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将于1985年3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目录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及地震监测资料,整理辑录了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82年陕、甘、宁、青四省(区)4(3)/(4)级以上的强震442次。各次地震均按地震年月、震中位置、地震强度及地震简况等注列。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陕、甘、宁、青四省(区)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並给出了台网对不同震级的地震的监测能力图,为研究人员选取震级下限提供了依据。本文还提出了对四省(区)台站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5.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和共转相互作用区(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简称CIR)是造成日地空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两个主要原因,提供了地球磁暴的主要驱动力,进而显著影响地球空间环境.为深入研究太阳风活动及受其主导影响的地磁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本文对大量太阳风参数及地磁活动指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采用由NASA OMNIWeb提供的太阳风参数及地磁活动指数的公开数据,通过自主编写matlab程序对第23太阳活动周期(1996-01-01—2008-12-31)的数据包括行星际磁场Bz分量、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等重要太阳风参数及Dst指数、AE指数、Kp指数等主要的地磁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包括269个CME事件和456个CIR事件列表的数据库.采用事例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叠加法分别对两类太阳活动的四个重要太阳风参数(IMF Bz、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和三个主要地磁指数(Dst、AE、Kp)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其统计特征.其次,根据Dst指数最小值确定了第23太阳活动周期内的355个孤立地磁暴事件,并以Dst指数最小值为标准将这些磁暴进一步分类为145个弱磁暴、123个中等磁暴、70个强磁暴、12个剧烈磁暴和5个巨大磁暴.最后,采用时间序列叠加法对不同强度磁暴的太阳风参数和地磁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对于CME事件,Nsw/Pdyn(Nsw表示太阳风质子密度,Pdyn表示太阳风动压)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正;对于CIR事件,Nsw/Pdyn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负,这可作为辨别CME和CIR事件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平均意义上讲,相较于CIR事件,CME事件有更大的南向IMF Bz分量、太阳风动压Pdyn、AE指数、Kp指数以及更小的Dstmin.一般情况下,CME事件有更大的可能性驱动极强地磁暴.总体而言,对于不同强度的地磁暴,Dst指数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随着地磁暴强度的增强,Dst指数衰减的速度变快.CME和CIR事件以及其各自驱动的地磁暴事件有着很多不同,因此,需要将CME事件驱动的磁暴及CIR事件驱动的磁暴分开研究.建立CME、CIR事件及地磁暴的数据库以及获取的统计分析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地球磁层等离子体片、辐射带及环电流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特征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对本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全球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求 A(b)指数的结果,对阿部胜征和巴特、杜达的两种不同的世界地震目录作了对比分析.本世纪的全球地震活动总趋势是一种有起伏的衰减.全球深震和浅震活动水平分别在1950-1952年和1952-1955年有一个显着的下降,使得后半世纪的浅震活动水平普遍降低了0.3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水平下降了0.2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变化幅度小于二者的相对变化幅度.1959年以后,相对变化的成分十分显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湖北省台网观测报告,计算了1959—1989年共31年的湖北及邻区地震活动性指数。选用不同震级下限计算的A(b)值随时间变化形态基本同步,均表明1970—1974年连续5年本省地震活动性水平较高,其中1973年A(b)值极大。本文还讨论了A(b)值在同一时段内的分区效应,鄂东、西地区A(b)曲线相差一个位相后,两条曲线的波峰、波谷基本重合。鄂西北地震活动水平以1973年为最高、1975年最低;鄂西南地震活动水平以1979年最高、1978年最低。本省及邻区地震活动水平与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平静期与活跃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将1996—2015年太阳黑子数、强磁暴和M_S≥7.0亚洲浅源地震,按Dst指数大小对磁暴进行分类和统计,按震级大小对地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在1996—2015年太阳活动周下降年易发生大磁暴,且M_S≥7.0地震年发生率明显高于太阳活动周上升年、极大年和极小年。  相似文献   

