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计算机辅助技术与人工判读低剂量CT进行早期肺癌筛查的效果,为临床早期肺癌筛查手段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56例早期肺癌高危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与人工判读对肺结节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剂量CT人工判读检出肺结节的人数为42例,检出率为16.4%;计算机辅助技术(人工纠错)检出肺结节的人数为43例,检出率为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5)。人工判读与计算机辅助技术高危可疑患者检出一致性高(k=0.986)。计算机辅助技术所用时间低于人工判读,节约约70%时间((59.95±12.93) vs.(194.98±70.61)s,t=30.474,P=0.000)。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纠错)进行低剂量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效率明显优于人工判读,具有简单、高效、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对急性肺栓塞诊断及肺血流灌注变化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43例怀疑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资料,所有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能谱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图像在工作站重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碘基物质图。观察并记录肺动脉栓子的位置、数目;分析碘基物质图中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位置及数目,并测量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碘基值及CT值,同时测量同层面或邻近层面正常肺实质的碘基值及CT值。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对栓子检出的数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血流灌注减低区与正常区域碘基值、CT值比较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采用混合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56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34个;完全闭塞型栓子58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8个。采用最佳单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73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51个;完全闭塞型栓子74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9个。最佳单能量图像在诊断外周型及完全闭塞型栓子较混合能量图像能增加检出数量,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42处,血流灌注减低区((2.70±1.81)100μg/mm3、(-829±45.94)HU)与正常区域肺野((17.78±3.29)100μg/mm3、(-741±34.34)HU)碘基值、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能谱CT对肺栓塞能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碘基物质图能够评价肺血流灌注变化,为评估肺栓塞病情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联合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后血管复流水平及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30例STEMI患者(实验组)和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实验组行冠脉CTA检查和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CTA评估血管复流水平,T1 mapping定量测量心肌危险区体积与可挽救心肌指数。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不同节段水平T1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CTA显示实验组LAD,LCX,RCA责任血管全部复流(100%);T1 mapping测得STEMI患者心肌危险区30.2±8.8(% LV),心肌核心梗死4.7±1.7(% LV),其可挽救指数为67±16%。实验组危险心肌节段T1值(1 395±108 ms)>远端心肌节段T1值(1062±93 ms)>正常对照组心肌节段T1值(967±78 ms)(P<0.05)。但实验组三支责任血管所支配心肌节段平均T1值无显著性差异(P=0.79)。结论:冠脉CTA技术与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可全面、定量评估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为临床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肝门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及胃肾分流等的显示情况,评价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的参考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肝门静脉能谱CTA检查。比较最佳单能量、70keV及混合能量(QC)3组图像肝门静脉CT值、图像噪声(I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将图像质量最佳组用于影像诊断。结果:最佳单能量、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分别为273.12±25.48、168.70±20.16、164.92±20.74;IN分别为31.22±4.13、17.72±3.09、24.25±2.98;SNR分别为8.95±1.80、9.92±2.64、6.93±1.37;CNR分别为6.18±1.52、4.82±1.71、3.22±0.99;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63、3.10±0.98、2.47±0.93;除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组图像质量最佳,并能清晰显示胃肾分流、胃底静脉曲张、肝门静脉血栓等征象。结论:肝门静脉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可优化图像质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胸部CT增强扫描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影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分成3组,扫描触发阈值设置A组阈值120HU,患者21例;B组阈值160HU,患者26例;C组阈值200HU患者21例。