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出现频率为22.4%,总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3.47 kg·km~(-2),出现站位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范围0.04~60.11 kg·km~(-2),平均为15.50 kg·km~(-2)。以2008年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35.6%和40.0%,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78 kg·km~(-2)和5.56 kg·km~(-2),2009年2月和2008年5月数量较少。水深60 m以内的调查站位出现频率为100%,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3.4%,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达16.44 kg·km~(-2),最高达60.11 kg·km~(-2);水深60~80 m出现频率为31.2%,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7%,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7 kg·km~(-2);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没有哈氏仿对虾分布。渔获的哈氏仿对虾体长范围为32~11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 mm,占54.8%;雌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86.2 mm和7.2 g,雄虾则分别为66.5 mm和3.1 g;雌雄性比为1︰0.11,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Ⅲ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34.0%和24.5%,生殖群体占相当比率,Ⅳ期以上个体占29.3%;空胃率和饱胃率均较低,平均摄食等级为1.62。【结论】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时空变化明显,主要出现于夏、秋季,春季数量很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区水深60 m以内的近岸海域,渔汛期为2-5月和8-11月,秋末冬初向深水区作适温徊游。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且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摄食强度中等略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平均摄食等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盐度和体质量对波纹龙虾的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和体质量对波纹龙虾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 <0.05).盐度为18~34时,波纹龙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先下降再升高,盐度26和30时较小,耗氧率分别为0.1305±0.0105 mg/(g·h)和0.1314±0.0052 mg/(g·h),排氨率分别为0.1733±0.0039 mg/(g·h)和0.1724±0.0044 mg/(g·h).波纹龙虾耗氧量(MO)和排氨量(MN)与体质量(m)呈正相关,而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其关系式可表示为:MO =1.4921 m 0.4190和MN=1.1295 m 0.6988;RO=2.9333 m -0.7343和RN=1.1291 m -0.3011.  相似文献   

3.
智利外海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1月和5~6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的调查数据,对茎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茎柔鱼胴长范围287~702 mm,优势胴长为380~430 mm,占64.2%;体重范围0.63~11.3 kg,优势体重为0.5~2.0 kg,占75.6%;调查海区渔获个体自西向东、自南往北呈现增大趋势;依据胴长组成推断调查海域可能存在3个群体。生长指数大于3,与秘鲁外海茎柔鱼相近;雌雄性比约为3:1,性腺成熟度以Ⅰ期为主,占92%;摄食等级0~2级为主,约占73%;当地时间00:00后摄食量增大,胃含物以鱿鱼和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 131km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威海市近海海域浅地层结构特征,分析了海洋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特征,并绘制了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分布图。威海市近海海域65m以浅地层共分为5层,第一层为全新世泥质楔形体,地层厚度8~15m;第二层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侵层,厚度一般小于3m;第三层为MIS2期的陆相沉积层,地层厚度3~8m;第四层为MIS3期的海相沉积层,厚度3~6m;第五层未完全揭示。近海海域灾害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埋藏下切谷、浅部断层、浅层气、海底沙波沙脊、浅埋起伏基岩等5种类型;埋藏下切谷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域U3地层单元中;浅部断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域水深大于20m的海底堆积平原;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域,东部和南部海域面积较小;海底沙波沙脊主要分布在荣成成山头外海海域;浅埋起伏基岩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和岛屿较近的海域。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中8个航次4个季节的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竹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竹筴鱼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2.282 8×10-5L2.915 4.(2) 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31.2 (cm),渐近体重W∞=426.5 (g),生长系数K=0.42,t0=-0.376.(3) 总死亡系数Z=2.15,自然死亡系数M=0.91,捕捞死亡系数F=1.24,开发率E=0.58.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佳可捕规格为叉长14.8 cm.  相似文献   

6.
控制平台的宽度l与网箱主构架半径r正相关,设计时必须满足网箱框架外侧与平台的距离k大于零,其中:k=1-2+22r-h42+14l2+12r2-22rl,h4为控制平台高度,其受放置区水深h的制约,高度与水深的关系:h=h1+h2+h3+2h4+12H,h1为网衣缩结高度,h2为网衣底部重力装置高度,h3为重力装置到水底的距离,H为网箱放置区台风期预计最大波高。以“HDPE升降式圆形双浮管深水网箱”为应用实例,h=24 m,H=7 m,r=7.15 m,h1=7.0 m,h2=1.0 m,l=25 m,h4=5.0 m,在浪高5 m,风力10级的情况下,网箱系统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7.
东海中南部海域锈斑蟳渔业生物学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调查所获的部分锈斑蟳样品与1998~2004年在东海拖虾作业与蟹笼作业等周年逐月渔获物中采集的锈斑蟳样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东海锈斑蟳渔获群体的甲长范围为26~105mm,甲宽范围为36~165 mm,体重范围为5~610 g,雄性个体平均要略大于雌性个体;周年雌蟹略多于雄蟹,性比为1∶0.94,繁殖期为7~12月,繁殖高峰期为8~10月,不同个体怀卵量在113 867~1 594 167粒之间;调查海区10月开始出现幼蟹,5月生长加速,最小抱卵个体的甲长为60 mm,甲宽为85 mm,体重为110 g。另根据1998~1999年调查资料分析得知:锈斑蟳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以南水深60 m以内海域,中心区分布在闽东渔场,渔期为11月~翌年2月,是舟山、长江口渔场三疣梭子蟹汛期结束后,蟹笼、流刺网作业的又一主捕对象。  相似文献   

