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2.
佳木斯、兴凯地块,分别位于敦-密断裂的北、南两侧,由于二者具有相似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许多学者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地块,认为只是由于中生代敦-密断裂的左旋平移活动,才使两者错移至现今的位置。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认识,认为两地块的构造演化有很大的不同,不是简单的为敦-密断裂错开的统一地块。  相似文献   

3.
延边地区地处吉林省的东部。研究区南部为渤海地块 ,北部为兴凯地块 ,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相毗邻 ,西部与吉中地区以敦化 -密山断裂为界。本文主要讨论本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阶段所形成的花岗岩类问题 ,并据此对渤海地块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增生、碰撞、缝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  相似文献   

5.
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2013陆态网络观测资料,计算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周边活动地块应变率场分布及欧拉旋转矢量,基于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块体边界主要断层活动性状,分析研究区域现今构造变形和应变分配,并讨论汶川地震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巴颜喀拉东部、川西北、滇中等活动地块向南东向运移的同时自身作顺时针旋转;由于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等逆冲带对地壳应变的吸收与调整,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区域地壳变形以连续渐变为主要特征;汶川地震使巴颜喀拉块体、川西北块体的南东向运移加速,并增强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的逆冲运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过程中新生或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断裂对区域地貌的控制作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地貌和构造边界。综合新生代变形、构造地貌、低温年代学、大地测量与现代地震活动等资料和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了有序的向外扩展,形成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扩展边界:一是在10 Ma左右形成的以祁连山北缘断裂为主要边界控制构造的、完整清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及构造边界;二是在新生代晚期3~2 Ma形成的阿拉善地块南缘与祁连山北缘断裂近平行展布的、主要由逆冲断裂所组成的青藏高原扩展最新边界。在现今构造、地貌格局中,阿拉善地块南缘已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该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东向敦密大断裂与南北向牡丹江断裂的交汇处南侧,是延吉-汪清金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地块为前震旦纪地块。古生代,本区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由大陆裂谷发育起来的不成熟洋壳——准噶尔海槽。该海槽向西可与苏联巴尔喀什相通,并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肢解为南、北两大陆块。早石炭世末,本区结束了洋壳历史,重新成为大陆克拉通,托里北——达拉布特一线为缝合线位置。中石炭世以后,以碰撞后构造为主导,发生过三次明显的块断运动和A型俯冲。北东向的达拉布特断裂系就是在本区地壳缩短的背景下产生的走滑断层和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XQLF)东段和海原断裂(HYF)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F南段的陇县-宝鸡断裂(LBF)由4条断层组成70km的宽带,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XQLF和LBF在运动过程中均产生走滑挤压或走滑拉伸的转换变形。被上述断裂切割围限的陇山地块,从晚白垩世至早第四纪一直处于强烈的挤压变形状态。中晚第四纪以来,可能还具有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位移。  相似文献   

10.
三江地区盐源-丽江及川滇地块的地震活动与构造运动态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阐述了盐源-丽江地块的存在及其边界,根据遥感影像等资料论述了该地块范围内强烈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并提出盐丽、川滇等地块的构造及运动态势应是在印度模块北移、压入欧亚板块并与之夹挤的作用下,使其间部分地球物质向东、东南或转向西南移(流)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地块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块,其西缘通过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与松嫩地块相连,其东缘通过大和镇缝合带与完达山中生代板片相连。近年来,亚洲大陆东缘的构造及演化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本文试就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构造性质及其演化提出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北大西洋极地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领域,而扬马延矿区勘探程度极低。基于中海油冰岛矿区新采集的地震及重磁资料,结合其他有关扬马延微陆块最新的研究资料,开展了扬马延微陆块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以及与共轭盆地的对比,建立了扬马延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位于北大西洋格陵兰与挪威之间海域的扬马延微陆块,与北大西洋两侧陆架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具有共轭特征;构造呈NE-SE向展布,发育拆离断裂体系,与挪威西部陆架盆地中生界拆离断裂体系具有相似性;构造内部受岩浆侵入及喷出等强烈影响,发育向海倾斜反射层(SDR)及岩浆溢流相沉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拉断分离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扬马延在古生代-中生代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为一体,在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陆内碰撞、弱伸展到陆内裂谷和陆内热沉降后,受北大西洋拉开影响,经历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在55 Ma第一次洋中脊扩张期,与波罗的海古陆挪威陆缘盆地分离,在25 Ma第二次洋脊跃迁时期,新生洋脊扩张导致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分离,在沉积与构造上开始与北大西洋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产生分异,最终扬马延微陆块成为孤立在洋壳上的一个"弃子"。本次关于扬马延微陆块的研究揭示了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在岩浆活动、拆离断裂作用下,减薄-破裂的残余陆壳及内部新生洋壳的构造面貌及板块构造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块数据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在实际生产工作中,从dwg格式数据提取地块边线并获取相关信息工作量大且具有重复性,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以Python为开发环境调用Arc GIS地理处理工具,实现地理数据批处理,提高地块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一、区域背景 区域构造位于吉黑褶皱系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与佳木斯地块的衔接部位。牡丹江南北向深大断裂与依舒北东向深大断裂在本区南部相交汇。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下元古界兴东群,第三系富锦组。区内所见岩浆岩为早元古代混合花岗岩及晚二迭世黑云母花岗岩。笔者经对前人在笔架山地区工作的系统总结认为,该地区砂金资源较丰富,见有砂金矿床2处,矿点3处,源头均指向笔架山一带。1:20万化探扫面圈出1个甲类异常,3个乙类异常。  相似文献   

