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爱好者》2009,(8):80-81
杨克时教授,英澳双籍华裔天文学家,牛津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从事河外天文学研究。他酷爱旅游、爱好广泛,从小就对摄影很感兴趣,已经出版了一本介绍牛津大学的英文画册。  相似文献   

2.
舒梅克生于1928年,1997年因车祸在澳大利亚去世。舒梅克一生有很多头衔,有人说他是行星地质学家,有人说他是天文学家。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3.
每次和同好上山观测时,大家都叫我"班长",冲在最前面的尖刀班班长,其原因除了我身体棒还有我的"武器"轻便。黄力可惨了!虽然大家也叫他班长,可他是背着"大铁锅"走在最后面的炊事班长。唉,他的器材太沉重了!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刚刚接手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工作之际,认识了山西的贺宪恒同志。那时大家都叫他“小贺”,而我一直叫他贺老师。现在想来,认识贺老师的近20年来,他一如我们初见:身材不高,永远的蓝制服外衣,脚蹬一双布底鞋,清瘦的脸上大大的眼睛里永远带着微笑。今天想来,这微笑依然是那么年轻,以至于直到他去世才知道他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  相似文献   

5.
戴文赛先生是天体物理学专家,他在剑桥大学的博士论文为“仙后座伽马星的变光谱研究”。他当然希望我也做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但我有顾虑;因自己是数学系毕业,物理基础弱,最好能做天体力学研究。为此去请教担任教务长兼力学专业主任的周培源教授。他很干脆地说:“你搞天体力学好了,  相似文献   

6.
陈道妫(1901.9.16~1991.2.2)是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他对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我们怀念他,纪念他,更要学习他献身祖国天文事业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紫金山天文台的老管家 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庆祝建台60周年,我应邀参加并在南京《科学大众》7~8月号上发表“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长文。在结语中我对4位紫台元老都加上了一顶冠冕,赞颂他们的历史功绩:高鲁是紫台的先驱者,余青松是紫台的建设者,张钰哲是紫台的发展者,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7日,我还没有从甘肃日食的兴奋与疲惫中恢复过来,一大早就看到桌子上摆着天文馆退休职工赵世英老师书写工整的一沓稿子,居然是悼念伊世同老先生的文章。这才知道原来就在我们出发远赴甘肃的时候.这位独辟蹊径,为我国星图绘制工作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本期刊登赵世英老师撰写的这篇忆文,与各位读者同悼伊老先生。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1月 2 0日 ,是李鉴澄先生九十五华诞。李鉴澄先生是江苏吴江人 ,1 92 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 93 0年赴南京到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当时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所长正在创建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近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创建紫金山天文台的初期 ,李鉴澄先生从土木建设到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等都亲自参加了工作。当天文台初具规模之后 ,他便利用当时仅有的仪器设备 ,从事天文研究工作。他对 1 60厘米光学望远镜的性能作了观测研究 ,又利用 61厘米反射望远镜、2 0厘米赤道仪、太阳分光仪等仪器对天体进…  相似文献   

9.
惊悉世界著名天文学家霍伊尔不幸于2001年8月20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我情不自禁地想写一篇悼念他的文章。从我刚学天文时,就知道了霍伊尔的大名和他的稳恒态宇宙学说。80年代初,我在英国皇家爱丁堡天文台进修,图书馆里霍伊尔的著作到处可见,其中有论文、专著和科普读物。于是,我萌生了翻译一部他的大作的想法。回国后,我与上海天文台的赵君亮一起,翻译了  相似文献   

10.
闵乃世这个名字对天文爱好者们说来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天文科普工作者,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他都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天文科普教育的奇才!这绝非夸大其辞,他的才干,他的工作,他的作品,他的声誉充分地证明了我对他的评价。如果说要列举一些天文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那并不困难,十位二十位都容易上榜。但是想找出像闵乃世这样的人才却是极为困难的。这样的奇  相似文献   

