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区块位于哥伦比亚亚诺斯盆地的前隆构造带以东的斜坡带上,其地层较平缓,圈闭规模小,油气分布不均,预测难度大。以亚诺斯盆地L区块勘探开发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旨在指导下一步油气经济高效滚动勘探开发工作。研究结果表明,L区块Carbonera组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层、盖层、储盖组合及圈闭的控制,且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生烃中心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及生物降解程度,断层控制着油气的分布,盖层的垂向封闭影响着油柱高度,多套储盖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圈闭的形态和大小则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叠合盆地内源岩生成的烃量在运聚过程中只有1%-10%左右的油1‰-10‰左右的气能够富集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资源。除源岩残留、储层内滞留、区域盖层形成前排失、地下水喾解和扩散外,构造变动是造成烃类损耗和破坏的重要原因;探讨构造戏量的研究方法对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主要有三种形式:剥离区域盖层、切断区域盖层的连续性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构造变动破坏烃量随构造变动强度(剥区或盖层的面积、错断区域盖的距离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百分)增加、构造变动前研究区有效运移烃量以及构造变动过程中区域盖脆性增强而增大。本文探讨了构造破坏烃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与上列三因素的定量关系模式,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分地。  相似文献   

3.
在对东营凹陷133个隐伏砂岩体含油气性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体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并应用地质统计方法和成藏动力学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隐伏砂岩体能否成藏主要受砂岩体物性、围岩生排烃条件、砂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砂岩体自身规模的影响;成藏主动力包括砂泥岩毛细管压力差、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烃生成产生的膨胀力,成藏阻力主要为砂岩体内的毛细管阻力。模拟结果表明,实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与预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差异不大,吻合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条件,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它们往往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主要取决于:断裂的作用,断距与储、盖层的厚度关系,断裂倾角,区域盖层之下断裂断开烃源岩或油气层的层数,断裂形成或活动时期与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时期的关系等 8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为一大型沉积盆地,基底为双层结构,基底构造具两坳夹一隆及断凸断凹特征。盆地盖层由中泥盆统—第三系组成,盖层中褶皱、断裂发育,具分带性,主变形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盆地经历长期演化,早期为拉张型盆地、晚期为挤压型盆地。盆地生油条件良好,具多种构造圈闭和良好盖层,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烃源岩排烃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二次生烃及成藏条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含油气区,其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以煤系和暗色泥岩为主。由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埋藏深,热演化程度高,且古生代以来构造条件复杂,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提供了条件。一次生烃多数发生在印支期,而二次生烃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中,且南北厚、中间薄,据参数分析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其储层分布于下古生界的白云岩和上古生界的碎屑岩中,原生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物性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峰峰组碳酸盐岩、本溪组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及上覆煤系地层、石千峰组及下三叠统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是华北地区的有效盖层,与储集层匹配形成多套储盖组合。圈闭以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大部分圈闭形成于主要生烃期之前,是有效圈闭。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的成藏主控因素是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的匹配以及成藏后的保存条件,因此将来应主要寻找那些二次生烃区的古构造或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新构造。   相似文献   

7.
埕海断坡区是歧口凹陷滩海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多年来受地表、地下复杂地质条件制约,勘探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油气富集规律尚欠缺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埕海断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为研究重点,对该区油源条件、生储盖组合及储层、圈闭等油气成藏因素的地质特征加以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基岩潜山背景,湖盆演化阶段,沉积微相展布是埕海断坡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复杂。为深化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以给区域油气勘探和基础石油 地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针对区域构造上存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区段油气成藏的特 征及其差异,包括烃源、储层、圈闭、输导、保存、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段的油气藏分布层位和成藏 特征均不同,展示出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其中,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是二叠系(包括侏罗系)的油气聚集于侏罗系储层中, 成藏主控因素是圈闭、保存条件和储层;中段山前冲断带主要是侏罗系和二叠系(包括白垩系)的油气聚集于古近系和白 垩系储层中,成藏主控因素是烃源岩、油源断裂和储层;西段四棵树凹陷地区主要是侏罗系(包括古近系)的油气聚集于 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储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储层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亚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37-644
[摘 要] 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区块的构造、生储盖、圈闭和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 区块的成藏主控因素,明确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发现区块的油气成藏具有构造复杂、烃源岩优 越、储集层丰富、盖层良好和圈闭多样的特征。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西部下部地层( LTAF 和UTAF 组)为主,东部上部地层(Gumai 组)为主,下油上气的规律。分析认为区块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 集层和断裂的控制。对于区块下一步的勘探,西部地区应以寻找剩余的断层相关圈闭为主;东部地区应 以寻找远离断层的背斜圈闭为主,同时岩性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0.
甘军  张亚震  林璐  梁刚  李兴 《地球科学》2023,(2):439-450
宝岛凹陷的烃源分布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制约勘探突破.综合应用构造解析、烃源识别、源-汇体系及成藏综合分析技术,明确宝岛凹陷差异构造演化控制下的主力供烃灶、有利储盖层及差异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宝岛凹陷早渐新世属“非典型”双断,断阶带崖城组烃源岩厚度大,形成南、北两个洼陷群;北坡洼陷群主要受多条北东向早期断裂控制,形成多个转换断阶带,部分北东向断裂活动性强,导致其下降盘远端翘倾抬升形成低凸起;北东向转换断阶带+低凸起控制了古近系扇三角洲、三角洲砂岩及崖城组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分布,成为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基于不同构造样式控制下的天然气运聚条件分析,建立了“转换断阶带渐新统近源高效汇聚型”、“凹陷带中新统海底扇有限聚集型”两种成藏模式,明确转换断阶带渐新统三角洲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大气田勘探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杨军  陈俊湘  徐国强  戴世坤 《新疆地质》2002,20(Z1):121-124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甫沙-曲吕西地区电法勘探(CEMP),以电性剖面为主,综合地震、重力、地面地质等资料,运用前陆盆地构造分析学理论,对该区构造式样及局部构造进行了研究,摸索了一套研究复杂构造的方法,弥补了地震勘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金文正 《地质学报》2011,85(10):1672-1680
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陆相碎屑岩油气田的统计分析,认为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气田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构造圈闭主要类型为背冲断块圈闭,岩性圈闭主要为泥灰岩中的多层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田的圈闭分布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3个构造带,即背冲断块构造圈闭带、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带...  相似文献   