9.
彭美煊 《内陆地震》1992,6(3):246-251
综述了极大熵谱分析的原理及Burg递推算法,选取应变能∑E_1~(1/2)地震活动度∑A_1为采样序列,对三个时段的资料进行了极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序列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山西地震带中强震活动和华北中强震活动同步变化,且主要受321年和347年显著周期控制。其35年和66年短周期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31年和60年长周期较接近,表明地震活动在总体上受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控制,短周期成份反映了发生地震地区应力场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前提出过,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来描述全球地震活动性。1984年 A(b)下降到1976年以来的最低值,但在1985年3月间智利发生了一次 Ms 7.8级地震,这似乎使得地震活动性开始增强。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估计:1986或1987年全球地震活动有可能达到下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11.
甘川陕宁青部份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七次人工爆破资料分别计算了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和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地壳表层的平均厚度以及各种地震波的速度。结果表明: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厚度很接近,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相似文献   

12.
1982—1983年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了系列人工大爆破,本文分析研究了甘宁青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求得各种波的平均速度为:V_(?)=6.00公里/秒,V_(?)=3.56公里/秒,V_(pn)=8.16公里/秒,V_(?)=4.54公里/秒。表层直达纵波速度V_o=4.82公里/秒。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M在140—180公里范围比P_g波强10—7倍。並获得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1)甘肃北山的河西堡—高台一带为48.3公里。古浪—张掖—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一带为50.2公里。祁连山南麓为53.6公里。(2)青海中南部为54.4公里。(3)甘肃东部的礼县—武都地压为48.7公里。定西—岷县—通谓地区为50.5公里。(4)宁夏六盘山区为51.6公里。六盘山西侧的甘肃静宁为48.6公里,东侧的平凉为47.5公里,东南端的陕西宝鸡为46.1公里。以上的地壳厚度分布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在东北边缘的递减,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地壳的某些起伏。  相似文献   

13.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的66个强震台获得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98条三分向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再根据2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通过计算其加速度反应谱并与设计反应谱比较,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与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的衰减关系;最后结合已有的工程场地钻探资料,采用H/V谱比法对2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台站进行地场地效应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台站场地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1994年底对中国大一年左右尺度的地震趋势预测,总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1995年还发展了基于高响应比区向未来震中延迁移、全聚的规律对地震的时空强参数进行预测的方法。并据此对云南孟连地震作了中期预测,该次地震的时空强参数都在预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03°~113°E,31°~39°N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共79个地震观测台站1984—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于被4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根据其直达横波与纵波的到时差,采用鲍威尔(Powel)搜索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测定了震源深度,共得到2051个可定震中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据.作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震源空间分布图、震源深度的平均等值线分布图、震源深度的经向剖面图和纬向剖面图.根据这些资料对震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与该地区大地构造的差异性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Sliding-window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is firstly adopted to identify sPn phase, and to constrain focal depth from regional seismograms, by measuring the time separation between sPn and Pn phases. We present the focal depths of the 17 moderate-sized aftershocks (M S⩾5.0) of the Wenchuan M S8.0 earthquake, 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broadband networks of Shaanxi, Qinghai, Gansu, Yunnan and Sichuan. Our results show focal depths of aftershocks range from 8 to 20 km, and tend to cluster at two average depths, separate at 32.5°N, i.e., 11 km to the south and 17 km to the north, indicating that these aftershocks are origin of upper-to-middle crust. Combined with other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not a through-going crustal fault and the Pingwu-Qingchuan fault may be not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faul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604009 and 40574040) and Special Project for the Fundamental R & D of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Grant No.DQJB08B20)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显示。具体表现为:震中区域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具有方向转向及幅值弱化的异常变化现象;垂直矢量方向出现明显的南向、北向对冲的异常现象;磁偏角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和高梯级带分布;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分布,并发生弯曲。(2)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冷龙岭断裂北部岩石圈磁场增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低水平;冷龙岭断裂南部岩石圈磁场强度减小,应力变化主要以积累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高水平。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构造应力调整引起的压磁效应可能是造成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总结2015年以来、2010年以来和198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活动增强指标,得到祁连山地震带5年、10年以及40年尺度的小震频度预报效能。祁连山地震带ML2.0以上地震月频度持续增强的异常出现时间在3个月以上,异常出现后1~3个月,祁连山地震带及边邻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作为短期预报指标,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增强对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作研究的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及定量指标^[2],对1990年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省(区)部分专业台4种手段、31个台(项)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在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和景泰6.2级地震前,约占总数65%的台项均出现了弱前兆异常。事实进一步证明,作提出的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