11.
《天文爱好者》2009,(3):83-83
我是一名因公致残退休人员,轮椅上的天文爱好者。由于不能独立行动,全凭他人照料。生活难度很大,一言难尽。而《天爱》杂志及天文爱好却成为了我的生活及生命支柱之一。在诸多杂志涨价后,我便放弃不再订阅,而《天爱》杂志却是我惟一保留的刊物。  相似文献   

12.
《天文爱好者》2011,(8):73-73
一次路边天文活动时.一校外大叔过来问了我很多无语的问题。 我说,我们学会有组织野外观测,他似乎颇感兴趣,说:管吃管住不?我无语。等我说到入会费十元时,他就说:我不报名了。你告诉我你们去什么地方,我自己去不就行了?我再度无语。  相似文献   

13.
首届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于2005年12月4日至12月11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举行。由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组成的中国代表队在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和王青硕士的带领下,参加了本次比赛。我则有幸作为观察员随同中国队赴西伯利亚观赛。参加比赛的还有印度尼西亚队、韩国队、哈萨克斯坦队、伊尔库茨克队、西伯利亚队、远东队、东亚队等。  相似文献   

14.
胃切除1956年5月,在拉萨时,我曾连续几天胃痛,还有便血,随团医生及时控制了病情。他明确指出,这是胃溃疡,以后饮食一定要注意:少喝酒,要少吃,吃软的……还有好多"不能",我很不以为然。回到北京我依旧如故,并没有把生病的事告诉家人。当年八月的一天,是个星期日,我的妹夫胡曲园从上海来,中午在家里吃饭,我记得餐桌  相似文献   

15.
李老生于1905年1月20日,我则生于1911年2月5日,虽然李老仅仅长我六岁,但李老是我父亲的同事,故我一直尊他为父执,以师礼事之。我父亲殷葆贞1927年入中华民国大学院任文牍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高鲁、陈展云、陈遵妫和我父亲调入天文研究所,是年我父亲加入中国天文学会,是早期会员中惟一的非天文专业会员。当时研究所在南京鼓楼办公,离我家很近,我常去那里,因此  相似文献   

16.
《天文爱好者》2008,(10):13-13
当我们提到研究级的天文望远镜时,脑海中首先冒出的就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凯克望远镜、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等等新一代巨无霸以及斯隆数字巡天、2MASS巡天等做出过重大发现的巡天项目。的确,这些威力巨大的观天巨眼在科学上的产出也是最多的。那么,接下来呢?就要数英澳望远镜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署名“lazy1004”的天文爱好者给我写信,表达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天文学在学校中为何不受重视?他(或她)写道:“同为六大自然学科,偏偏没有开设天文课,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选修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地理老师.他是一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但似乎比校长还忙。学校的望远镜坏了,校方也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联系人来修。这样的选修课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重要。所有的人都在为考试而忙碌。这让我感到孤独。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个被泪水浸湿的日子!早上刚上班就接到欧阳老师的短信:贺宪恒已于昨日病逝!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会吧?我3月9日还和他通过电话的,您听谁说的?”欧阳老师回复:李老师半夜发短信过来,天文论坛上也已证实。我还是不相信,电话打到贺老师家,是他弟弟接的电话,是的,15日患感冒,22日进医院,30日中午12时10分去世。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可能?不相信,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晴天霹雳啊!贺老师,你就这么走了吗?  相似文献   

19.
一会儿,来了个年龄稍大点的解放军,看样子是个当官的。他问明了情况,很客气地向那个职工道歉,亲自为他拉开大门,还站在台阶上向他挥手告别。围观的人们面带满意的神情,笑了,但依然是沉默不语地,慢慢散开了。我心想:那个小战士坚守岗位也没错,后来处理得更好。“你真傻!”·“自家人”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国人民更加旗帜鲜明,信心百倍地向21世纪迈进。这使我想起了为纪念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而建立北京天文馆的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筹建计划喜逢良机1951年11月,我在北京见到了吴晗副市长,向他面陈了我对建设北京天文馆的设想,并请他给予支持。吴副市长主管北京市的文教工作,对建立天文馆极为热心,他要我尽快把筹建计划写好以便推动此事。1952年7月我写成了《关于建立北京假天馆(天文馆)的计划》,由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带京面呈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兰可桢两位副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