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华南古生代末大绝灭后的生态系复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金南 《地球科学》1997,22(4):373-376
华南古-中生代之交连续沉积和生物演变学充列表明,古生代末大绝灭后中生代初的生态系复苏经历了近10Ma时间,而且各门类生物所经历的复苏过程和复苏所花费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复苏是其生态适应和分化的结果,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复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集群绝灭与生物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生物绝灭转移到大绝灭后生态系的复苏上。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集群绝来-残存-复苏过程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截止1994年底在显生宙各大绝灭与复苏事件研究上所得的主要进展及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童金南  王德珲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21-1326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发展趋向。学术主题之一是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格架,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第二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和环境事件的表现形式和过程;第三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及早三叠世微生物岩及其代表的特殊生态系;第四是灭绝事件后三叠纪初一些关键生物类别的演变历程;第五是中生代初生态系复苏过程和型式;第六是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史转折斯的生态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鸿福  童金南 《地学前缘》1997,4(3):111-116
生态系的演变是地球各圈层系统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标志,地史转折斯的生态系具有复杂的生物内涵,在绝灭-残存-复苏过程中,和生物类别的演替遵循着一一的生存型式。大绝灭后生态系复苏的原动力是绝灭后迁入避难所的复活类型大绝灭末期高压环境中产生的祖先类型的新生和辐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新生代是地史上生物最为繁茂多样大发展和生物成矿的重要时期,陆相沉积盆地沉积岩中最为系统地保存了各种生物地化作用和过程的信息。研究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古环境及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开展该项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地史转折期的生态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生态系的演变是地球各圈层系统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标志。地史转折期的生态系具有复杂的生物内涵,在绝灭—残存—复苏过程中,各生物类别的演替遵循着一定的生存型式。大绝灭后生态系复苏的原动力是绝灭后迁入避难所的复活类型和大绝灭末期高压环境中产生的祖先类型的新生和辐射发展。全面了解绝灭后生态系的组成和结构,对于正确认识地史转折期,即圈层耦合结点处的地质作用型式和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已知的平顶山北坡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相似。δ^13C值在Indian阶、Olenekian阶底部首先表现为大幅度负漂,随后呈上升趋势。δ^18O值除了表现出l Ma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与δ^13C低值区对应处也具负偏趋势。δ^13C、δ^18O值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早三叠世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复苏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8.
罗平生物群下部凝灰岩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到生物复苏经历了漫长的6Ma,大灭绝对生态环境的摧毁和之后环境动荡是使复苏时间推迟的根本原因。在罗平生物群(安尼期)下部发现的火山活动证据——凝灰岩(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绿豆岩),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46.6±1.4Ma,新的年龄数据对罗平生物群年龄下限提供了约束,为生物复苏与辐射提供了精确时间点,且为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提供了时间框架。  相似文献   

9.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三类代表性生物(笔石、腕足和牙形石)的绝灭与复苏事件,认为persculptus笔石带的底界是一条显著的生物演替界面,从而以宜昌王家湾剖面和persculptus带的底界作为厘定后的全球O/S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是符合生物演化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新元古代冰期引起生物大量绝灭,大绝灭后环境如何重建、生物怎样复苏是演化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贵州铜仁坝黄、瓮安北斗山剖面和台江五河剖面南沱水碛岩之上连贯沉积的陡山沱组底部的“碳酸盐岩帽”中藻类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认为冰期后生态环境恢复很快,藻类快速复苏,但藻类分异度低。“碳酸盐岩帽”沉积结束,藻类进入衰退期,到了陡山沱中晚期,藻类又进入顶盛期。