15.
边缘撕裂--一种致裂致震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提出两个板块或地块之间相互作用(主要是错动)中存在一种致裂致震机制-边缘撕裂,并以中国云南境内的红河断裂和美国加州的圣安德列斯两侧地块的边缘撕裂现象为例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黄陵地块内部北西向雾渡河断裂的几何学分段、运动方式和剩余形变特征,指出晚更新世以来雾渡河断裂可能较为稳定。在暂不考虑全断层同时滑破的前提下,分段计算各段潜在地震强度为5.0≤M≤6.0。  相似文献   

17.
伊犁地块可按昭苏-特克斯、婆罗科努南坡-尼勒克、婆罗科努北坡及博尔塔拉-伊林哈比尔尕等断裂,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由南西向北东展布有:伊宁波疏带、婆罗科努波密带和温泉-赛里木波疏带,其构造演化过程是,温泉斯-赛里木、伊犁地块在元古代时期,镶嵌在塔里木地块的西北缘,后来,经历了寒武一中奥陶世早期边缘海盆演化.中奥陶世晚期,温泉-赛里木与伊犁地块裂陷.志留纪末,两地块镶嵌拼贴.晚古生代是断陷-拗陷活动时期.中石炭世是准噶尔地块西南缘伊林哈比尔尕波峰带与温泉-赛里木及婆罗科努构造带镶嵌的主要时期.研究区还划分出三个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8.
一、金银库钛铁矿砂矿地质条件。金银库矿区位于太平岭优地槽褶皱带的北延部分,密—敦断裂的北段东侧。  相似文献   

19.
耕地地块作为精准农业的重要支撑,现有地块边界大多依靠人工勾绘。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基于遥感影像自动提取耕地地块成为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检测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场景的局限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检测方法仍存在问题,基于深度卷积模型直接识别耕地区域会丢失内部边界、而基于边缘检测模型识别耕地边界时则会同时得到大量无关边界;此外,现有的基于阈值提取地块的策略所提取的地块不够规整,存在内陷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网络和分水岭分割的耕地地块提取方法,从信息检测和地块提取两方面进行改进:① 将耕地边界视作一种地物类别,在深度卷积网络中进行类别概率检测,帮助实现对耕地边界的语义识别。② 基于改进后的D-LinknetXt网络进行检测,其网络架构适合于对耕地边界这类线性目标的提取,同时更换原始D-Linknet网络的残差单元,帮助提高了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③ 基于分水岭分割对耕地地块进行提取,利用了区域分割方法获取边界的封闭性,并且这种以区域为单元进行分割并合并的方式,解决了原有方法在像元尺度上基于阈值提取所遇到的提取地块存在内陷的问题,使地块更规整准确。在一景高分二号影像上进行检验,并设计两类精度指标,从全局边界精度和地块几何精度两方面进行方法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精度优于3种对比方法,在代表边界精度的F1分数上达到了0.933,地块几何精度为0.829。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耕地地块进行提取,并适用于实际应用中。  相似文献   

20.
一、密山市金银库钛铁矿砂矿地质条件 金银库矿区位于太平岭优地槽褶皱带的北延部分,密敦深大断裂的北段东侧。区内分布广漠的侵入杂岩,主要为华立西晚期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著名的插旗山霞石正长岩体分布于矿区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