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机房是移动通信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震易损性将决定基站在震后的功能状态,即基站所辖范围内的移动通信服务在震后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对我国北方某市典型落地通信基站机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机房地震后使用功能的重要设施(即基站板房、内部走线架、通信机柜和蓄电池组);随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了这些设施的数值模型,通过Pushover分析确定了每种设施的损伤模式、损伤水平评价指标及其数值;通过IDA分析得到了每种设施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对IDA分析结果的统计得到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最后,给出了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典型通信基站机房震后功能评估的方法。该工作将作为基本环节用于城市及地区移动通信系统的地震后功能状态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2.
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损失预测方法Ⅰ: 结构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排架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等3种城市典型建筑,首先给出了该类单体建筑的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然后对群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宁波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排架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等3种城市典型建筑,首先给出了该类单体建筑的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然后对群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宁波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震作用下,若斜拉桥主塔发生损伤,将使整体损伤风险明显提高。因此对斜拉桥主塔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来评定主塔的抗震能力,进而评估斜拉桥主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地震损伤风险,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斜拉桥主塔进行了纵横向的地震易损性及危险性分析,结合地震易损性和危险性分析推导出概率地震风险函数,进而开展了斜拉桥的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分析结果证明,在100年设计基准期内,纵桥向或横桥向地震作用下,本文斜拉桥"H"型主塔均满足E3水准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5.
关键移动通信设备的地震易损性是城市移动通信系统地震灾害预测的基础。本文以移动通信系统节点机房中常用的蓄电池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来研究蓄电池组的抗震性能,并获得其地震易损性。试验过程中,首先采用FEMA P695建议的方法从美国PEER强震数据库中遴选出对蓄电池组较为危险的地震动记录作为试验激励,随后逐步增大各条地震动记录的幅值,基于振动台进行增量动力分析。试验后根据蓄电池组的地震损伤特征,定义了其损伤指标和损伤水平,并基于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典型蓄电池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相似文献   

6.
综合河北阳原—蔚县盆地内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科学设定4个地震并通过现有的3种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进行计算,并结合对研究区内房屋、人口、经济等情况实地调研,对设定地震评估结果进行修正,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地震灾害预测结果,对指导当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为政府地震应急准备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空间格网数据相比于矢量数据具有运算速度快、处理简单的特点,适合地震灾害损失震前预测或震后快速评估。但地震损失评估涉及地震危险性及人口、房屋建筑及其地震易损性等不同类型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千米格网分布,数据量大,数据变化时形成新的格网数据的工作量较大,使用常规震害预测算法会影响评估效率。依据地震损失评估原理,采取前置确定性损失评估策略和算法优化,结合GIS功能设计并编程实现了具有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千米格网化处理、地震损失预测与震后快速评估等核心功能的软件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2016~2025年中国大陆千米格网地震损失预测,结果表明评估效率显著提高,该系统为我国新一代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提供了实用化的震害损失预测工具,同时,在地震损失快速评估中亦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震害快速评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行大规模城乡震害预测工作中, 需要使用与传统预测方式不同的新模型及新方法, 以便实现震害快速预测. 利用容易得到的人口统计数据中的人口及建筑抽样信息,通过建筑物分类,在已有的城市建筑震害基础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分析,给出了人口数据及灾害损失的关系模型. 利用该模型建立福建省区域范围的建筑物不同结构平均易损性矩阵,按经济条件给出结构不同年代易损性矩阵调整系数,并建立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应用结果表明,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方法进行城乡区域尺度的地震震害评估模型, 具有投入少、 数据自动预测、定期更新且易于获取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地震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对混凝土桥梁造成的损失易较为严重,因此,开展混凝土桥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评估方法主要用于变量衡量混凝土桥梁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混凝土桥梁的响应和性态水平,但忽略了余震作用对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导致对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耗时大、不准确的问题。在主余震作用下,提出基于地震灾害损失分解的混凝土桥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确定易损性函数,得到易损性曲线图的基础上,基于参数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分析混凝土桥梁概率地震需求;以经济损失及人口损失为指标,进行分解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混凝土桥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达到评估混凝土桥梁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法进行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评估时,其评估误差率要优于传统方法,评估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评估结构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应用PKPM软件设计了不同设防烈度的6个16层剪力墙结构。应用增量动力法求得各结构在不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回归分析给出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地震作用加速度峰值的关系式。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整体性能指标,进行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给出了结构地震失效概率关于地震作用加速度峰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不同设防烈度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震害矩阵,为评估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广州天誉大厦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混合结构体系,地面以上结构采用抗震缝兼伸缩缝分隔为南、北塔两个独立结构体系,南塔高186.5 m,北塔高159.5 m.两塔的核心筒总宽度与核心筒总高的比值均超出了规范限值.为研究这种超限高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缩尺(1/30)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砌体填充墙的损伤状态进行了划分,并将损伤状态与常用修复方案相关联,明确了不同损伤状态所需要的修复方案。为了建立适用于中国砌体填充墙的易损性函数,对砌体填充墙面内抗震性能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建立损伤状态与工程需求参数的拟合经验关系。以层间位移角作为填充墙的工程需求参数,通过对数正态分布拟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的易损性曲线能够满足Lilliefors检验要求,可将其用于砌体填充墙的易损性评估中。  相似文献   