8.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势体长组为81~130 mm(占84%),优势体质量组为10.1~50.0 g(占83%),平均体长为107 mm,平均体质量为32.5 g;年龄组成主要是0~2龄,大部分1龄以下,未发现3龄及以上样品;1龄样品平均体长153 mm,2龄样品平均体长180 mm。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繁殖期为春季,其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108°~110°E,19°~22°N的湾内海域,资源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频率、资源密度范围、平均资源密度春季最小,分别为28%、1.59~18.78 kg/km2、1.6 kg/km2,夏季、秋季逐渐递增,冬季最大,分别为56%、5.24~74.80 kg/km2、19.0 kg/km2。  相似文献   

9.
升降式深水网箱控制平台的尺寸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平台的宽度l与网箱主构架半径r正相关,设计时必须满足网箱框架外侧与平台的距离七大于零,其中:k=1-2+√2/2r-√h4^2+1/4l^2+1/2r^2-√2/2rl,h4为控制平台高度,其受放置区水深h的制约,高度与水深的关系:h=h1+h2+h3+2h4+1/2H,h1为网衣缩结高度,h2为网衣底部重力装置高度,h3为重力装置到水底的距离,H为网箱放置区台风期预计最大波高。以“HDPE升降式圆形双浮管深水网箱”为应用实例,h=24m,H=7m,r=7.15m,h1=7.0m,h2=1.0m,l=25m,h4=5.0m,在浪高5m,风力10级的情况下,网箱系统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日本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体的资源评估报告,以及产卵场海表温度(t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计算分析太平洋褶柔鱼在产卵期产卵场各月最适表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例(PS)、表征产卵场环境的tSST、ρChl-a等多种环境因子与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的相关性,建立多种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资源补充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资源补充量与各月的tSST的相关系数最大值海域分别为10月份的Point1(33.5°N,129.5°E)、11月份的Point2(31°N,127°E)和12月份的Point3(33.5°N,125°E);与各月的ρChl-a浓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值海域出现在11月份的Point4(34°N,129.5°E)和12月份的Point5(35°N,130°E)。基于Point1的tSST、Point4的ρChl-a、PS等3个因子作为输入层构建的3-2-1的BP网络结构,2011-2012年的平均预报精度达到最高,为91.5%,该模型可用于太平洋褶柔鱼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暴雨天气进行更准确地分析和提前预报,结合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利用湿位涡正压项(MPV1)、斜压项(MPV2)及其不可渗透性原理,分析了2011年6月13日~15日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区邻近850hPa上MPV1的零线,即正值与负值的过渡区,这对暴雨落区有指示作用。且湿位涡在850hPa上满足MPV10同时MPV20的条件,这种配置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因此可作为预报暴雨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在850hPa上,湿位涡高值区与地面降水落区对应良好,根据湿位涡不可渗透性原理,若将MPV异常高值区与等θe线结合起来,能在长江流域的暴雨预报中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海玉树地震的InSAR数据同震形变场模拟与参数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地震,这次地震(震中33.2°N 96.6°E,Ms=7.1)是由甘孜-玉树断层的强烈活动引起。甘孜-玉树断裂带大部分分布于青海-西藏高原,北西走向。该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共同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二者在甘孜附近成左阶错列分布。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卫...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4~2010年北太平洋鱿钓船队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以海表温度(SST)1℃、海面高度(SSH)为1 cm、叶绿素a浓度(CHL-a)为0.1 mg/m3的间距,分析作业产量、CPUE与SST、SSH、CHL-a的关系,得到柔鱼渔场适宜环境因子范围,并将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匹配组成样本集,建立北太平洋柔鱼空间分布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年环境数据预报柔鱼渔场,并与2011年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10月各月实际作业位置落入基于频度统计方法预报渔场的概率达90%以上;而BP模型预报的平均精度为79.2%,最低精度为52.5%。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频度统计柔鱼渔场预报模型优于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4.
The investigation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longitudinal sections (63°-69°12'S, 70°30'E, 73°E and 75(30'E) at December 18-26, 1998 and January 12-18, 1999 in Prydz Bay and its north sea area, Antarct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fac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were 0. 16 -3. 99 μg dm-3. The high values of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more than 3.5 μg dm -3) were in Prydz Bay and in the west Ladies Bank. The 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sub-surface layer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surface layer; its concentration at the deeper layers of 50 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at at 200 m depth was only 0. 01 -0. 95μg dm -3. The result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tplanktion to total chlorophyll a was 56% , those of the nanoplankton and the picoplankton were 24% and 20% respectively in the surveyed area. The potenti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t the euphotic zone in the surveyed area wa  相似文献   

