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苏联著名教学实验家赞科夫说:“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越来越明显地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延英 《地理教学》2010,(11):55-5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验家赞科夫说:“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越来越明显地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把“埃及”一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命名为“红队、绿队、蓝队、黄队”四个方队。为了让各队“实力”相当,分组操作方法是:让班上四个综合能力较强、地理兴趣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点将”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方队组员。这样既体现分组学习的自主结合,也暗示了“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紧张度。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5.
袁健萍  张勃 《地理教学》2007,(12):23-24
一、探究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探究教学法重点突出教学的生活化、开放性、参与性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态度。同时,运用发现学习形式,实施环境问题,使学习者亲身发现环境问题要素的内在因果关系,培养他们主动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施璐 《地理教学》2007,(9):29-30
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今天5班的课讲“城市化”的第二课时,先回顾城市化的概念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然后介绍城市群、城市问题和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说到城市问题,说到交通问题,学生吵吵嚷嚷的开始对学校的校门开放不满起来。如果说有些班级是太沉闷,那么5班就是太活跃,而且一贯以来的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得部分同学肆无忌惮,想说就说,结果课堂近似小菜场,变成老师和学生争课堂了。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1,(10):26-29
一、提出问题1.概念阐述“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创没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最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帆  王燕津 《地理教学》2023,(19):52-55
根据地理考试评价体系,新高考改革后的地理试题多以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考查要求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PBL-CBL联合教学法基于真实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本文将PBL-CBL联合教学法应用于“大气”专题的复习,以极端高温为例,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案例研讨和评价反思等环节设计专题课程,旨在触发学生的深入学习,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相似文献   

10.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公月 《地理教学》2004,(10):11-13
与旧教材相比,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大的变化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内容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新教材强调地理思想——丰富多彩的图像系统,使教材有“魂”;注重问题探究——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教材有“理”;联系身边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  相似文献   

12.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之后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的研究却并不太多。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算这一“问题”结束了。  相似文献   

13.
把握提问时机,引发“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的状态是学生思维突破的萌芽,是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愤”和“悱”的状态并不常有,这需要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在疑处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释疑。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容易实现师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总体上水量不变”,接着呈现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数据、图片,学生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14.
吴照 《地理教学》2005,(10):19-20
上课伊始,大屏幕投影下图所示漫画,请学生给漫画命名,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各种名称,待有学生说出近似于“苦难的母亲”的命名后,马上设问“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母亲为什么苦难?”,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力争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曹嵘 《地理教学》2004,(10):14-15,13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主要停留在教师“教”的方面,在学生“学”的方面如何进行,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推广创新教育的今天,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由“重教法”转向“重学法”,因此更应重视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与学生的“学”进行整合。本文以初中地理新教材自主学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大力推进学生的“解题”能力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变,对考试命题科学化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命题过程从问题情境的选材,到问题情境的学科转化,再到试题设问的落地,需要分别对问题情境的价值取向、学科体现以及能力素养测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考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导向教学、服务选拔”的命题理念,衔接中学一线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8.
潘玉贞 《地理教学》2010,(18):10-12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延伸。“二元”是指学生透过案例掌握与提升地理原理知识,以解决新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双层教学目标;“五步”是指案例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学法就是由首例、典例等多个地理案例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原理的引导材料,通过“首例呈现一问题引导一分析讨论一问题结论一回归核心知识结论”等五个案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9.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