、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设计并完成了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减震控制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四种结构形式的对比试验,探讨了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刚性和柔性地基条件下对主体结构的减震效应。通过比较同一地震动作用下主体结构在刚性和柔性两种地基条件下的地震反应,可知:SSI效应具有降低和提高结构减震控制效果的双重作用,其综合效果与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由于SSI效应在结构地震反应中发挥着双重的作用,因而使得基于刚性地基假定下设计的TMD减震控制系统在柔性地基条件下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本文还探讨了在柔性地基条件下影响结构减震控制效果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频域分析方法考虑了(TMD)在结构中的位置和结构振型特征,推导了具有单个调谐质量阻尼器(STMD)和多个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的多自由度结构受控振型广义坐标的频率响应方程,同时还相应给出了具有STMD和MTMD的非广义单自由度结构的频率响应方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SOMATOM DR3型CT扫描系统在主控计算机为PDP11/44小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是采取以主控计算机为核心进行控制,由于PDP11/44系列小型计算机具有单总线结构,并有较强的中断处理能力,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它能很好地进行扫描启动、控制、实时数据采集、图象重建和管理、图象存贮和传送等,并完成主操作台与独立诊断台任务的分时处理,若主控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对整修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SOM  相似文献   

18.
以单层非对称(空间)结构为例,利用最优控制原理,探讨了最优控制力与受控结构反应随AMD楼面安放位置和结构刚度分布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该规律对输入地震波,权矩阵以及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上述工作为研究多层非对称(空间)结构中AMD楼面安放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我国西部走滑型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L和位移量D与震级M_s和复发时间间隔T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震级M_s和复发间隔T不仅与L值有关,还同时与D值相关;乘积LD值可用来估算震级M_s,比值D/L与复发间隔T密切相关;对于M_s或LD值给定的地震,D/L值大(即L值小或D值大)的地震,有较长的复发间隔;当破裂长度L一定时,有较长复发间隔的地震,M_s或LD值较大;当位移量D相同时,M_s或LD值较大地震的复发间隔较短  相似文献   

20.
多层房屋结构TMD“加层减震”试验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某个6层框架进行了有,无TMD结构的振动台对比试验,验证了TMD对多层结构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应用TMD方法对某个7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加层减震”改造,分析表明,改造后的建筑与改造前相比,结构的底部剪力下降了约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