而藻类的复苏、衰退与古海洋环境的δ^13C,δCe,δEu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湖南麻阳、车江铜矿床的有机质及生物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湖南麻阳、车江铜矿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铜矿的有机质及生物成因证据,藉比对铜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和描述了来自罗平生物群中的双壳类化石,包括6个属,属于Costatoria goldfussi mansuyi组合带,为台间盆地相生物组合,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双壳类的演化分为残存期-复苏期-辐射期,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处于复苏与辐射的关键时期,其报道为研究双壳类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人体中的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矿物及其健康效应是生物矿化作用中的一个极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物矿物和生物矿化作用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对生物矿物的特点和种属进行了厘定,明确了它们在矿物分类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人体内的生物矿物及其产出位置进行了总结,并着重评述了一些重要的人体矿物的特征及其生理性或病理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生物硅的测定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生物硅(BSi)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沉积物中的无定形硅含量。生物硅的含量与水体中初级生产息息相关。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和硅鞭毛虫产生的生物硅是地球化学和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参数。重点讨论了目前生物硅测定方法中的化学提取法,评述了提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BSi测定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新元古代”雪球”假说与生命演化的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元古代末期,地球至少经历了两次全球性的冰川作用,研究者提出了“雪球”假说来解释新元古代时期一系列特殊的地质现象,该假说已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作用和其后生物大爆发事件的窗口。但一些学者并不赞成地球曾经是被冰雪完全覆盖的“雪球”,并分别提出了“半融雪球/无冰水体”和“薄冰”假说。尽管每一种假说都不能解释所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现象,但越来越越多的证据,特别是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表明,“雪球”时期的海洋并没有完全被冰封盖,在赤道地区的冰盖可能很薄或存在无冰的水体。无冰水体的存在可以使一些光合生物继续生存和演化,这对其后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和生命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豫西济源地区下三叠统和尚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均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研究在和尚沟组和上覆二马营组中下段分别识别出遗迹化石5属6种和7属9种,这些化石材料成为探究大灭绝事件后陆地造迹生物复苏的良好材料。运用遗迹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网络,相关参数显示自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沉积期至中三叠世二马营组中下段沉积期,遗迹网络节点增加,平均度、平均加权度和图密度有所降低,网络直径、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遗迹网络复杂化以及造迹生物对恶劣环境适应性的增强,这些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PTME)后生物复苏的潜在标志。推测PTME后华北地区生物复苏和生态恢复可能遵循着类似的模式,但后续研究仍需陆相实体化石证据的佐证与补充。  相似文献   

18.
石炭纪生物礁在晚古生代礁体演化序列中处于特殊地位。石炭纪是生物礁地史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发育的生物礁类型有:(1)叶状藻礁丘;(2)叠层石礁丘;(3)珊瑚礁;(4)Waulsortian灰泥丘;(5)Chaetetes礁丘;(6)钙质微生物—藻礁丘。石炭纪生物礁总体上表现为礁相结构、造礁群落组成及礁体建造阶段的造礁作用相对比较简单,这些都体现出生物礁在石炭纪的发展受到生物灭绝事件的影响。在以藻礁占主导地位的宾夕法尼亚亚纪,中国后生动物骨架礁发育,尤其是发育有Fomitchevella大型珊瑚礁,成为世界石炭纪生物礁的一个亮点。从石炭纪整个生物礁的发展情况来看,后生动物骨架礁与以微生物和钙藻为主导的生物礁或许是两个平行发展的礁系统,后生动物骨架礁的发展在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有明显的演化滞后现象,以钙藻和微生物为主导的造礁群落的复苏在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更为迅速。从石炭纪生物礁古地理分布来看,石炭纪生物礁基本上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区域,因此,它们代表了在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礁体,与现代珊瑚礁的分布相近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 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 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 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 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 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碳酸盐矿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矿物之一,碳酸盐沉积在许多地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沉积碳酸盐的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其中又以生物沉积碳酸钙(CaCO3)为主.生物从周围环境中选择性地吸取元素,在严格的生物控制下,组装成功能化的碳酸盐结构;生物也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诱导碳酸盐的沉积或自身参与碳酸盐的沉积.不同生物对碳酸盐沉积的作用扣机理不同,综述了海洋动植物、藻类生物、菌类生物对碳酸盐的沉积作用及其机理以及实验室模拟调控CaCO3生物矿化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指出生物沉积碳酸盐研究所具有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