13.
桥梁作为交通生命线系统中的重要工程,屡次在中等强度地震的作用下,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整体损毁,因此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在世界各国得到重视和发展。部分斜拉桥作为一种新桥型,由于兼有经济性和美学特性,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但这种新桥型尚未经受地震的考验,在可能的地震灾害下,部分斜拉桥的地震破坏损伤概率还不明确,有必要开展有关的易损性研究。本文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横桥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独塔部分斜拉桥的易损性,定义五级损伤极限状态,建立桥墩、桥塔、限位器和全桥的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横桥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独塔部分斜拉桥全桥易损性主要受到限位器和中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详细调查了Ⅷ度区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震后通信系统使用功能及震害情况,得到了该次地震中通信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通信铁塔抗震性能良好;地面通信机房的破坏程度与结构形式紧密相关,应优先采用框架结构和彩钢机房,或者在砌体结构中增加圈梁和构造柱,增加机房整体稳定性;通信设备是通信系统抗震薄弱环节,应增强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国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也急剧增长,这也使得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更大,结构抗震研究需求日益增加。地震易损性分析技术对于结构破坏和损失预测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应用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土木工程抗震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具体地论述了用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的三种方法,同时总结出此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其次以RC框架结构为例论述了国内外地震易损性分析领域的研究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说明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导致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最后指出要想得到更接近于真实的易损性分析结果,还需考量易损性分析中的不确定参数,揭示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Fragility curves express the probability of structural damage due to earthquakes as a function of ground motion indices, e.g., PGA, PGV. Based on the actual damage data of highway bridges from the 1995 Hyogoken‐Nanbu (Kobe) earthquake, a set of empirical fragility curves was constructed. However, the type of structur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static and dynamic) and variation of input ground motion were not considered to construct the empirical fragility curves. In this stud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construct fragility curves for highway bridge piers of specific bridges. A typical bridge structure was considered and its pi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in Japan. Using the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damage indices for the bridge pier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damage indices and ground motion indices, fragility curves for the bridge piers were constructed assuming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The analytical fragility curv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mpirical on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may be used in constructing the fragility curves for highway bridge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Fragility curves constitute the cornerstone in seismic risk evaluations and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hey describe the probability of a structure to experience a certain damage level for a given earthquake intensity measure, provid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In this paper a numerical approach is applied to derive fragility curves for tunnel shafts built in clays, a component that is found in several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uch as urban metro networks, airport facilities or water and waste water project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representative tunnel shaft is assessed using tri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non-linear analyses carried out with the program FLAC3D, under increasing levels of seismic intensity. A hysteretic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oil non-linear behavior during the seismic event. The effect of soil conditions an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oil-structure system response is accounted for in the analyses. The damage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exceedance of the concrete wall shaft capacity due to the developed seismic forces. The fragility curves are estimated in term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t a rock or stiff soil outcrop,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damage with increasing earthquake intensity. The proposed fragility models allow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ismic risk of a representative tunnel shaft typology and soil conditions considering the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and partially fill the gap of data required in performing a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of tunnels shafts.  相似文献   

18.
基于均匀设计法,考虑围岩和衬砌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高效计算山岭隧道地震易损性的模型。基于该模型,得到了计算岩石山岭隧道结构的易损性计算曲线。根据计算结果得出:(1)均匀设计法能够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并为计算生成好的样本参数;(2)根据计算所得的地震结构易损性曲线与经验易损性曲线相对比,得出所提出的计算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当交通隧道穿越地震带时,所提出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可为隧道线路规划以及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