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8.6年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全球地震高发地区分成13个研究区,分析各区浅源大地震(1897-1990年)与18.6年月亮交点运动周期的关系,发现各区均有明显的18.6a地震轮回存在:活跃期为12.4a,平静期为6.2a.提出了软流层岩浆潮的概念,分析18.6a地震轮回的成因是软流层岩浆潮的调制作用,并把这种解释称为岩浆潮假设.全球火山活动的18.6a准周期性和各地震活跃期中心时间分布的规则性是对岩浆潮假设的支持.地震轮回可认为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响应或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2.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十年地震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德明  孙文斌 《地震》1993,(6):61-64
本文研究了东北深震区深震活动的时序特征,发现深源地震活动具有较清晰的平静一活动轮回,并且在深震活动之后,黑龙江省的浅源地震活动相对增强。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特征与近期小分布特点。作者给出了未来十年时间内,浅源中强震发生的二条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4.
高立新  戴勇 《地震》2017,37(2):115-125
从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活跃期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 持续时间, 活跃期关门地震时间韵律, 第5活跃期中强地震有序分布图像等角度, 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第5活跃期的基本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第5活跃期能量释放远低于其他几个活跃期, 深震和浅震的能量释放比值大, 持续时间长, 关门地震重演了前4个活跃期的时间韵律, 表现为时间、 空间丛集以及震群性质, 出现空区和条带状有序活动图像, 2013年的7次5.0级以上可能是第5活跃期的结束地震。  相似文献   

5.
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属于高水平,有4次大深震和4次浅源大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4次,超过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中心仍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10月4日的千岛群岛地震是最大的浅源地震;6月9日的玻利维亚地震是最大的深源地震。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开始转折,揭开强烈活动期的序幕。各大地震带的A(b)值几乎按同一比例上升,显示全球地震整体性增强。全球地震A(b)值在6月和10月有两次高  相似文献   

6.
全球主要地震区中源和深源大地震的18.6年轮回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全球中源和深源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的关系,确定了15个地区的中源和深源大地震有明显的18.6a地震轮回。在这15个地区中,除兴都库什地区外,其余地区的边界与俯冲带的分段性有密切关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岩浆潮致上涌可调制地震活动的岩浆潮假设,并表明岩浆潮致上涌的影响范围在深部和浅部明显不同,中源和深源地震的发生很可能和岩浆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8.
1993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中等偏高,明显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发生7.6级浅源地震,但不属于日本海沟地震。埃及西奈半岛发生5.7级地震,为今年亚欧带西段之最大地震。马里亚纳群岛发生8.1级中深震,使西北太平洋地区地震水平达到全球第一。兴都库什地区接连发生三次较大中深震,可能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有影响。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发生7.3级地震,美洲带新的地震活动轮回正式开始。印度南部发生6.3级中强震,属于板内地震。  相似文献   

9.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4,17(2):130-135
本文提出软流圈岩浆潮的假设来解释作者所发现的全球主要地震区的大地震都存在18.6年的地震轮回。文中阐述了岩浆潮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认为18.6年分量是岩浆潮的主要分量,并用全球火山活动的18.6年准周期性和各主要地震区地震期的中心时间呈规则分布来支持岩浆潮假设。周期性地震轮回是一类混沌现象。地震轮回可以认为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响应或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守琪 《内陆地震》1998,12(1):36-43
在综合分析有关南北地震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南北地震带活动特征;根据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南北地震带目前处于新的活动期;预测了今后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段)为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震级下限的资料,分析了江西北部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本区地震活动成组现象明显.中强地震前中短期阶段的地震学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空区、地震条带或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区。未来数年内本区还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目前应当高度重视区域的震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中强地震震源破裂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等震线和余震序列资料,主要研究了云南地区151次中、强震的震源破裂方向资料,给出云南地区中强地震震源破裂的空间展布图像。结果表明,该区的5~6级地震破裂相对较散乱,没有明显的优势方向。而7级以上地震破裂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以北北西-北西向为主,占63%;其次是近南北向,占21%它们形成了3条具相当规模的震源破裂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甘改—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荣军 《地震地质》1997,19(2):115-124
通过对甘改-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来50a内强震趋势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震活动分期及活动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季达  王公达等 《地震》1995,(2):173-181
本文应用公元1600年以来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1882年后本区经历的地震活跃强震活动情况。指出了期中地震能量积累、大释放、剩余释放三阶段各自不同的特点;给出了划分活动期的统计模式;讨论了强震轮回的持续时间、关系、强度及存在的韵律现象;估算了本地震活跃期的大致约束时间;并对未来强震活动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新疆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形势的估计与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