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田耗水与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1984年和1984—1985年两年人工控制水份条件下的冬小麦农田水分试验资料,分析了农田耗水量与小麦生长特性、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关系,得出了冬小麦拔节到成熟期的最佳水份指标和最佳产量。另外,讨论了水分利用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2.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冬、春小麦生长期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拔节至孕穗期是需水关键期,每增加10mm贮水量可使产量平均每亩增产11~12kg。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弱,但随生育期后延,尤其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土壤贮水量发挥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软构件在VC^++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软构件主要是模拟小麦生长的环境和模拟人为因素(如施肥、灌溉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论述此软构件在VC^++软件平台上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程序实现和技术解析。  相似文献   

4.
小麦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郝文俊(内蒙古农牧业气象中心)1994年我区春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气温持续偏高,光照较为充足,降水量在小麦营养生长期内偏少、生殖生长期内偏多。其中,阴山北部丘陵山地麦区、大兴安岭岭东麦区及其它麦区的旱作小麦,由...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气象局编定、气象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1]中没有明确规定水稻拔节(茎基部茎节开始生长,形成有显著茎杆的茎节为拔节)的观测方法,造成观测标准不统一^[2],农气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惯常用手触摸水稻茎基部,通过手感觉水稻的第一个节是否形成以及拔节的高度,来判断水稻是否进入拔节期。  相似文献   

6.
土壤湿度对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不适能显著影响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为显著降低出苗率,减少单位面积的苗数;同时显著影响幼苗单株生长,表现为干重、叶面积下降。土壤水分不适对小麦群体的影响表现为单位面积的干重和叶面积指数(LAI)下降。采用通径分析衡量了出苗率和单株幼苗生长两因子对群体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重下降主因是单株干重下降,叶面积指数下降主因是出苗率下降。土壤湿度大于17%且小于44%时,对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的影响幅度一般在20%以内,而低于17%或高于44%的土壤湿度对小麦的影响幅度急剧增加。小麦对土壤水分不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陈峪 《气象》1991,17(6):62-63
3月,北方冬麦区普降春雨雪,大部地区旱情基本解除,有利小麦返青、拔节生长;东北平原西部及四川、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局部  相似文献   

8.
1995年我区小麦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刘布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气象中心)今年我区春小麦生长前期,气温偏低,降水略偏少,生育期延迟;后期气温适宜,大部地区雨量较充足,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整个生育期气象条件利稍大于弊。到目前为止,大部地区已获丰收。现就...  相似文献   

9.
赵红  郭洪恩 《山东气象》1997,17(3):35-38
通过对北京顺义县实验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晚播丰产小麦光能利用率,净同化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并通过1991,1992年小麦不同发育地段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产量构成以及光能利用率的观测和计算,分析了光能利用率,净同化率与产量的关系;同时认为由于晚播丰产小麦播种量大,苗情偏旺,在田间的肥水管理上采取前控后促的手段,适当将拔节水推迟到拔节末期即春五叶期进行,可以争取到较多穗粒数,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奈曼农田的微气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波文比热量平衡法分析了内蒙古奈曼麦田、谷田、大豆田和稻田的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生长趋于旺盛,反射率趋于减小;灌溉大豆田的反射率(0.19)比无灌溉大豆田的(0.21)略小;谷田和稻田的反射率分别为0.21和0.19。白天的热量平衡中,绝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潜热交换;夜里的热量平衡中,净辐射主要由潜热交换补给。随着小麦的生长,净辐射与太阳辐射的比值增大;灌溉大豆田净辐射与净辐射的比值高于无  相似文献   

