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7,(7):28-28
苏联在不断发展导弹、核武器的同时,近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气象卫星,以掠夺全球的气象资料,为其霸权政治服务。苏联的气象业务卫星系统(“流星”卫星系统)是在1969年3月26日正式建立的。“流星”系统建立以前,曾利用十几颗“宇宙”  相似文献   

2.
(二)苏联的气象卫星苏联从一九六六年三月开始,用宇宙(KOC MOC)卫星进行气象探测实验,至一九六八年九月先后发射9颗,主要对探测仪器、能源、姿控和传输系统进行实验。一九六九年三月开始建立流星(METEO)气象业务卫星系统,在流  相似文献   

3.
用于气象探测的人造地球卫星,人们称之谓“气象卫星”。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自1960年以来的30年间,各国竞相在气象领域发展气象卫星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共发射气象卫星150多颗,其中美国68颗,苏联66颗。法国、日本、中国、欧洲空间组织各两颗。  相似文献   

4.
《风云一号》C极轨气象卫星是继1988年和1990年发射《风云一号》A星和B星之后,我国发射的第三颗极轨气象卫星。这是我国空间遥感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新的大发展,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研制到发射、运行,共包括5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卫星、运载火箭、发射靶场、测控及地面业务应用系统。(风云一号》C卫星运行轨道是近国形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870km,轨道倾角98.85”,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02ndn,偏。心率小于0.0034,一天内卫星绕地球运行约14目,轨道回时间14.4天,卫星…  相似文献   

5.
在种类繁多的人造卫星中 ,有一种专门用于在外层空间监测地球风云变幻的卫星 ,那就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可以在太空拍摄地表的地貌、云图、水汽等照片 ,经处理后发送到地面。气象部门根据卫星云图和其它气象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便可对未来天气的变化作出预测。196 0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泰罗斯号” ,至今 ,已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欧洲空间局和印度、中国等几个国家 ,先后发射了“泰罗斯”、“流星”、“艾萨”、“诺阿”、“葛兹”、“葵花”、“梅地欧尔”、“风云”等 10多个系列的数十颗不同型号和用途的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6.
气象卫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为各方面所共识,无论是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报、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航空航海及军事应用等各方面,其效益都是十分巨大的。1997年6月10日20时01分,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发射成功;从1960年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算起,至今已有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发射了129颗气象卫星,其中极轨98颗(含1994年12月美国发射的NOAA-14),静止31颗(含1994年4月美国发射的GOES-8、1994年10月俄罗斯发射的GOMS和1995年5月美国发射的GOES-9)。我国是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把极轨气象卫星送…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9,(1):9-9
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N系列8颗卫星中的第一颗,已在1978年10月13日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宇宙神—5火箭发射。泰罗斯-N是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气象卫星,其观测项目大大超过了以往发射的气象卫星,观测精度也大有提高。它的工作任务是观测大气温度、湿度、地表温度、云量和洋流,收集降雪、降雨和日辐射资料。并处理  相似文献   

8.
立项背景 2008年5月27日,FY-3A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FY-3)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其第一颗星FY-3A搭载了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中分辨率光涪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等11个有效载荷,可以对全球天气和环境实现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与上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相比,FY-3A新增了10个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9.
方兴未艾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刘志明1960年4月1日,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试验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入了轨道,开辟了从宇宙太空来探测大气的新纪元。30多年来,气象卫星及其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0.
1前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年来实时接收国内外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这些资料经处理形成了多种气象卫星产品 ,并通过中国气象局“9210”卫星通信系统发送。这些产品对于从事卫星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的科研、业务与服务的科技工作者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2气象卫星简介2.1美国诺阿系列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 ,至今已有39a的历史。39a来 ,美国发射了40余颗极轨卫星 ,经历了4代的进步。1998年5月13日美国又成功地发射了NOAA -K(NOAA …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气象卫星的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0年4月1日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大气探测科学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空间遥感阶段。40多年来已有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欧洲空间局、印度等国家研制或发射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目前,中国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世界气象卫星网络中的重要成员。1969年初,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一要接收利用国外卫星发送的资料,二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中国气象科技工作者在短短的30多年里,使中国的卫星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我国现有两颗极…  相似文献   

