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陈志清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5-185
l问题的提出荒漠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已往对荒漠化的研究一般偏重于北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强烈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南方的水蚀荒漠化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我国南方部分花岗岩丘陵地区,由于水力作用为主的强烈侵蚀,土地严重退化,并且发展到劣地切割,出现类似荒漠的景观,闽西南长汀县河田镇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该镇的水蚀荒漠化大致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形成,到40年代发展到顶峰,当时的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没有树木,不见鸟兽,地面支离破碎,一片红包荒漠景观。50年代以来,虽经部分治理,但又有新的破坏,几经反  相似文献   

2.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近10年来,榆林地区由于重视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沙漠化出现逆转态势,但是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水蚀荒漠化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是一个自然过程。荒漠化加速发展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而诱发的。应当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11.09km~2。降水量、坡度及岩性是影响该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现状及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4年《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荒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划分,对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危害类型进行了论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存在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水蚀荒漠化3种类型.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48521.65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4.76%.荒漠化的发展,造成内蒙古东部草原退化、诱发沙尘暴、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综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三北地区沙质荒漠化依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侵入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冲洪积扇上,中东部高原、冲积平原上的沙漠边缘地带、沙地内部和流经这些沙漠和沙地的古河道,以及河湖相砂质沉积物和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侵入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漠、沙地边缘的下风地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科尔沁沙地以东的辽河平原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沙漠与戈壁的过渡地带、中东部高原砾质沙草原。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等沙地、河西走廊的局部地区有所逆转,但三北地区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尤其是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晋陕蒙交界地带、甘肃平凉北部、定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南的蒙辽交界处等地水蚀荒漠化形势严峻;以小流域水土流失为主的治理工程使陕西的吴旗、延安、洛川等地和朝阳河中上游地区水蚀荒漠化有所好转。总之,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气候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漠化的进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更是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尽管在局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使这一过程得以缓解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中国北方的荒漠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从第四纪环境演变的观点出发,研究中国北方荒漠化的正逆演变过程。在末次冰期板盛期(18—15kaB.P.),气候恶劣、干冷,沙漠、黄土面积扩大。全新世(11kaB.P.)以来气候开始转暖,9—5kaB.P.为全新世的高温、高湿期,温带森林植被几乎取代了北方地区的干旱荒漠和干旱半干旱草原,在沙层和黄土地层中发育了多层古土壤。中全新世(5—2.5kaB.P.)以来气候向干冷方向转变,但仍有古土壤发育,自然和人文因素促使荒漠化的正逆演化。晚全新世(2.5kaB.P.-)气候向干冷方向转变,直到20世纪下半叶全球变暖,加速了全球性荒漠化的发展。指出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对荒漠化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将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分为4大类型,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与石漠化,还划分了10个亚类。提出了有关的结论和研究荒漠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湿润地区的荒漠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书红 《第四纪研究》1998,18(2):173-181
本文根据类似荒漠境况的出现是判断荒漠化发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一原则,并结合在中国南方开展的一些研究,对湿润地区的荒漠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润地区的荒漠化并不包含所有存在侵蚀作用的退化土地,而专指人为侵蚀作用导致的出现了具类似荒漠境况的退化土地。中国南方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为斑点状分布于丘陵山区或河、湖、海滨的冲积平原,面积为1.98×105km2,其中流水作用导致的荒漠化面积为1.78×105km2,风力作用的为0.11×105km2,其它0.09×105km2。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和地貌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才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还简要介绍了湿润地区荒漠化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云南小江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小江流域是我国南方土地荒漠化的典型地区,是第四纪地质环境人工再造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土地沙石化,石质化和劣地化,面积达7000hm^2,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荒漠化综合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对当前荒漠化中的若干问题(如荒漠化的认识,分类、分级以及监测评价等),进行了简要评述。认为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是当前荒漠化研究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北方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是土地沙质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沙漠、沙地分布较广的北方6省(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2010—2018年研究区沙质荒漠化演化特征,并将气象、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原因。遥感解译结果表明: 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共35.08万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1.92万km2,中度沙质荒漠化13.54万km2,轻度沙质荒漠化9.62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3万km2,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0.4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减少0.19万km2,同时有2.78万km2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减轻。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对比两沙地生态地质条件差异,总结了沙质荒漠化好转、加重的原因。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应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以自然恢复为主; 科尔沁沙地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优化植被结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开发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建军  刘丛 《甘肃地质》2000,9(2):74-82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 ,造成省内沙质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 ,沙质荒漠化加剧 ,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展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恶化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甘肃省沙质荒漠化扩展的原因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荒漠化的EOS-MODIS 数据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EOS-MODIS数据对松嫩平原的荒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出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指数(VCI),反演求得荒漠化指数(DI),得到荒漠化面积;采用多种方法和复杂步骤,首次获得了松嫩平原碱质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的面积,分别为160.30×104hm2和50.56×104hm2,分别占该区面积的24.35 % 和7.84 % ;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荒漠化的分布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松嫩平原以碱质荒漠化为主, 当前荒漠化的发展程度已处于临界状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亟需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甜水海西典型地区环境地质遥感调查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西昆仑地区环境地质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边境地区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利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在西昆仑甜水海西典型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并利用3期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作参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环境地质近20 a的演变。该区以冻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为主,1993—2013年间,区内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冻融荒漠化面积增加了2.29 km2,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决定了荒漠化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同期的湖泊、沼泽面积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反映了当地气候逐渐变暖的现象。区域荒漠化加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和沉陷等地质灾害,损毁道路,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不便的地区,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地质判析力。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吴薇 《第四纪研究》1998,18(2):108-118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受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障碍,及时了解其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确定荒漠化防治的战略和措施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遥感监测和评估及其方法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分级和遥感监测判别指标体系确立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动态监测,使对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特征及其空间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开展面向决策者的荒漠化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和空间表达 (编图与信息系统建设 ) ,反映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地质环境要素及其空间分布 ,为研究荒漠化发生机制、发展趋势、治理对策提供地质依据。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和编图突出地反映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演变对荒漠化发展的内在制约作用 ,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对荒漠化的影响。空间信息系统包括8个逻辑图层集 ,16个图层类型 ,百余个图元属性类型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5张成果图件。对荒漠化分布现状进行了信息化统计 ,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总面积为 197.24× 104km2 ,占区域面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与荒漠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朱震达 《地学前缘》1997,4(2):213-219
文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为例,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发展趋势,指出干 荒漠化的原因,而频繁、过度的人为活动则更另剧其发展,在北方荒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中,有0.1%虽由于过度放牧,26.9%是由于过度开垦,32.7%是由于过度樵采,有9.6%是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有0.7%是由于工矿交通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而造成的,所以合理土地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稀土矿山的开采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解决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环境监测的问题,本文选取赣南寻乌地区为研究区,针对目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存在的两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及水体污染,采用IKON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监测方法研究,运用光谱角分类算法提取了研究区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运用ISODATA非监督分类算法对稀土矿开采周边河流污染程度进行评估。通过提取结果分析及野外调研,表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为离子吸附性稀土矿矿山环境快速、动态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蓝旗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琳  王旭红 《地下水》2011,(4):41-43,45
以1987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研究区两期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获得正蓝旗1987~2000年土地荒漠化动态图,统计计算该区13年内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建立1987~2000年土地动态转移数据矩阵,结果表明:该区荒漠化土地从1987年的5 593.8 km2发展到2000年的6015.3 km2,发展的平均速率为32.4 km2/年,土地荒漠化严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部分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得到了好转,但新的更多的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在发展。在10~15年的时间尺度内,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与减轻存在明显的跃变递减过程,主要发生在北部平原地区,发展的动态趋势是整体扩展,局部逆转(主要在西部)。  相似文献   

