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及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近期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虽早在白垩纪晚期已出现明显的干旱环境,但具有现代干旱特征的环境始于第三纪末,形成于第四纪初。盆地内部沙漠环境形成中更新世或其晚期。沙漠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中晚期大模型向西、西南地区和东部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8,他引:22  
董光荣  李森 《中国沙漠》1991,11(4):23-32
古风成砂及风尘沉积物是地质时期沙漠形成演化的直接或间接标志。通过对中国北方大量的新生代古风成砂的特征分析、类型划分、年代测定和岩性岩相对比,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沙区新生代古风成砂地层序列,恢复了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轮廓,进而探讨了第四纪沙漠的发展模式与沙漠性质。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新疆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与进展,指出新疆构造地貌特征使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区域受行星系西风、海陆季风或地形山谷风等的焚风效应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格局总体表现为持续的干旱化过程并伴随次级规模的波动过程;盆地及其边缘风成沉积的形成,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响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上,由于研究方法、对象和信息载体的不同,目前存在较多争议;来自沙漠边缘及腹地的古风成沉积及其年代学证据指示塔里木盆地边缘或腹地在第三纪时即已存在干旱性的气候和地表的风营力过程;但在沉积规模和连续性上,它们的存在是否代表大范围沙丘地乃至古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以及其后是否与现今规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继承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来自沙漠外围昆仑山北坡和天山北坡的风成黄土沉积表明现代规模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都是在中更新世以后形成的,并在末次冰期时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干湿波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面有效辐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考察期间采集的整年沙漠辐射观测资料,结合沙漠周围地区有效辐射计算值,分析了沙漠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及影响因子的作用,同时分析研究了沙漠及周围地区有效辐射的年变化以及有效辐射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漠》1998,18(4):297-298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完成的“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沙漠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前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风沙灾害特别是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修筑在世界上流动性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沿线沙物质细,起沙风频率高,风沙流输沙量大,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沙丘移动速度快。修筑沙漠公路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问题:一是加强沙基的稳定性;二是防治风沙危害。经过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协作攻关,采用了振动压实路基和薄层砂砾+土工布路面结构方案;设置机械沙障为主,化学固沙、生物固沙结合的防沙体系,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线路选择布局合理也是沙漠筑路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7.
100 a来沙漠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根据20世纪各时期关于沙漠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回顾了100a来沙漠科学的发展历史,将沙漠科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地质沙漠学、地理沙漠学、物理沙漠学、行星沙漠学、数理沙漠学和综合沙漠学等,阐述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研究工作特点和对沙漠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靳鹤龄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1,21(4):367-373
和田河是典型的干旱荒漠河流,也是塔里木盆地惟一南北向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河流,流域的第四纪沉积以风成相与河流相冲洪物为主,其厚度达到250m以上,据其沉积特征推断时代为中更新世。18 ka MP以来麻扎塔格山下60km处河流向东摆动了3次,形成了三道古砂堤,造成河流摆动的原因是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风沙活动和河流季节变化,河流及其摆动对沙漠及沙漠地貌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沙漠及其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二是控制风沙地貌发育的活动性,并抑制了风沙地貌向高大复合沙山发育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赵红 《中国地名》2014,(10):42-42
我国的四大沙漠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沙漠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和地貌系杰·鲍勒博士,赴青海参加“柴达木盆晚地第三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学术交流会途经兰州,于1983年7月8日,由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陪同,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杰·鲍勒博士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学识广博,尤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湖、沙漠研究。他在沙漠所参观了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展览,观看了介绍沙坡头实验站科研情况和联合国沙漠化防治讲习班的影片,并与我国沙漠学家朱震达研究员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天山黄土记录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漠形成演化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下风向天山北坡河流最高阶地上的厚层风成黄土的形成时代和>63 μm砂含量变化的研究,确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迟在0.8 Ma前已经存在。0.8 Ma以来沙漠发育经历了基本稳定期(0.8~0.4 Ma)、强烈波动扩展期(0.4~0.13 Ma)和收缩稳定期(0.13~0 Ma)三个阶段。昆黄运动造成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改变,使准噶尔、塔里木盆地等我国西北地区降雨减少,气候显著变干及冬季风强化,盆地中湖泊萎缩消失、大片河湖相松散物质裸露产生的丰富物源为沙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沙漠开始广泛发育,沙漠主体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沙漠》2007,27(1):0-0