13.
构造圈闭有效性的数学判别,是将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本方法以同沉积原理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分析的构造顶部与翼部的地层厚度变化关系,计算出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生长指数,绘制地质年代与构造生长指数的关系曲线,进而结合分轩模拟结果分析构造圈闭的有效性。给出了本方法在海相碳酸岩地区某构造圈闭的应用实例。用此方法进行构造圈评价可使油气探更逼近目标,减少预探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徐长贵  周心怀  杨波  王昕 《现代地质》2009,23(5):887-893
陡坡带是箕状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构造带,构造-岩性圈闭发育,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是陡坡带构造、沉积相带迁移变化和构造-岩性圈闭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以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为例,分析陡坡带构造-岩性圈闭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石南陡坡带发育上倾尖灭型、下倾尖灭型、侧向尖灭型和物性封闭型等4种类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坡折带类型与分布、水系方向与古地貌的配置关系以及基准面的旋回性变化。墙角式陡坡折带处是寻找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最有利的位置。发育在不同层系、分布广泛的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弥补石南陡坡带纯构造圈闭的不足,降低陡坡带的勘探风险,石南陡坡带从勘探的早期就应建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存在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局部磁异常往往与含油气局部构造密切相关。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资料处理和分析,识别出5种航磁局部构造异常:基岩凸起局部构造异常、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火山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沉积层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对各种局部构造异常进行了较细致的描述,并结合地震、重力、钻孔等资料对典型异常进行了地质解释,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垂向分带及油气藏流体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古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出发,提出可溶性岩石和具溶蚀性的流动水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古岩溶与古风化壳常共生.受储层结构的非均质性、构造圈闭分割性、流体分布不完善性及高地温场等因素影响,流体在古潜山奥陶系储层的分布很复杂,孔、洞、缝发育程度及搭配好坏是决定油气产量的核心,圈闭条件与流体分布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东地区油藏普遍存在油水界面倾斜的特征,以伊朗雅达(Yada)油田为例对其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层序界面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以及系统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关键期集中于新生代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而该阶段经历了多期较强烈的南北向差异性构造活动,在扎格罗斯东西向持续挤压背景下,后期南北向构造反转形成的长轴背斜圈闭对早期古油藏短轴背斜圈闭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油水界面倾斜、继承性构造高点含油幅度最大、构造反转越强油水过渡带跨度越大等特征的非稳态油气藏。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差异性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和油藏形态。  相似文献   

18.
Detachment structures occur widely in the crust, and it is the commonest and most important deformation type develop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orogenic belts and basins. The ‘comb-like’ and ‘tough-like’ fold belts in eastern Sichuan are caused by multi-layer detachment. The duplex struc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formation style in the region, exhibit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ypical detachment structures. Different deformation styles, scales, and shortenings resulting from independent deformations of various detachment systems would lead to the phenomenon whereby most of the topographical heights in the region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structural heights in depth. Based on systematic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oil/gas prospecting, four types of structural traps are described from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ich are: detachment and thrust trap; detachment folding trap; fault-flat blocking trap; and detachment layer trap. Meticulous studie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etachment layers in the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ill contribute to oil/gas prospecting and selection of potential regions of marine-origin oil/gas prospecting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9.
烃源岩的成熟度决定了原油的成熟度与类型。利用R0、C29 20S/20S+20R与C29 ββ/ββ+αα确定了柴西地区烃源岩的成熟度;通过原油C29 20S/20S+20R、C29 ββ/ββ+αα与折算镜质体反射率Rc确定了原油的成熟度。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古、新近系原油系低熟—成熟油为主,早期形成的低熟油运移至茫崖坳陷及周缘的深层构造,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部分低熟油运移到浅层构造,晚期形成的成熟油主要聚集于茫崖凹陷周缘深层,因此,原生低熟—成熟油藏的勘探应围绕茫崖凹陷及尕斯断陷深层构造及小梁山凹陷周缘浅层构造。  相似文献   

20.
MM油田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境内亚诺斯前陆盆地东部斜坡带,远离西部烃源灶,以微幅度、小规模岩性-构造油藏为主。本文通过研究亚诺斯盆地构造演化史并充分结合研究区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出MM油田具有"远源复合输导,断层遮挡式成藏"的油气成藏规律,油气远源输导控制油藏丰度,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聚集,断层侧向封闭控制油藏分布,圈闭大小及储层物性条件直接影响油藏规模。在研究区,卡沃内拉组C7段储层为油气侧向运移主要载体,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主要通道,断层断距与盖层厚度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圈闭条件共同控制MM油田成藏模式,形成了断鼻、岩性-断层及断层-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