12.
肖稳安  荆其一 《气象》1978,4(4):22-25
1977年7月14日,日本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这颗卫星是按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要求而发射的。世界气象组织计划在七十年代共发射五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加上已在工作的两颗极地轨道卫星,构成对全球大气的观测网(图1)。到目前为止,已有四颗卫星进入轨道。这四颗卫星是:同步气象卫星(SMS-1)和(SMS-2);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1)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前三颗卫星是由美国在1974年5月,1975年2月,1975年12月发射的。其中SMS-2和GOES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气象卫星上的辐射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成象仪器,一类属垂直探测器。通常的成象型仪器工作在大气吸收很弱的那些波长,从而可以得到受大气衰减影响很小的下垫面(陆地、海洋、云顶)图象。TIROS-N 系列上的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可见光和红外通道(分辨率为1.1km)和欧洲静止气象卫星(Meteosat)辐射仪的可见光通道(星下点分辨率2.5km)和11μm 红外通道(星下点分辨率5km)均属这类仪器。垂直探测型仪器所使用的波长与前一类仪器的不同,这类仪器工作在这样的波长:它使仪器所测量的辐射,大部分是由大气本身发射的。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臭氧之类成份的浓度为已知,则由这些气体发射的辐射就可用来估计大气的温度;而反映水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以其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1-2]。中国第一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FY2-C)于2004年10月19日发射升空,2005年1月1日起,FY2-C开始试验广播展宽云图,为用户提供服务,在2005年汛期前全面投入业务运行。FY2-C定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约358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星下点中心位置为0°N,105°E,星上扫描辐射计有5个通道,其播发的延时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S-VISSR)展宽数据包括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  相似文献   

15.
风云三号是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和多光谱遥感的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该系列的第一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是一颗试验试用卫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11时成功发射并转入在轨运行和测试阶段。本文在概述中国气象卫星的基础上,介绍了FY-3A卫星的主要设计指标,同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相比主要观测能力的改进、FY-3A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FY-3A遥感产品的设计以及遥感产品在在轨测试期间试验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开辟了太空观测地球大气的新时代。31年来,世界气象卫星事业有了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象卫星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应用迅速扩展。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两个方面还会有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2月11日我国发射了FY-4A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其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加强航空气象中的监测应用,为了更好地应用FY-4A卫星的各类观测产品,本文利用Python语言实现对FY-4A卫星AGRI观测仪器所探测的2km、4km分辨率的全圆盘和中国区域可见光、红外图像资料及7.8km分辨率闪电监测资料进行解码并可视化显示出图,将绘制的卫星图像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对外开放的卫星云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显示较为一致,可以用于航空气象业务。Python语言语法简练,对于卫星HDF和NC格式数据读取速度快,Python的Numpy工具包基于矩阵的运算能快速处理卫星观测数据,Basemap库中多种投影方式可供业务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荆其一  郝耀奎 《大气科学》1978,2(2):179-180
根据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所定有关协议要求,日本于1977年7月14日发射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该卫星于7月18日进入东经140°、赤道上空35800公里的预定轨道。卫星对地球观测视野为17°24′,其视野覆盖范围占地球表面1/4,包括西太平洋的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区。我国80%以上的地区和邻近海域均处于视野之内。 GMS-1的主要任务是:用星载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VISSR)扫描观测大气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9,(2):14-14
航宇局宣布:10月28日早晨,雨云-G在阿拉斯加上空用释放钡的办法进行钡云试验,在阿拉斯加、苏联东部、加拿大西部与美国西北部能够看到由此产生的发亮的兰白色云。宇宙局声称:钡是一种无害化学元素,它在宇宙真空情况下会很快消散。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观察它在地球上空的分布情况,追踪带电粒子在电离层中和电离层以上的流动情况。卫星放钡将造成1000公里左右长的四条发光的离子带,它们约自北纬74°延伸到65°,穿过阿拉斯加东北海岸,一直扩展到中阿拉斯加西南部。为进行观测,阿拉斯加设有三个摄影站。 (据合众国际社10月27日电编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1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风云二号”C静止气象卫星(简称FY-2C)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