所有入组患者第一期动脉期使用Smart触发技术,第二期静脉期延迟45s扫描。测量肺动脉干层面降主动脉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对3组图像进行客观分析。结果:3组患者体重:A组(66.38±9.08)kg、B组(67.46±8.56)kg、C组(66.38±6.62)kg,3组患者体重P=0.875,P>0.05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CT值A组(296.86±36.76)HU、B组(321.62±40.18)HU、C组(318.11±42.21)HU,P=0.009,P<0.05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CT值A组(158.67±15.96)HU、B组(168.35±14.69)HU、C组(171.62±12.851)HU,P=0.014,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三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C组4.90大于B组4.69大于A组4.47。结论:3组实验统计分析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组血管动脉期及静脉期充盈效果更佳,有利于放射诊断医生和临床医生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定量CT扫描分析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随访1年内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113例COPD患者,患者每天接受两次吸入长效β-激动剂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持续3个月,随后接受药物治疗,通过基线CT扫描获得肺气肿指数(EI)、空气滞留指数(ATI)和假设气道周径为10 mm时的管壁面积平方根(Pi10)。临床上有意义治疗反应定义为在1年随访中,1 s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0.225 L。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FEV1升高的预测因素。结果:23例患者(20.4%)出现治疗反应,反应患者的平均FEV1增加为(0.35±0.11) L。在单变量分析中,治疗反应患者和无反应患者之间ATI、肺气肿区ATI和Pi10参数之间有显著差异(所有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Pi10是预测FEV1升高的唯一独立变量(OR:1.789,95% CI:1.221~2.618,P=0.003)。结论:基线定量CT测量Pi10可以预测COPD患者1年随访期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 (4.21±1.25)μg/L,P<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1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均有一定诊断新发AMI效能,联合诊断更接近真实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128层螺旋CT测定窦性心律和房颤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并计算出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容积(EATVI),探讨其与心房颤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心房颤动患者7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31例;同时入选6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心脏冠脉CTA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并计算出EATVI。进一步分析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平均EATV (138.54±25.79) mL及EATVI (72.54±23.21)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平均EATV (107.56±21.17) mL、EATVI (53.21±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平均EATV (141.72±23.26) mL及EATVI (74.43±21.32)均大于阵发性房颤患的平均EATV (136.23±19.76) mL、EATVI (70.54±1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房颤患者EATV与EATVI呈显著正相关(r=0.97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V及EATVI诊断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95% CI:0.806~0.935),以113.35 mL为截断值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72.3%;EATVI曲线下面积为0.893(95% CI:0.837~0.961)以61.15mL为截断值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1.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 (OR值:1.057;95% CI:1.016~1.163)及EATVI (OR值:1.068;95% CI:1.021~1.107)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EATVI显著相关;EATV及EATVI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及EATVI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vol,对比剂碘含量及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腹主动脉CT值: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01.75±67.11)HU和(459.87±49.17)HU,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436.55±84.12)HU和(432.15±87.68)HU,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NR: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19.01±2.66)和(15.24±2.52),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12.42±2.68)和(10.24±2.2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M: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9.72±29.75)和(33.44±8.87),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20.08±8.05)和(15.21±10.1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TDIvol:实验1组、实验2组为(5.41±1.38)mGy和(6.98±1.49)mGy,对照1组、对照2组为(9.87±2.97)mGy和(12.02±5.21)mGy,实验1组较对照1组降低45.19%(4.46/9.87)、实验2组较对照2组降低41.93%(5.04/12.02)。