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极既是鸟类的王国,也是鸟类的天堂。一提起鸟类,立刻会激起人们无尽的联想。它们那光彩斑斓的羽毛,婉转的歌喉,和谐的群体,温暖的巢穴,长途的迁涉部令人类为之羡慕不已。不仅如此,鸟类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动物之一,从长年冰雪的北极边缘到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从波涛汹涌的浩瀚的海洋到遮天蔽日的热带丛林,从寸草不生的干旱沙漠到人口稠密的大小城市,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鸟类的踪迹。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迁的周期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文气候学的第一、第二定律,在过去的73万年内,各氧同位素阶段的气候是有规律地随着各阶段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全球所获得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Di)的变化而变迁的。所以在过去的73万年内,自然界的许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表1的Di的数据来解释。我们称表1为气候变迁的周期表。  相似文献   

3.
海洋经济活动的生产分布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形成的.从时间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不同时期的政策措施则影响发展进程的速度;从空间的角度看,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海洋经济活动方式的差异,也是后来的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以及海洋产业之间形成一种适当的均衡,关联与相互影响程度也不断加深,可以说海洋经济的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锋和地形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模式研究山岳附近锋的传播和变形,这里将锋定义为两种均匀流体的分界面。由这个模式算出来的山岳附近锋的移动的基本特征已予证明。关于网格的分辩率,山地的表述以及高空流的方向和速度等方面,对山地附近锋的传播预报的敏感性作了试验。 一、引 言 冷锋的结构和它的传播速度均受到山脉的强烈影响,冷空气可以受到一个山岳的阻挡,其传播速度就会随之降低。然而,在有利的条件下,当冷锋沿着山脉移动时,它的速度明显加大。这种气流的数值模拟的出现是可能的。(例如,Gauntlett等MWR 112 1984)无论如何,然而预报这种锋的畸变仍然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5.
仪器的误差是仪器质量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测量仪器的误差概念和准确度的概念是相互关联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测量仪器的误差理解为仪器的示值(测量值)和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而准确度则说明仪器示值与被测量的真值相符合的程度。当我们谈到仪器准确度时就会联想到仪器的误差。从误差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6.
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补充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大气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营养盐硅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过程和浮游植物的生理特征以及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特点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探讨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的补充机制:近岸的洪水、大气的沙尘暴和海底的沉积物向缺硅的水体输入大量的硅,即由陆地、大气、海底3种途径将硅输入海水水体中,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的需要,保持海洋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动态平衡,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夏威夷历史海啸记录包含远距离和当地产生的海啸,由这些事件引起的人员伤亡和对建筑、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是惊人的,但是在近来才有一些对历史海啸沉积事件的综合性的研究.夏威夷多岩石的海岸线的演变主要是海啸和风暴的贡献,然而区分风暴和海啸是很难的,特别是相关的小的历史海啸事件.因此夏威夷海啸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大的古海啸沉积事件.研究表明远距离产生的事件,如1946年阿留申海啸对瓦胡岛岩石岸线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活火山也有助于岩石岸线的形成,且容易引发当地海啸.现代活动的Kilauea火山南侧海域的逐步沉降并没有引起太平洋范围内的破坏性的大海啸,但引发了局部一系列重要的海啸事件,这些事件的周期被估计认为是200年.  相似文献   

8.
