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招拍挂"对房价上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出发,理性分析了土地“招拍挂”对房价上涨的影响。虽然土地“招拍挂”推动了地价的上涨,但这种上涨是土地本身真实市场价值的回归;而在一定市场条件下,房地产价格是由土地正常市场条件下的现时价格决定的,土地“招拍挂”引起的地价上涨不直接影响房价,但会通过市场主体的升值预期来间接影响房价上涨,而这种影响是很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国房价涨幅一致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高位运行,已经到来的2005年,最牵动购房者神经的房价会向哪里去呢?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宏观调控成果的不断显现,今年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的势头可能减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张学武预计,今年房价涨幅在5%左右。  相似文献   

3.
部委     
下半年房价仍会稳步上涨 7月9日,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中国指数研究院在京召开发布会,对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进行了展望。数据显示,5~6月土地市场明湿升温。预计下半年成交量可能在小幅振荡中逐步上升,房价仍会稳步上涨,个别城市可能会出现较怏增长。(孙同瑞)  相似文献   

4.
土地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不仅具有承载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产要素,地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开发商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总是千方百计地以较低的价格获取适合自己开发的土地。同时,当房价涨高时,很多人经常会从土地供应和地价上寻找原因。不可否认,土地供应对房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土地供应小于需求时,会使更多的资本争夺较少的土地,引起地价上升,进而影响房价;二是当土地供应从紧时,会使人自然地产生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增加当前的房地产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自住型需求),引起房价上涨。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供应对房价的影响是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简单地理解为当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时,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     
《国土资源》2011,(4):60-61
抑制居住用地非理性涨价北京近日,北京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今年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将在中低档商品房中推行"限房价、竞地价"等调控手段,着力抑制居住用地价格非理性上涨。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品房价格近年来不断上涨,促使房价变动的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日益变成社会热点。以惠州市商品房价格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结合各种可获得的数据,通过对商品房平均售价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对影响房价分布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①惠州市房价总体上呈现出多中心分布的特点,商品房价格从这些峰值中心向周围递减;②惠州市的房价呈现空间上集聚分布的模式,商品房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是地理区位、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与房屋属性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影响惠州市商品房价的因素主要是商圈距离、公园或广场距离、物业费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资讯直通车     
研究显示需求并非是房价大幅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钱春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指出,导致最近两年来中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因素来自工程造价之外的其他因素,而需求因素不是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说,工程造价虽然在价格构成中占比很高,但对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报告认为,工程造价上涨对住宅与非住宅销售价格上涨的影响,远小于土地价格上涨和其他因素价格上涨的影响。2000至2004年期间,工程造价上涨幅度占住宅销售价格…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价持高不下的现象,国家正在积极地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抑制房价措施.地价做为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抑制地价过快增长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责.土地储备在地价的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地价上涨的原因、土地储备在调控中的作用做了剖析,并对土地储备工作如何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琪  张伟 《国土资源》2005,(7):40-42
2004是中国房市暴涨的一年,房价的快速上涨打破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购房梦想,2004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759元,同比上涨12.5%,全年各月与2003年相比,平均涨幅将近10%左右,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714元/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51元.年均增加93元,而2004年比2003年增加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的年均增量。房价无休止的上涨已与居民收入比例产生明显的矛盾,据测算,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水平为11.6倍,  相似文献   

10.
——房价上涨不是土地的错,用土地调控房屋价格走势 新乡市目前楼市均价早已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了1300元左右,而且还在稳步攀升,房子同样出现了热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价格上涨与土地的"招拍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京文 《国土资源》2004,(12):56-57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地价上涨由于推行了经营性用地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从而抬升了房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2006,(2):41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三个房地产数据显示,我国面临着潜在的住房过剩风险. 第一,存量土地过多.数据显示,2005年前11个月,在我国的房地产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中,未完成开发土地面积达16706.7万平方米,尚能满足1年多的开发需要.第二,目前我国房屋的施工面积相当于5年多的商品房竣工面积.第三,商品房的空置面积增加.2005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比2004年同期增长14.2%,规模超过2005年上半年房屋竣工面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51个重点城市定期定点监测,我国城市地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综合地价增长6.08%。其中,商业地价增长6.67%:居住地价增长8.94%;工业地价增长1.92%。各重点区域城市地价增长情况分别为:长江三角洲6.90%,珠江三角洲1.84%,京津两市5.76%。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表示,一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8%,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0.5%。其中,上海房价涨幅最大,达到19.1%,房价增长接近两成。目前,调控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已经成为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购买商品房者愈来愈多。人们在购买商品房时,往往只注意了房屋的质量、价格等问题,而忽视了土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注意,商品房购买者就可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应注意的土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商品房购买者应注意审查房地产开发商是否已取得合法土地使用权,是否持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未取得合法土地使用手续,则所从事的房地产开发,属非法用地。对这种土地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处罚比较严厉:拆除或没收在非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房屋),并处以罚款。 二、应注…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2011,(3):24-25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规模将首次超过市场类住房房地产贷款保持审慎土地供应控价格防‘地王’公布地方房价控制目标……近期,来自有关部门楼市调控的政策信号引发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通过使用土地政策辅助于货币、财政政策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新时期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通过使用土地、经济和经济政策相结合来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土地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些学者认为,现阶段土地出让价格对于房价的影响较小且是短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2006,(5):55
为平抑北京市迅速抬高的房价,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正在酝酿相关政策,包括加紧推出中低价商品房建设用地的速度和规模、限定土地“招牌挂”价格等一系列措施。该政策几乎与北京市建委加强商品房销售动态管理、公布未售住宅信息等措施在同一时间推出,为将来的房屋销售设定最终限价。  相似文献   

18.
一、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供应不足,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仍然较高,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相对不健全,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分析 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从调整住房和土地供应结构,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了三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说,房地产调控在抑制投资需求、稳定房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房价进一步上涨,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2006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同比上涨5.7%,环比上涨0.5%.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用地供应7.6万公顷,同比下降7.7%。这显示楼市下调对土地供应的影响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