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地质论评》2015,61(5):1135-1146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向致密油致密气储层转变。研究方法中综合性、地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天然裂缝储层表征等专项研究进步很大。国内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学习国外油藏描述研究方法,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精细油藏描述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完善,几乎涵盖了储层地质研究的各个方面。结合研究自身实践,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总结为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成因分析基础上的储层构型分析、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等5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研究还需要加强,各种地震和测井等新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实验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等方面还需发展完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了该项研究8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建模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沉积学分析和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地层分层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基础.结合建模实践,详细介绍了当前沉积微相建模中广泛使用的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田开发动态数据等信息基于目标和基于象元的各种随机建模方法和构型分析法、井间地震等建模新技术,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微相研究中应注意的建模方法技术、建模软件的选择、相模型的验证和优选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陈欢庆 《中国地质》2021,48(2):424-446
结合研究实践,将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总结为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术、砾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砾岩储层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低渗透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技术、断块油藏构型建模技术和多学科剩余油综合表征技术等12个方面。总结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8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微构造(特别是低级序断层)解释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单砂体边界刻画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裂缝表征与地质建模问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预测十分困难、复杂储层测井解释仍需持续攻关、水流优势通道识别预测问题、剩余油表征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最后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振坤  陈飞  范洪军 《江苏地质》2021,45(2):177-188
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隔夹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主控地质因素。如何准确刻画与表征储层内部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及隔夹层,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认清油田调整挖潜的剩余潜力,是油藏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XJ油田)高含水期面临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认识不清以及隔夹层分布难以刻画的地质问题,探讨形成海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基于“差异放大”理念的精细地层细分与对比技术,解决了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困难的问题;“波形与属性结合”的优势砂体刻画技术明确了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与空间叠置关系,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认识渗流特征提供依据;“非均质性分级表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储层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隔夹层、储层渗流差异表征在地质模型中。在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定量表征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垦西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地球学报》2011,32(6):739-746
油田开发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要进行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阐明小层单元沉积微相特征,为相关开发研究奠定必要的沉积学基础.以传统沉积学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进而应用油藏描述技术中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从标准井测井沉积微相分析到全区多井对比,对垦西油田K71断块区新近系馆陶组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  相似文献   

6.
探讨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地质三维导向技术,为水平井规模化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以区域地质背景、区块砂体展布规律为基础,由常规二维地层对比求取地层视倾角发展为地层三维空间对比求取真倾角,精细对比地层及储层展布情况,并结合辫状河沉积微相及其发育特征和随钻参数分析评价开展水平井地质导向分析。研究区盒8段辫状河道主要发育河道充填、心滩微相、废弃河道、越岸沉积4种微相;以沉积微相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地质三维导向能够有效保证水平段钻遇率。在储层三维空间对比闭合基础上,形成了以沉积微相赋存规律、砂体地质规模及特征分析为核心的水平井地质三维导向技术,完善了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  相似文献   

7.
精细油藏描述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目的是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开发动态特征描述,最终提供三维可视化、数字化储层预测地质模型.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是继安塞油田之后在陕北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储量亿吨级、产能近百万吨的整装低渗透大油田.主力层长6开发9年来,大力推广和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有力地确保了该区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金强  张晋仁 《地质论评》1993,39(4):316-321
盆地分析与油藏描述代表了当代石油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它们以高度综合性和定量化为显著标志,大大推进了油气勘探与开发。作者连续几年对三春集等地区先后作了盆地构造岩相分析和精细油藏描述,通过前者建立了该区构造岩相模式,指出了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了勘探布置;通过后者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具体地提出了精细勘探和改善开发效果的建议。最后指出盆地构造相分析法和油藏描述技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陈召佑 《古地理学报》2010,12(3):346-35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延8油层滚动勘探开发现状和需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和储集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建模结果分析表明,麻黄山西区块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模型与实际砂体展布和物性特征吻合较好,实现了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B27井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地质和测井资料,利用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振幅切片和宽带约束反演等地震技术对B27井区进行精细解释,为进一步油藏描述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沈杨  杨春红  史军超 《新疆地质》2003,21(2):233-236
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三维地震资料与层系对比技术,重建地质模型,解决了储层发育与构造间的矛盾利用动态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地质综合分析法,研究了油藏水淹规律、剩余油分布,为特高含水期的老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后,储层构型的精细描述对改善油田开采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废弃河道作为单一河道的边界以及识别点坝砂体的重要依据,其顶部的泥质沉积或者砂泥岩互层沉积对储层内部流体具有遮挡作用,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是进一步分析储层构型及挖潜油田剩余油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杏南开发区葡Ⅰ31小层为例,通过分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及剖面的沉积特征,利用砂顶相对等深图法,综合废弃河道的砂体平面分布形态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葡Ⅰ31小层内识别出26处规模不等的废弃河道,宽度一般在100 m左右,其中3处突弃型废弃河道与渐弃型相比,弯曲程度更大,砂体延伸更短,沉积厚度为2~8 m不等。由于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的侧向遮挡作用,废弃河道砂体与正常河道砂体组成的半连通体导致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的注采不平衡现象,使得河道砂体顶部成为剩余油聚集的有利场所,成为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3.
