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是继大庆油田发现之后,在我国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北部和西部、辽宁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和渤海海域。 一、沉积史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复式叠加型沉积盆地。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和震旦亚界地层内广泛分布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和多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特色。 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准地槽沉积发展时期: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古陆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一个北东东方向的沉降带,称为燕山准地槽。沉积了晚元古代震旦亚界最厚9400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巨厚沉积(图1)。  相似文献   

4.
台西盆地是我国投入工作量较少和在盆地西部(海峡中心线以西)油气勘探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但是在盆地东部(包括海峡中心线以东和台湾陆地地区)已经有相当的油气发现。通过对海峡两岸油气地质与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和二维地震剖面分析表明,台西盆地是直接遭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和台湾地体独特弧陆碰撞构造作用影响的含油气盆地。碰撞岛孤前锋与岛弧带地震活动频繁,严重破坏了盆地原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台西盆地早期为断陷盆地性质,晚期为典型岛孤后盆地性质,构造区划为东西两个坳陷带发育四凹两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表现为典型下部断陷型和上部坳陷型盆地结构,最大沉积厚度8000~10000m,沉积主洼形态较好,晚—早第三纪是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5.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北部的新生代张性断陷盆地。始新统和早渐新统崖城组属过充填型或平衡充填类型,在盆地各个断陷内均具有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晚渐新统陵水组在北部坳陷带属过充填及平衡充填类型,发育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而在中央坳陷带则属由砂岩-泥岩二重沉积充填结构组成的欠充填型。古近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结构演化反映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阶段与晚渐新世断拗阶段的盆地演化历史,其中,晚渐新世盆地断拗阶段的发育是南海海底单期扩张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南海曾母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母盆地沉积发育过程中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将地层分为Q-E3、E2-E1和前第三系三套构造层。渐新世前该盆地为南沙古陆南沿拗陷区,以南为古洋盆。随着洋壳向东南消减,始新世晚期南沙与加里曼丹两个微陆块发生碰撞,盆地大部一度上升成陆。此后南沙古陆块断解体,与曾母盆地一起逐渐沉降,古地形由北陆南海转化为北海南陆。该盆地面积大,沉积巨厚,生储盖层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书海拾零     
珠江口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王家林吴健生陈冰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珠江口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近海两个大型的中新生界沉积盆地,是寻找大陆架油气资源的重要对象。而盆地基底结构的研究,对于评价盆地的油气远景和指导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前提...  相似文献   

8.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9.
尖峰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D、E5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古新世—始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即断陷阶段,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即坳陷阶段,盆地沉积类型由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中中新世末期,盆地相对隆升,部分地区遭受剥蚀。晚中新世—全新世为区域沉降阶段,盆地及其围区以稳定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为主。盆地早期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45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尖峰北盆地具备较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几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十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岩,丰富多彩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巴一文莱和万安等盆地的均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1.
南沙海域石油地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9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十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集岩,丰富多彩的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巴-文莱和万安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杂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是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是走滑边缘。在这种构造体制下,形成了许多沉积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上发育着张性沉积盆地和走滑拉张盆地;在南部边缘上,其北部发育着张性盆地,南部为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如前陆盆地、前孤盆地;东部边缘上发育着前孤盆地。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究其原因,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同时,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大型油气田较少,中小型油气田较多。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东北部深部构造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OBS资料作约束条件对南海东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主要是重力资料和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反演,获取比较理想的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中生代沉积基底面,新生代沉积底界面等地壳结构信息,研究发现该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模式与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不同,中生代沉积基底与莫霍面呈正相关,而新生代沉积基底则与莫霍面呈明显的镜像关系。中生仝层不受边界断层控制,中生代沉积基底与莫霍面呈正相关,而新生代沉积基底则与莫霍面呈明显的镜像关系。中生代地层不受边界断层控制。中生代沉积坳陷边界实质上是残留的中生代地层的边界,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大型坳陷沉积特征,而新生代盆地为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4.
缅甸的地质背景和盆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缅甸的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盆地覆盖了整个缅甸的近3/4在东部的中生代盆地中划分出3个大的沉积阶段,依次为石炭-二叠纪的白云岩和灰岩沉积,三叠-侏罗纪的灰岩、泥灰岩、粉砂岩和页岩以及晚侏罗-白恶纪的页岩、粉砂岩和砂岩(红层)沉积。在西部和中部的第三纪盆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低勘探程度盆地模拟研究——以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模拟已成为当前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工具。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自裂陷期演化以来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沉积,近年来的地质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其盆地模拟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次研究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重建了盆地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其古热流在中-晚侏罗世平均值约为61mW/m2,在约145-74Ma间不断上升至约80 mW/m2,随后缓慢下降至65 mW/m2,并持续到渐新世末期,据此将盆地演化阶段划分为裂前期、裂陷期及裂后期。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在白垩纪逐步进入强裂陷演化阶段并经历快速沉积过程,至晚白垩纪裂陷发育程度中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生烃门限深度大致位于古近系阜宁组顶部,下伏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烃源岩基本完成生排烃过程,其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盆地发育的裂陷期及裂后期,而白垩系及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裂后期。尽管研究区尚处在低勘探程度阶段,但盆地模拟结果已能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本次研究对模拟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陆相断陷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变化规律控制着盆地的层序地层充填样式和生储盖发育规律,根据目前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将沉积可容空间的变化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类型。油气汇聚体系是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研究对象,根据油气聚集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等三种规模类型。具备不同层序地层充填样式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发育不同规模类型的油气汇聚体系和相应的空间展布规律:低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陆相断陷盆地可以发育大型、中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高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发育中型或者小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大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欠发育。我国陆区陆相断陷盆地中的东营凹陷是低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典型代表,东濮凹陷是高频率沉积可容变化的典型代表;海区陆相断陷盆地中的涠西南凹陷属于低频率可容空间变化的类型,海中凹陷属于较高频率可容空间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四国海盆起源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国海盆位于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菲律宾海的东北部,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而形成的一个目前已不活动的弧后盆地,具有高的热流值和洋壳裂开历史,并且具有双翼不对称扩张模式。其磁条带具有“东西不对称、南北不对等”的特点,从而造成四国海盆“北宽南窄、东凸西平”的地形、地貌特征。四国海盆具有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特征,主要包括半远洋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少量的远洋沉积。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岩相组合特征,并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中中新世在盆地的北部和东部,晚中新世在盆地的北部、东北部,上新世和更新世在盆地的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均发育有碎屑沉积。由于中更新世南海海槽的形成及其对物源的阻隔作用,在盆地北部发育了远洋粘土和钙质生物沉积。中中新世,盆地的北部、东侧和西侧均有火山活动发育,晚中新世仅在东部岛弧区有火山活动;上新世仅盆地的北部有少量的火山活动,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在盆地北部发育。  相似文献   

19.
曾母盆地为一非典型的前陆盆地,盆地的类型决定了地层沉积模式,同时也决定了含油气盆地成藏的基本条件。盆地内多旋回的持续沉降形成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包括区域生储盖组合和各层序内的生储盖组合。相区在空间的分布具有三分性,最有利的含油相带区为西部台北-碎屑岩混合相区,南部碎屑岩相区和北部台地相区,优越的构造岩相带使春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