19.
一种荒漠化土地分类的新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10年国际荒漠化概念的演化及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对荒漠化的新认识,并在前人有关荒漠化土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按主营力(表1)和地表组成物质(表2)两种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力图准确体现荒漠化概念的以下内涵: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因为土地退化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和地表状况恶化在内的综合概念,所以不宜再单独将“土壤的理化性退化”或“植被的长期退化”作为荒漠化土地类型;2)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荒漠化不包括纯粹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荒漠或类荒漠景观,所以,在目前…  相似文献   

20.
草原农垦区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沙质荒漠化正处在发展过程的河北坝上地区和沙质荒漠化严重的科尔沁沙地流沙治理区为例,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草原沙质荒漠化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指出在草原农垦区开垦和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壤细颗粒物质、养分损失,促进了灌木侵入。灌木侵入又加剧了土壤养分、水分空间格局的改变,在灌丛周围形成一个包括微生物在内的土壤肥力富集区,即灌丛"土壤肥岛",而在丛间发生土壤风蚀和水蚀,导致斑块状流沙甚至大面积流沙的出现。诱发荒漠化的不合理耕作、灌溉、盐渍化、过度放牧等过程同样影响菌根菌的密度和接种成功率,从而降低草地生产力。在草原地区的流沙上建立各种固沙植被不仅使流沙地土壤养分、水分异质性加强,而且使沙地景观异质性增加。还提出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来表征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程度,以空间上不同样点土壤属性变异系数(方差与平均值之比)作为沙质荒漠化土壤属性异质性的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