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北戴河海滩侵蚀现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FLOW-3D数值模拟,获得在不同水位与波高条件下人工沙坝作用下的波浪消减与岸滩演变效果,旨在获取相对坝顶水深和波陡对波浪透射系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水位情况下岸滩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坝顶水深与波陡是影响波浪透射系数的关键因素,透射系数随相对坝顶水深的增大而增大,随波陡的增大而减小,水位越低,人工沙坝的养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近岸人工沙坝保滩促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  拾兵  李智  刘德飞  范菲菲 《海洋通报》2012,31(2):176-180
借助正态波浪模型,对北戴河海滩某横断面有、无沙坝布置进行了3种水位的极限波高入射试验,测取了坝内外波高过程线及稳定后的断面地形。试验资料及理论分析显示:有无沙坝时沿岸流及波浪的挟沙能力之比与水下沙坝的波浪透射系数的平方成正比,按试验最大透射系数计算的挟沙能力亦可降50%左右,且有沙坝上涌带破波回流对岸滩的冲刷水深可以维持在平均海平面以下1 m内,说明人工沙坝的填筑很大程度促使水体挟带泥沙于掩护区域落淤有效的阻止了泥沙的离岸亏损。试验将为保滩促淤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为“软性”工程措施的人工养滩是与海岸生态环境最为和谐的海滩防护措施,即可用于侵蚀岸段的整治修复,亦可长效地防治海岸侵蚀.人工近岸沙坝一方面相当于淹没式离岸堤,使坝后被遮蔽区波浪减弱具有遮蔽功效;一方面将泥沙补给于被侵蚀的海滩剖面,具有喂养功效.应用数值模拟和物模试验探讨了沙坝的养滩功效,并以北戴河养滩工程为例证实了人工近岸沙坝在海滩养护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时期的水深对比对龙口湾拦江沙坝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从其形成过程和现代泥沙运动的角度对拦江沙坝冲淤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该沙坝范围和轮廓稳定,但坝体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发生沿坝输移和横向输移,在人工开口情况下有较为明显的冲淤响应。  相似文献   

5.
海滩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不仅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关心。当前防护海滩侵蚀最有效的措施为海滩喂养,即人工补沙。本文采用极端高水位、设计高水位和0.00m水位,进行近岸人工沙坝二维断面试验,研究不同水位下人工沙坝以及岸滩的变化,探究不同水位对人工补沙养滩防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条件下,水位低时,人工沙坝顶部在形成的沙槽,随着水位升高,沙槽消失;岸滩受到波浪侵蚀区域向岸移动,侵蚀区域面积在扩大,岸滩的淤积区域也向岸移动。本文对所研究内容利用Flow-3D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与物理试验吻合,可为近海补沙养滩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全球海岸生态系统正遭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威胁, 本文基于沙坝-潟湖系统海岸典型剖面形态, 通过设计实施动床波浪水槽试验, 定量研究了侵蚀浪条件下沉水植被对该系统海岸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 沉水植被明显削弱了沙坝前坡波浪破碎区前缘的波高增大幅度, 并使坝后波高衰减; 植被作用使波浪反射和透射系数减小、耗散系数增大; 侵蚀浪作用下, 沙坝坝顶冲刷较明显, 潟湖内呈淤积趋势, 海岸前丘受波浪冲刷呈陡坎形态。植被影响下沙坝和前丘区域最大侵蚀厚度均减小; 植被可减少沙坝净侵蚀量、潟湖内淤积量及离岸输沙量, 对海岸前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砂质海滩剖面形态受到泥沙粒径、海洋动力的影响。自然或人工海滩一般由粒径不同的级配泥沙组成,其海滩剖面形态应与海滩砂的级配有关。本文用不同粒径和级配的砂铺设海滩,进行了不同波浪动力作用下滩形形成的水槽试验,探究海滩剖面与波浪动力、泥沙粒径以及级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高越大越容易形成沙坝型剖面,波高越小越容易形成滩肩型剖面,沙床粒径越细,泥沙横向输移量越大,沙坝宽度越大,沙坝位置更为向海,滩肩更为向岸;波周期越大,滩肩位置越容易淤积;级配沙床中,对沙坝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的为粗颗粒泥沙。试验得到的水下沙坝形态参数奎利根比并非已有研究给出的定值,与泥沙组成和波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青岛汇泉湾内沙坝形态特征和动力条件的分析,提出汇泉湾内沙坝的形成主要与外海传来的大涌浪有关。通过波浪折射绕射的分析和破波波高,破碎水深的计算得到证实。并解释了沙坝的成因,形态特征及其与波浪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北戴河海滩横断面地形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波浪、泥沙输运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沙坝位置进行了3种水位的极限波高入射数值试验,获取了坝内外波浪透射系数及稳定后的断面地形,并对波浪的消减及岸滩防护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沙坝具有较好的消波效能,并能对岸滩起到较好的养护效果,将为类似侵蚀性海滩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磊  杨燕雄  杨雯  房克照 《海洋通报》2019,38(1):102-14
研究养护海滩对风暴潮的响应过程在人工养滩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老龙头养护海滩在竣工半个月后遭遇“803”风暴潮,导致岸滩滩肩最大蚀退 6.5 m,沙坝坝顶最大下蚀 1.2 m。在现场测量的基础上,利用 XBeach 建立风暴潮过程 的老龙头海滩海床演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 XBeach 模拟结果与实际地形变化侵淤趋势一致,风暴潮期间人工沙坝均向岸移动,但模拟结果的侵蚀程度更大,海滩响应更加剧烈; (2) 强浪条件下人工沙坝的透射系数为 0.29~0.42,常浪条件下透射系数为 0.45~0.95,因而人工沙坝在大浪条件下掩护作用更佳; (3) 风暴潮期间人工沙坝附近破波显著,坝顶流速明显增大,最大可达 1.21 m/s,是无人工沙坝情况下的 2.3 倍,而在人工沙坝向岸侧,因波能提前耗散,流速减为 0.28 m/s,是无人工沙坝时的 0.4 倍,且没有产生离岸流。老龙头养护工程整体泥沙损失较少,易于恢复.  相似文献   