朱震达,男,汉族,1930年6月20日生于浙江海宁。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8月至1958年11月在前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进修流水侵蚀地貌与沙漠地貌。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创建人和奠基者。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沙漠科学高级顾问,世界自然保护协会生态学会理事,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IDDC)委员,第三届国际沙漠大会(TIDDC)主席,世界实验室(WL)沙漠化研究负责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相似文献   

13.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447 km路段穿越新月形沙丘与沙丘链、复合横向沙垄以及高大复合纵向沙垄区,风沙危害极为严重,被誉为“世界公路建筑的奇迹”。为解决沙漠公路风沙防护体系构建的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沙漠学界随之开展了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的成因、强度、时空分异及其机械、化学、生物防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对风沙危害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与防治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吴正 《中国沙漠》1999,19(3):296-297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钟德才研究员所著《中国沙海动态演化》一书,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于1998年7月出版发行。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系统地论述中国沙漠动态演化的专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沙漠和沙地动态地图编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沙丘层序的建立一直是风沙地貌与沙漠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揭示沙丘沉积构造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探地雷达(GPR)是近年兴起的探测沙丘沉积构造的较新和较有效的手段,因风成沙沉积具有均一性好、低电导性、低含水性及低密度性等特点,使GPR在沙丘探测中得到良好的探测效果。借助GPR可研究:(1)一般沙丘的构造和层序、高大沙丘的浅层构造与层序、横向沙山的较完整层序等;(2)沙丘历史时期的移动方向和速率、沙丘的发育过程;(3)沙丘与沙漠的环境变化过程;(4)沙丘和沙漠的水文信息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沙丘含水量、电磁波频率选择、杂波干扰、波速理论值与实际偏差、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GPR在沙漠研究中尚未普及,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其在沙漠研究中的进展和存在问题,以期促进GPR在沙丘发育过程和沙漠演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干旱区沙漠沉积与大陆架残留沉积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1年以来,一些学者把我国大陆架上的残留沉积作为古沙漠沉积,推测中国大陆架在末次冰期海面时期以风力作用为主,并发展为干旱沙漠化环境。本文对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沉积和南黄海大陆架残留沉积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大陆架上的残留沉积不宜判定为古沙漠堆积。  相似文献   

17.
巴丹吉林沙漠横向沙山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地带的世界最高大的沙丘系统——巴丹吉林沙漠横向沙山系统,具有重要的风沙地貌与沙漠第四纪地质及水文学研究价值。以往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对该沙漠及其沙山的近130 ka来环境变化历史的框架性认识。沙漠的形成时代、沙源、沙山及其间湖泊的成因与演化过程等及其与区域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需要重视沉积学方法的应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认识其自身奥秘,促进风沙地貌学与沙漠第四纪地质学的进展,而且对认识区域气候、环流、水循环、大地构造等重大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了塔里木盆地广大的中央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表明沙漠是在广大的冲积平原上发育的,由于中、晚更新世直到全新世早期在沙漠腹地仍有不少河流到这里,长期处在一个由水成沉积物到风成沉积物的不断交替循环过程中,而且流水或风不断地从上游或上风地区带入新的物质加入循环。在沙漠周围地区的沙丘粒度成份证明,沙丘的迁移和风沙流对沙化地段有促进作用,不仅直接扩展沙漠范围,还直接危害人类生产与生活.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漠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腹地无地表河流分布,沙漠层面以下,广泛分布有浅层地下水,但地下水储存量大,动态补给量小;沙漠中地下水的分布与其南部区域的地表径流的形成及转化,有密切的水文循环关系,论文主要分析了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状况、水文循环特征、水量平衡计算。弄清了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为地方和油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凌裕泉 《中国沙漠》1990,10(2):9-19
通过对短期的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年气象记录与树木年轮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实质上是盆地气候与沙漠气候的综合体-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有:冷热剧变,干旱少雨,降水少而集中,变率大,风沙活动频繁等。事实证明: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也有冷和暖、干和湿的相对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具有波动特征,而不是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发展的,其变化速度是缓慢的,强度也是微弱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沙漠南缘近200年来,气候有变干、变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