海洋中赤潮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蒲新明  孙松 《海洋科学》2002,26(11):14-17
浮游动物作为浮游植物的摄食者和调控者 ,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形式不仅影响着海洋中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演替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环境的变化。由于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在不同的种类之间不同的条件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 ,使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琢磨。随着近海赤潮事件的频繁发生 ,认识赤潮生物对海洋生物群落的影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本文试图以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为出发点 ,对赤潮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较为清晰的阐述。1赤潮藻类对浮游动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引 言 在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和云辐射的互相作用过程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来说是头等重要的。1983年 6月 WCRP的报告指出,目前的数值试验确认:时间平均热带环流的模拟(热带环流的时间平稳模拟)对对流和对流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是十分敏感的。这些物理过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加强的水分循环使对流加热加强,而水分循环的加强是由热带地区的水汽供应的增加和降水率的增加所造成的。 这篇文章描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谱模式两个旬积分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在热带地区的对流加热和降水率对辐射的作用。每一个模式的积分是从1979年 6月 11日格林威治时间12点的初始状态开始的,并且适用于若干天以后发生的印度夏季风迅速加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底栖海藻着生在海底的底质上。由于潮汐的作用,覆盖在它们上面的海水的深度也相应地不断变化,使它们经历着周而复始的被海水淹没和干出的过程。海水深度的变化不仅造成照射到海底的阳光的强度的变化,而且由于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衰减作用,还使光谱组成随深度而变化。光谱组成的变化又随海水的光学类型而异。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海藻的光合作用对光照条件的适应必然反映在光强适应和光质适应两个方面,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海水中铁的来源形态及其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铁在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固氮菌对N2的固定、叶绿素的合成、卟啉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电子的传输等生物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了占全球近40%的碳,因此研究海洋中的铁的来源、形态及其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海水中铁的来源、形态及不同形态铁的相互转化,以及浮游植物需铁的生物过程、吸铁的方式、缺铁的生理生化指示和铁对浮游植物生长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地质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大陆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的决定性因素是以青藏高原抬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干冷—温暖频繁交替的古气候变化。中国第四纪时期内发生过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及青藏高原的抬升;频繁的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第三纪末以来古湖泊的萎缩和消亡及大陆外流型水系的形成;活跃的火山活动;巨厚黄土的堆积;第四纪大沙漠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格陵兰冰盖的南部,1989年打钻获取205米冰心样,冰心清楚地记录了过去450年大气环境的变化。根据氧同位素比率的季节变化、主要的火山爆发事件、60年代的氢弹试验表示的氚的剖面决定冰心的年代。通过冰心融解取样的化学成分、固体微粒子浓度、氧同位素比率、PH 值、电导等和气泡中甲烷浓度的详细分析,明白了过去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由同位素比率得出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温暖期、19世纪中期的寒冷期和以后的温暖化的气温变化。PH 值是降水酸性的指标,1783年冰岛的拉基火山和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波拉火山等  相似文献   

14.
刘凯  高山  侯颖琳  赵军  王凡 《海洋与湖沼》2022,53(6):1311-1321
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的潜沉过程与全球变暖减缓现象密切相关。为了增进对亚南极模态水长期变化特征的认识,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模式数据对SAMW的潜沉率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显示,在1958~2016年间,SAMW的潜沉量在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在长时间段上存在着相反的趋势变化,即在南太平洋增大,在南印度洋减少,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SAMW潜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南印度洋,其北部潜沉区的潜沉率仅有很微弱的上升趋势,而位于南部潜沉区的潜沉率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在南太平洋中,其西部潜沉区的潜沉率趋势非常小,而东部潜沉区的水的潜沉有明显上升的长期趋势。总体而言,密度较大的SAMW潜沉水团比密度较小的潜沉水团表现出更显著的长期变化的趋势。南部变化趋势明显的潜沉水量大概占总潜沉水量的60%,由此可知SAMW的总体趋势更多地来自其南部密度更大的潜沉区的贡献。