11.
打网岗位于渤海西北岸,濒临京唐港,是滦河早期建造的沙坝。滦河改道北移之后,由于陆源泥沙减少以及京唐港防波堤的拦沙作用,打网岗侵蚀后退严重。利用多年岸滩监测资料、多期航卫片解译数据以及历史资料,研究表明:1987—2009年间岸滩年均侵蚀速率为-0.61~-5.30 m/a,东北端濒临港口防沙堤下游处侵蚀量最大,西南端人为固化稳定;同时依据不同岸段侵蚀程度的差异性,提出了打网岗岸滩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2.
根据MapInfo所具有的功能特点,讨论了MapInfo在黄河口拦门沙中的应用.在黄河口拦门沙的研究中,通过使用MapInfo软件,使我们对拦门沙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简单的文字描述达到直观的地图展示,为拦门沙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申 《台湾海峡》2001,20(4):484-489
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岸南通-扬州南部经历了“浅海-陆地”的成陆过程。4ka,B.P.前,本区为一漏斗形的浅水海湾,河口拦门沙极为发育.4ka.B.P。以来,沙洲并岸,河口陆地淤长,长江口北部岸线呈东南延伸之势。  相似文献   

14.
青岛汇泉湾海滩剖面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滩地形测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汇泉湾前滨海滩剖面沙坝、沟槽的短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3~11月.海滩剖面沙坝顶沟槽底相对高度均变小,沙坝顶部宽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宽或变窄现象;在西北侧前滨海滩上,沟槽最底部淤高0.1-0.35m,沟槽轴线向陆移动距离较大,为17.5-3.5m,沙坝顶部淤高0~0.2m,沙坝顶部轴线向陆移动0~42.25m。而东南部前滨海滩上,大部分剖面沙坝顶被削平蚀低0.1-0.2m,沙坝项部轴线向海移动7~23.75m。在海滩西北部和中部的前滨海滩上,2005年11月沟槽最底部轴线到高潮线的距离为44~58m,沙坝顶轴线到高潮线的距离为63.75-98.5m。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实际观测和勘测资料,介绍和总结了白沙滩沙坝、泻湖、潮流通道和外潮流三角洲等地貌单元的沉积特征和演化机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依存演化关系.白沙滩沙坝是由全新世不同时期3条沙嘴拼贴而成的,沙坝发育导致泻湖出现.当沙坝扩展时泻湖水面缩小,当泻湖扩展时沙坝变窄,在沙坝泻湖交接地带二者呈犬牙交错关系.潮流通道增强直接影响潮流三...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口拦门沙砂体的演变及其沉积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闽江口拦门沙砂体的~(14)C年代、沉积速率、堆积趋势及其变化,从历史的演变规律推测现代闽江口拦门沙砂体堆积的可能发展趋势,指出航道整治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18.
G. Gelfenbaum  Gregg R. Brooks   《Marine Geology》2003,200(1-4):273-289
A series of migrating shore-normal sandbars with wavelengths of 75–120 m and heights up to 2 m have been identified off the northern tip of Anna Maria Island, a barrier island on the west-central Florida coast. Similar features have been described elsewhere since the 1930s and termed ‘transverse bars’. The transverse bars identified off Anna Maria Island are found for about 3 km along the coast and extend 4 km offshore, well outside the normal surf-zone width. No cusps or any other associated beach expression is evide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bars come to within about 75 m of the beach. Sediments on the crests of the bars are a well-sorted fine quartz sand, whereas sediments in the troughs are a poorly sorted coarse carbonate shell hash.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s and repeated high-resolution bathymetric surveys provide a means of quantifying the migration of the transverse bars. Analyses of orthorectified aerial photographs from the early 1940s through the mid 1990s clearly show movement or migration taking place in the bar field. In the 40-yr period from 1951 to 1991,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bar field moved 200–350 m to the south, with an average long-term migration rate of 8 m/yr. Repeated bathymetric surveys over an 8-month period give an average short-term migration rate of 21 m/yr to the south. Wave and current measurements suggest that southerly winds associated with the passage of cold fronts drive near-bed currents to the south that are strong enough to initiat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cause the southerly migration of the transverse bars.  相似文献   

19.
荣成沿岸砂坝-泻湖沉积体系之下、更新世沉积扇之中存在淡水资源。这对严重缺水的荣成沿岸有重要意义。冲积扇形成于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冰后期海面上升使之部分地淹没,之后近岸水域演化为砂坝泻当湖。冲积扇的根部和中部是淡水的补给区,前缘以隔水层与上覆的海水和砂坝泻湖沉积隔开,保护淡水不受污染。山丘海岸具有类似条件的地区均有富存这种淡水的可能性。这为寻找沿岸地下淡水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