实验组、对照组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mgI/mL和350mgI/mL,实验组降低22.86%(80/350)。肾动脉血管评分: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4.61±0.47)和(4.22±0.59),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3.73±0.72)和(3.93±0.66),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针对中小体质指数患者,双低扫描方案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含量,适于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分析了肝癌侵犯门静脉,在门脉分支及主干内形成癌栓后的CT影像特征。发现46例中有41例(91%)有门脉增宽,此征象在CT图像上容易发现和测量出,可作为门脉癌栓的辅助诊断依据;同时CT平扫可以发现早期新形成的栓子,其特点是增宽的门脉内高密度结节影,CT值平均56±7·8Hu;另外增强扫描可显示出平扫低密度而无增强表现的癌栓影。同时对上述各征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感兴趣区在上皮性卵巢癌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各半定量参数值中一致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病理证实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治疗前常规MRI和DCE-MRI图像,通过后处理软件测量DCE-MRI半定量参数值,包括达峰时间(TTP)、最大浓度(MAX)、对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和最大线性斜率(MS)。两名医师分别在半定量参数AUC伪彩图上采用不规则形、圆形及矩形法勾画ROI,其中测量者1间隔1月后重复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不同ROI勾画方法所得DCE-MR半定量值间的差异,组间及组内一致性采用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V)和Bland-Altman散点图评价。结果:三组不同ROI所测各半定量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规则形ROI所测量的各参数可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ICC分别为(0.975~0.985),(0.961~0.984);CV分别为(2.73~4.21),(3.48~4.86)。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不规则形法所得测量值一致性高于圆形/矩形法。结论:上皮性卵巢癌采用不同ROI对各半定量参数无显著影响,且均显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刚性配准前后多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定量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使用1.5T磁共振对27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DCE-MRI扫描。应用Omnikinetics软件对DCE-MRI图像进行非刚性校准。两位放射科医师测量校准前后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ve)各两次,两次测量间隔两周。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分析测量者内部和测量者间一致性以及可重复性。结果:同一测量者进行两次测量,配准前ktrans、kep和ve的ICC分别为0.962、0.736和0.708,配准后,ICC分别为0.983、0.962和0.834。配准后较配准前均有所提高。配准前ktrans、kep和ve测量值的可重复性分别为4.8%、33.5%和9.6%,配准后分别为1.6%、13.9%和4.3%。配准后可重复性较配准前好。不同测量者之间,配准前ktrans、kep和ve的ICC分别为0.945、0.760和0.931,配准后,ICC分别为0.988、0.962和0.976。配准后ktrans、kep和ve测量值的可重复性分别为1.8%、13.7%和13.1%较配准前的可重复性分别为3.9%,35.7%和20.1%好。结论:非刚性配准技术可以提高测量孤立性肺结节DCE-MRI定量参数结果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基于心电门控的心脏CT平扫(NCT)与冠状动脉CTA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FV)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同期行心脏CT平扫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40例。心外膜边界由2位具有丰富心血管CT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观察者1和2)采用GE AW4.7工作站自动软件自动勾勒心外膜轮廓,EFV结果由软件自动计算生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Bland-Altman分析法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两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NCT和冠状动脉CTA测得EFV分别为(99.43±43.78)cm3和(93.66±48.49)cm3,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1在NCT和CTA的重复系数(CR)误差分别为10.01cm3和7.83cm3;观察者2在NCT和CTA的CR误差分别为11.05cm3和7.58cm3。NCT的CR为8.05cm3;CTA的CR为7.13cm3。各组ICC均大于0.96。结论:基于心电门控的心脏CT平扫和冠状动脉CTA均可用于EFV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颅底骨折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3 100例颅底骨折患者及2 467例正常患者的颅骨CT图像数据,经纳排标准筛选,最终选用2 488例颅底骨折及1 628例正常患者的颅底CT图像数据。对CT图像进行骨折标注后,随机分配训练集和测试集后。通过CNN构建颅骨区域识别算法模型和颅骨骨折检测算法模型,随后在测试中以颅底骨折区域识别和头颅骨折、颅底骨折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指标为精准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平均诊断耗时;与人工组(低年资放射科医师)测试进行诊断效能对比。结果:通过CNN运算获得的稳定模型后进行测试对比,结果显示全颅底区域骨折、前、中、后颅底骨折精准度均<0.5,低于人工组(均>0.63);召回率>0.89,均优于人工组(均<0.8);平均诊断时间为(3.12±2.67)s,明显少于人工组诊断时间。分别在颅底骨折区域测试中,精准度率: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召回率:中颅底>后颅底>前颅底。