进一步的分析表明,SAMW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潜沉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其中,在南太平洋,东侧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增大趋势,主要由于风应力增大的作用,而西侧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减小趋势,则主要因为海表浮力强迫的控制;在南印度洋,南侧潜沉区的潜沉率长期减小趋势更多的是受到浮力强迫的影响,而西北部的潜沉率长期增加趋势则主要由风应力增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优先:制定海岛法应贯彻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类开发自然的广度的扩展和强度的提高,原本很少引起企业关注的海岛逐渐被纳入开发计划,经受私人的或官方组织的开发。我国作为一个正在经历和平崛起过程的海洋大国,过去有居民的海岛正在承受越来越重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过去无居民的海岛也在经历着或准备迎接经济发展浪潮的洗礼。这些已经实施的海岛开发活动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海岛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些将要在海岛上展开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将按照人们的精心设计对个人或社会带来经济收益或某种形式的社会效益,同时对海岛的环境、对以海岛为载体或组成部分的生态也是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海岛法以规范人们使用海岛的行为,这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制定海岛法时多做一些生态保护的思考,则更加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生物群落是自然的种的综合体,它们是有规律的在一起出现的,并且是和一定类型的地形底质,一定的水温、盐度、气体条件和其他生活条件相结合的。每个生物群落种的组成是各式各样的,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不变的,它们在自然地理因素的季节变化、过度捕捞、被鱼类当做饵料或被他种动物吞食的影响下可以发生变化,但也仅只能改变它们在数量上的优势关系。当某一生物群落内的种结合在一起已经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某一成分的变化,可以破坏原来的生物群落的结构,而变为另一生物群落。 在每个生物群落内,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些种数量很大,在生物群落内占绝对优势(称优势种或群集性种),它们在生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是代表此生物群落的特征种(或称主要的种),另外一些种在数量上显著的少,它们在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次要的地位(称次要的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稀见的种,虽然在生物群落内可以见到,但不是经常能见到的,这对生物群落来说是偶然的种。 主要的和特征的种是底栖生物群落的指标,然而,一个种可能在不同的生物群落内都属数量很多的、群集的、特征的和主要的种,在这种情况下它永远是与其他数量很多的种和次要的种相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这一个或那一个生物群落在海底出现的指标不是一种而是数种,因此,作为生物群落的指标种就不能只选一种而要选互相结合在一起的3-4种,这些种在某一生物群落内表现为主要的和特征的种。这一法则就是南萨哈林、南千岛水底景观图划分底栖生物群落的基础,现在用来划分胶州湾的生物群落。 胶州湾底栖动物区系的分布完全符合与地形、海底沉积及淤泥程度相依的规律,可以分为5个很显著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风沙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其相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中国东部已发现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末次冰期风沙沉积剖面,总结出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类型上的多样性,序列上的旋回性,盛行风向的恒定性,物质组成的近源性,伴生物的一致性,层理类型的典型性,序次界面的特定性以及控制因素的一致性等十大特征,并提出了风沙沉积的相模式。  相似文献   

18.
知识发现在赤潮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大多数赤潮的预测研究工作着重在系统模型的准确性上,忽视模型所能提供的对生态系统行为的相互关系的解释的很多信息。而机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够帮助对生态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深入的认识。文章将知识发现技术应用于海洋检测数据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将对于赤潮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生代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化中,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整个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北移动,尤以自赤道缓慢外移的赤道上升流所形成的富含生物沉积的呈狭窄凸起的巨厚沉积物为特征。因此,钻探可以恢复被埋深的较老的断面。以前的ODP138、199航次为研究穿越赤道地区沉积物沉积类型的变化搭建了横跨古赤道的断面,本次钻探的目的是沿古赤道恢复横向的“年代断面”。上述两航次取得的成果对气候和碳系统、穿越发散带的生产力、碳酸钙溶解的年代、生物和磁性地层、ITCZ的位置,以及随时间气候变化的演变形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江苏潮流砂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砂是大陆架上最主要的一种沉积物类型,按其形成时间有现代砂和残留砂之分.按作用的营力,可分为河流砂、波浪砂、风成砂和浊流砂等.不同成因的砂具有不同的特点,并组成相应的不同地貌形态.由于一定的沉积物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所以,研究不同类型砂的分布形态、粒度、矿物、化学成分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可以了解其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这是目前迅速发展的石油地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作用营力的性质和强度的良好指示.对上述各种成因砂的粒度特征,沉积学家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这里涉及的是另一种外营力——潮流形成的潮流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相应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