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绍先  曹刻  和宏伟  徐彦 《地震研究》2003,26(Z1):55-61
研究了川滇地区强震成组活动的基本特征, 指出成组强震活动是该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中最重要的活动特征.成组强震活动期间的强震月均频度、月均应变释放分别为其它时间的15.67、21.19倍,组内强震最大间距平均为665km,可见川滇地区强震具有成组孕育相继发生的活动特征,因此抓住成组强震的预报问题是把握地震活动高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炳乾 《内陆地震》1992,6(2):131-13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青藏强震区、南北强震带和北疆强震区强震活动的相互关联程度较强;华北强震区的强震活动与其他强震区的关系较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研究了四川≥6.5级强震活动情况.总结了强震活动时间上的起伏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某些特点,探讨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所处的强震活动背景及危险性.通过对强震活动背景、主要带、段及相关区域强震趋势分析,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仍可能处于强震的弱活动时期,即一般情况下,发生≥6.5级强震可能性较小或发震的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刚  马宏生  李志雄  张国民 《地震》2009,29(4):98-106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以中国大陆1901年以来7级及其以上强震年频次为样本, 采用最优分割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分为三种时段: 少发段、 平均段和频发段。 中国大陆强震时间活动呈现非稳态现象, 强震频发段间存在短期的地震平静, 由强震平均段到频发段过渡期间同样存在强震少发段, 而少发段也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 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 研究不同强震丛发时段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1901年以来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总体来讲, 1955年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1955年之前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的三条边界; 1955年之后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华北地区、 巴颜喀拉地块区及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 不同相邻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有一定的交替性, 少发时段或增多时段的强震往往是上一个丛发时段的主体区内强震活动的延续, 或者发生在下一个强震主体活动区内或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6.
川滇及其邻区强震连续活动的地域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侧重分析了川滇及共邻区强度连续活动的不同地域分布图象,根据强震间的构造成因联系,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主震-晚期强震和先期强震-后期强震。后一类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由前兆性中强震条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和相关构造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从整体连续强震活动图象变化特征上反映出强震及其晚期强震活动的可预测性,因而可供强震中期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迁移规律与喜马拉雅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林  高旭 《地震》2000,20(3):37-42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控制着中国西部强震活动。 喜马拉雅东部弧顶(缅甸弧顶) 、西部弧顶(兴都库什弧顶) 及喜马拉雅弧中段的强震活动与内陆的强震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与内陆强震活跃期、平静期的存在及强震迁移规律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美辉 《高原地震》2007,19(2):12-15
通过研究西部构造运动及强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构造对西部的强震活动显示出很强的控制力;大华北强震与西部强震具有同步活动特点,但滞后于西部强震活动,山西地震带在整个华北地震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部强震第三活跃时段已经开始,对全国和山西地震形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关系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刘五洲 《地震地质》1998,20(4):144-436
以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近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了地壳中流体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包括上地壳热流体对强震活动的影响、中地壳流体对强震活动的控制、断裂带中古流体活动与地震活动旋回的关系,从而提出由地壳流体分布与活动特征来判定强震危险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地震时空分布来讨论新疆强震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诸如强震活动的群体迁移和往返迁移现象,七级强震前六级地震频度降低而五级地震频度增大现象,七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特征,强震活动的正交和菱形网络现象。并统计分析了新疆强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59,自引:9,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 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新疆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强震时空分布及地震活跃周期和活动图象,并探讨了强震活动与空间环境因子的关系,这无疑对新疆强震活动趋势分析和该地区强震中长期预报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琼  王海涛 《地震》2009,29(2):88-97
该文基于1950年以来新疆周边强震与境内中强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结果, 解算了1976—2007年新疆周边强震活跃、 境内相对平静时段, 周边3组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 并结合其后3年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分析探讨了周边强震活动对境内地震活动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 新疆周边这3组强震活动对新疆境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筱荣  王琼 《华南地震》2002,22(3):39-43
分析了昆仑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后认为,昆仑地震带强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轮回性、等间距性及由西向东的迁移特点;昆仑地震带强震震级西弱东强,而强震发震频次西高东低;西昆仑构造带帕米尔结点的强震活动对大陆地震活跃幕有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强震通常发生在运动板块的边界地带,但欧亚板块内部却经常出现八级以上的强震活动。这些特殊的板内强震活动,反映了板内破裂构造的特性。它们同板块运动协调一致,密切相关,为认识板内强震活动规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李凡德 《内陆地震》1992,6(4):370-376
北天山带具有强烈新构造活动的背景,分析地震历史资料还可看出,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本文对北天山强震活动特征作了分析,并探对了未来强震活动三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东部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西部的强震活动地带,鉴于该区突出的地质结构条件,强震前直接前震较少,强震来得突然,因此该区的强震难于预测预报。但为了监视该区震情,我们对该区的强震在地震活动性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对八十多年的资料分析,我们初步发现本区强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强震前中强地震异常活动清楚并有相关地震与之配合,如果再加之小震的空区、条带及低b值的异常等均可进一步作为未来强震发生的判别条件,这对我省的震情监视及预测预报上将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供同行分析本区强震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