11.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华北冬小麦一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旬邑源区1990~1994年5个冬小麦生育年度的土壤水分资料分析,得旬邑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冬前逐渐增大,开春后不断降低,麦收前有回升,小麦拔节到成熟土壤水分亏缺是制约本区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市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条件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0年气象资料和15年的天然牧草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将牧草的整个生育期分为缓慢生长-积极生长-缓慢生长3个阶段;应用积分回归统计方法得出:牧草缓慢生长期为返青-展叶时期,光、温、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牧草积极生长期为牧草拔节-开花时期,温度、日照基本满足牧草的生长发育需要,水分条件是主要矛盾。第三个阶段(牧草缓慢生长期)为牧草灌浆期-成熟时期,此时光、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星负效应,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生长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生长虽然处在不同的气候背景下,但表示小麦生长变化的生物学要素基本上保持较为稳定的曲线特征。相对生长率呈先升后降分布型,拔节期以前相对生长率较小,拔节期到孕穗期间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减小。片同化率从整个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表现出了拔节到抽穗开花后逐渐升高,开花后逐渐减小的特点。叶面积比率的生物学特征最为明显,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的叶面积比率最大,拔节之后,叶面积比率逐渐下降,在冬小麦乳熟期前后达到最小。冬小麦的灌浆速度变化率则呈较为明显的正态分布,营养物质转移理论“源-流-库”对营养物质的转移给予了充分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地表太阳紫外辐射强度变化对小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大,对小麦的生长、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紫外辐射增加的这些效应又和小麦的各种其他环境条件(如光、热、水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某些环境条件处于胁迫状态时,则可能对紫外辐射的植物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遮掩作用,减弱其抑制强度。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生长虽然处在不同的气候背景下,但表示小麦生长变化的生物学要素基本上保持较为稳定的曲线特征.相对生长率呈先升后降分布型,拔节期以前相对生长率较小,拔节期到孕穗期间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减小.净同化率从整个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表现出了拔节到抽穗开花后逐渐升高,开花后逐渐减小的特点.叶面积比率的生物学特征最为明显,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的叶面积比率最大,拔节之后,叶面积比率逐渐下降,在冬小麦乳熟期前后达到最小.冬小麦的灌浆速度变化率则呈较为明显的正态分布,营养物质转移理论"源-流-库"对营养物质的转移给予了充分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的复杂地形区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生态系统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也限制了小麦长势卫星遥感监测的精度。在分析豫西半山丘陵区不同地形(河川、丘陵)和气候生态条件(水热条件)对小麦生长影响的基础上,基于EPPL7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扫描、数据格式转化,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将NOAA/AVHRR遥感资料和地形图,土壤图,年降水量图,年平均气温图,政区图等图件集成起来,并进行了监测区分层;根据系统监测和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8.
亳州市2006年影响小麦灌浆的低温冷害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魁侠  曹晋娟  李运锋 《气象》2007,33(2):76-80
2006年亳州市小麦出现瘦穗瘪穗等灌浆受阻现象。基于2005/2006年小麦生育期、灌浆速度、千粒重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图等资料,利用与常年比较、因子筛选、天气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灌浆的变化情况,筛选了影响小麦灌浆受阻的气象要素,阐述了小麦灌浆期间低温冷害的天气条件。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速度及千粒重都是呈现双峰变化趋势;(2)小麦灌浆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冷害;(3)低温冷害过程是由3次冷空气交替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齐斌  陈增军  赵刚 《山东气象》2014,34(2):53-55
通过对夏玉米拔节和抽雄期间进行不同时间灌水处理,研究洪涝对夏玉米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玉米在拔节和抽雄期间充足的水分条件下,可以促进玉米的高度生长。玉米在拔节期间灌水5d和在抽雄期间灌水3d,5d的产量均高出对照区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高蛋白小麦并不为东方食品所青睐,因为广泛生长于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的软质白皮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常常高于最有利出口的蛋白质含量(100gkg^-1),故而出口到日本和其它环太平洋国家的小麦已经下降。近期研究已开始检测1979到1988年期间蛋白质水平的趋势,并评估太平洋西北地区小麦栽培和气候要素对软质白皮冬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收获前9周的每一周,就最高、最低温度,降水和蒸发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