结论:基于CNN颅底骨折算法模型对于颅脑外伤患者CT诊断颅底骨折在召回率、诊断耗时均优于人工测试结果,在辅助临床诊断、降低漏诊及诊断耗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 RISP系统对2022年6月10日0—12时四川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实时自动检测结果,并结合人工定位结果,对该时段系统自动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自动检测的地震数量是人工正式目录的1.98倍,匹配率为93.2%,其中发震时刻偏差小于±1.0s的地震占比95.64%;震中位置偏差小于10km 的地震占比97.09%;震级偏差小于±0.3级的地震占比 96.36%.然后对系统多检测、漏检测和与人工目录地震参数偏差较大的地震进行详细分析,对系统检测密集地震序列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给出优化系统的建议.综合来看,RISP系统可快速产出高精度的震相到时数据和完备性较高的地震目录,可用于震后趋势判定、震源机制解节面判定、 余震快速精定位等地震应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与术后瘢痕CT灌注定量参数的优化测量方法。方法:连续入组因症状或复查怀疑直肠癌局部复发的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病变区CT灌注成像(对比剂70mL,延迟10s,扫描周期1s,扫描时间60s),CT灌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不同方式感兴趣区(ROI)勾画,包括:固定面积ROI(24mm2)、热点(单体素)、热区(24mm2)及肿块整体。分别获得各自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应灌注图。通过工作站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分别获得各定量灌注参数最高5%、10%、20%、40%和60%平均值。相隔两周,对以上参数进行二次测量。CT灌注扫描后一周内对所有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长期随访证实病灶性质。SPSS软件对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复发组6个,瘢痕组5个)。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值差异大,肿块整体测量值最低,最高5%平均值最高。除固定ROI测量MTT、热点测量MTT和PS在复发组和瘢痕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复发组的其余各测量方法的各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除热区测量PS外(P<0.05),其他方法前后两次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以肿块整体测量值及各项直方图最高百分比平均值稳定性最高(r≥0.960,P均<0.05)。结论:相较传统测量方法,利用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最高百分数平均值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灌注定量参数进行测量对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的鉴别更为客观、稳定,其中推荐使用最高5%平均值。   相似文献   

19.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判断指标及其年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孙丞虎  王灵  李蕊  金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1):4356-4372
利用高低层大气环流、OLR(向外长波辐射)、CMAP降水、SST(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湾地区3—5月多年气候平均大气环流及不同要素的演变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孟加拉湾夏季风(BOBSM,下同)爆发指标为孟加拉湾地区(5°N—15°N,90°E—97.5°E)850 hPa和200 hPa纬向风区域平均的变化同时满足U850 > 3 m·s-1和U200 < -5 m·s-1,并持续5天的第一天即作为BOBSM爆发日期.该季风指数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可以反映孟加拉湾低层西南风持续稳定和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建立早晚的特征.文章进一步分析了BOBSM爆发的年际特征及其前兆海洋信号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BOBSM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0日,季风爆发有显著的年际波动,爆发最早在1999年(4月11日)和最晚在1968年(6月1日),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由爆发偏晚至偏早的变化趋势;BOBSM爆发早(晚)与热带印度洋地区850 hPa的越赤道气流和西风异常加强(减弱),以及200 hPa青藏高原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建立偏早(晚)等密切联系;前期冬季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冷(暖)变化对BOBSM爆发早(晚)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前期冬季海温偏高(低)有利于季风偏早(晚),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热源变化激发纬向垂直环流及其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低层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季风爆发早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胸部外伤患者CT图像并采用3种方式阅片。CAD系统阅片:应用CAD系统行肋骨骨折检测并记录结果;医师阅片:两名具有6年肋骨骨折CT诊断经验放射科主治医师独立阅片并以两人一致意见作为诊断结果;CAD系统辅助医师阅片:CAD系统辅助两名医师采用共同阅片模式阅片。金标准:两名具有15年以上肋骨骨折CT诊断经验的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对患者初诊及复诊CT独立阅片,结果不一致时以两人协商一致的意见作为肋骨骨折诊断金标准。计算并比较3种阅片方式的敏感度、假阳性率及阅片时间。结果:232例患者共发现712处肋骨骨折。CAD系统阅片敏感度为81.2%,CAD系统阅片敏感度低于医师,医师阅片敏感度低于CAD系统辅助医师阅片。CAD系统阅片假阳性率为0.48±0.13,在3种方式中最高,医师阅片与CAD系统辅助医师阅片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D系统阅片时间为(2.45±0.92)s,在3种方式中耗时最少,CAD系统辅助医师阅片时间少于医师阅片且阅片时间减少34.2%。结论:进一步提高敏感度并降低假阳性率是CAD改进的重要内容;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CAD系统辅助医师阅片可在不增高假阳性率的同时提高敏感度和减少阅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