14.
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小层典型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岩心照片及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长9小层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小层致密砂岩含油性主要受物性、非均质性、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高塑性岩屑含量影响砂岩含油性,高塑性岩屑含量越高,砂岩物性越差,其含油性也越差;(2)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越高,砂岩物性越差,其含油性也越差;(3)物性与其含油性正相关;(4)非均质性,其对含油性的影响巨大,容易造成纵横线油气运移的“隔断”,油气难以进入储集层成藏;(5)岩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以灰白色含泥砾中砂岩或中-细砂岩为主,而水下分流河道间以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在该层段含油性好;(6)裂隙,其对储层的运聚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结合安定组沉积末期长9输导层顶面石油优势运移路径的模拟结果,优选出杏河地区向镰刀湾东方向、西河口-安塞-下坪、沿河口-冯庄北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油田中后期精细开发及后续调整挖潜的需要,亟需进行更精细的储量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纵向细分计算单元.对于多层构造油藏,纵向细分主要根据油层组内隔夹层分布特征、小层物性特征,细分到以小层或者分布特征和物性相近且纵向上连续分布的小层组合为计算单元.根据纵向细分计算单元前后储量参数选值的理论推导,结合储层的沉积展布特征,认为含油面积范围内无储层尖灭时,仅平面油层厚度差异较大的油藏平均有效厚度变小.含油面积范围内储层尖灭时,正常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油藏各参数一般都变小;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油藏一般平均有效厚度变小,平均有效孔隙度和平均含油饱和度变大.这一结论可以有效指导储量评估过程中纵向细分计算单元方案划分,为同类油田的精细储量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富集不均匀,无论对于不同页岩油气藏还是同一页岩油气藏不同地方,产量都是有高有低.有必要系统分析和对比全球不同页岩油气的地质、石油系统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总结页岩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从而采取合理的勘探和开发技术.以美国、阿根廷和中国典型页岩为例,基于野外和岩心观察、样品属性测试分析、储层表征、石油系统分析及油气测试,探究了页岩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存在的认识误区.结果表明,富含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的页岩主要分布于远离造山带物源的非深水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富含石英和高伽马页岩并非判断优质储层的矿物和岩石物理标准,优质碳酸盐页岩应以富含碳酸盐和低伽马值为标准.页岩油气藏实际是细粒富含有机质的自生自储或与富含有机质烃源岩相邻的贫有机质细粒沉积储层.天然裂缝对页岩油气富集具有有利和不利的双重作用.因此,页岩油气富集同时受到沉积和构造环境、岩相及矿物组成、天然裂缝的耦合影响,且对不同沉积盆地、不同属性页岩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岩心、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资料结合物性分析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岩性岩相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长7致密油储层以砂质碎屑流、浊流和滑塌成因的砂岩为主,烃源岩以泥岩、油页岩为主,根据粒度参数进一步将长7致密油岩性岩相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细砂岩相、浊流细砂岩相、浊流粉砂岩相、滑塌岩相、半深湖—深湖泥岩相以及油页岩相6类。通过岩心刻度常规和成像测井,建立了不同岩性岩相的测井识别评价标准,并实现了各单井纵向上的岩性岩相的识别和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岩性岩相与TOC含量和脆性指数的关系。最后结合试油气资料和油气解释结论,阐明岩性岩相对致密油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的定量控制。致密油岩性岩相的研究可为后期成岩相、孔隙结构以及优质储集体预测等奠定基础,为研究区长7致密油的综合评价和有利发育区带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低序级断层控油作用明显,对低序级断层的精细刻画是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开发技术的基础和关键。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断块油藏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断层、地层剥蚀、超覆等多种地质现象并存,地层接触关系及断裂系统复杂,给现有地震资料条件下低序级断层识别及组合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难题,通过探索,形成了基于地震正演分析与井震结合的低序级断层识别与精细刻画技术:综合利用井震结合重建地层对比模式指导井上小断点的准确识别、井断点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正演结合建立断层地震识别标志、井引导地震属性分析断层平面组合规律、井震多层位精细解释刻画断棱断面及多层叠合验证空间组合关系。在“断层、剥蚀、超覆”共存的孤东二六区沙河街组,通过该方法的应用,重组了其复杂断裂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油水矛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