15.
使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夏季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汇),再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对原始热源(汇)场进行带通滤波,得到2001与2003年夏季30-60天的大气热源(汇)的低频分量,然后分析两年夏季东亚各区域大气热源(汇)及其低频变化特征、传播特征和传播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2001年呈连续带状分布;2003年热源中心分布零散且位置显著东移,热源(汇)强度比2001年减弱;(2)2001年和2003年低频分量的平均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旱年低频分量强度远大于涝年;(3)2001年低频振荡向北传播范围仅到20°N-30°N的华南至江南地区,而2003年低频振荡多数可达30°N以北的江淮流域;(4)2001年低频分量纬向传播均为自西向东,而2003年在6-8月期间自东向西传播,5月和9月则主要由西向东传播。因此,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分2001年和2003年在低频分量的配置和低频波的传播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正是导致这两年气候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近30年热带气旋年鉴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灾害数据库,以.NET和ArcGIS Engine搭建了二次开发平台(其包括登录界面、图查属性、 属性查图、数据库分析处理等功能),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西北太平洋共生成905次热带气旋,年均30.2次/年。其中,7-10月最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占所有热带气旋的35.7%,8月份达到峰值,达21.5%,2月最不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发生频率仅为0.6%,而8-10月是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的月份。热带气旋源地集中区位于(10°~22°N,112°~120°E)、(8°~20°N,126°~134°E)和(6°~20°N,136°~150°E),具有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分布特性。源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夏季主要集中在偏北偏西位置,并向南向东偏移,冬季向北向西偏移;在月尺度上,1-4月源地相对分散;5-6月相对于1-4月的源地位置发生向西向北方向转移;7月向东向北扩散,8-9月向西扩散,9月源地相对集中,10月热带气旋源地南移, 11-12月热带气旋源地范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Fabric and crystal characteristics of Bohai and Arctic sea i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Bohaione yeariceandAntarcticonehavethesimilarsurface featuresandcorre spondingfabricandcrystalcharacteristics (Allison 1 997;Lietal.1 997;Qin 1 991 ) .DuringtheChinaFirstArcticExpedition ,theresultsinthestudyofone yearicefromBohaiandAntarcticwereusedfo…  相似文献   

18.
以小球藻(Chlorella sp. CHX-1)为实验材料,采用外切中心复合设计试验法(CCC)研究了温度(16~34 ℃)和盐度(15~45)对小球藻生长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次、二次效应对小球藻比生长速率都有极显著影响(P 〈 0.01),温度、盐度之间的互作效应对小球藻比生长速率影响显著(P 〈 0.05),温度的效应大于盐度的效应.响应曲面法分析发现,随着温度和盐度的升高,小球藻的比生长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立小球藻生长与温度、盐度的回归模型方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0.991 7,矫正决定系数0.985 8,表明模型的拟合度极高;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0.949 8,可用于预测小球藻比生长速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到在温度、盐度组合为25.9 ℃/28.4 时,小球藻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652,满意度为0.981.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百年的干旱变化规律和趋势,探索其干湿变化情况,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Index)1901-2013年12个月和3个月尺度的0.5°×0.5°数据,结合线性趋势、PCA主成分分析、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干旱趋势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年尺度内(1901-2013)干旱指数和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干旱化进程缓慢,60%以上地区呈现缓慢变湿趋势,SPEI指数发生显著上升地区面积百分比为25.38%,发生显著下降地区面积仅占12.02%。MK检验和PCA分析均显示15°~35°N的中低纬度地区干旱化程度最为严重,主要地区为北非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常年呈现显著干旱状态,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半岛以及中国和蒙古两国干湿变化季节性特征明显。基于Morlet小波分析的周期分析显示,年际和季节SPEI指数的周期特征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尺度越小干湿变化交替越明显,尺度越大虽有全局特征但所展示的周期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最终得到可用显著周期年际SPEI变化显著尺度为2~4 a,干旱特征在此尺度的周期中时间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0.
Accordion-shaped trap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a to catch the Asian paddle crab Charybdis japonica but traps of conventional design often catch juvenile crabs. A new type of accordion-shaped trap with an escape vent (L×W=4.3 cm×3.0 cm) was designed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ewly designed and conventional traps was performed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of Zhuwang, Laizhou Bay, China from June to August 2012. The mean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undersized crab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vented traps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traps (paired t -test, n=30, P<0.001), while the CPUE of marketable crab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ented traps (paired t-test, n=30, P<0.001). The mean size of crabs (carapace length) caught in the vented traps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in conventional traps (paired t-test, n=29, P<0.001). The ratio of undersized crabs was 35.05±2.57% in conventional traps and 12.53±0.69% in vented traps (significantly lower, paired t-test, n=29, P<0.001). Therefore, a 4.3 cm×3.0 cm escape vent wa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for C. japonica fishing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This finding will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crab fishing methods using accordion-shaped tr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