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SOTA实测资料,对TC的影响做了统计分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同步西太平洋TC个数不存在线性相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1月SOTA滞后5~7个月影响西太平洋的TC;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1月的SOTA出现正(负)距平值时,当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生成时间比常年提早(推迟)是主要现象,极值年份尤其明显,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位置偏北(南),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对流加强(减弱),对台风生成有(不)利,台风生成平均位置偏西(东),TC的个数偏多(少)、偏强(弱),易于出现西行(东北转向)路径为主;南海中北部2月SOTA出现偏暖(冷)年,当年南海TC生成日期偏早(晚)、数量偏多(少)、偏强(弱)是主要现象。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对TC影响明显,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利(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黄荣辉  陈光华 《气象学报》2007,65(5):683-694
利用JTWC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西北太平洋上空TC移动路径偏西,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偏多;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西北太平洋的TC移动路径偏东,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多,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的200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的2006年的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分析结果并从动力理论方面分析了在西太平洋暖池不同热状态下,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热带低压型波动(TD型波动)的影响,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季风槽偏西,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位置也偏西,从而造成TC生成平均位置偏西,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季风槽偏东,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区域,以及TC生成的平均位置都偏东,从而导致TC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相似文献   

4.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生成,比多年平均数(1949-2017年平均26.9个)偏多约2个,也是1995年以来的24年间第5次多于多年平均数。该年1-4月份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处于偏低状态,5-9月偏冷程度逐渐减弱且转至略偏暖;但是西太平洋的SST持续处于偏暖状态,且印度洋海温在2018年4月以后逐渐转为偏冷状态,致使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活跃、夏季风偏强,是该年度台风生成数量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0—2005年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简称TC)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TC频数呈减少趋势;7—9月影响频数多,8月为最多;影响频次的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南海是影响TC生成频数最多的集中区域。分析了TC异常活动的环境场,在TC异常偏多年份,低层ITCZ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WNP)生成TC位置也较偏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非常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对于低压环流影响年份,在WNP区域TC生成频数偏多偏北情况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TC较频繁,则影响福建TC数偏多;反之,ITCZ明显偏弱,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时,影响福建TC数偏少。对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分析发现,影响福建TC异常偏多(少)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  相似文献   

6.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杨亚新  江静 《气象科学》2008,28(6):637-643
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TC频数、强度、源地和路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暖异常年:(1)TC发生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2~3个,但强度偏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偏多,较常年平均偏多1个左右,且随着暖异常强度的增强,TC发生频数偏少,强度增强愈加明显;(2)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145°E以东海区TC生成频数较冷异常年和La Nina年增加明显;(3)TC路径偏东,转向路径出现频次增加,西向路径出现频次减少,从而导致日本东部海区TC通过频数增加,而我国南海和华东沿海TC通过频数减少;(4)在我国登陆的TC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1~2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冷异常年,情况基本与上相反.上述影响主要是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厄尼诺与南海的台风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运晓博  杨寅  刘海知 《气象》2023,49(11):1414-1420
2023年8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强度略偏强,500 hPa上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高空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段脊线的平均位置较历史同期偏南。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9℃,较常年同期(21.1℃)偏高0.8℃,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0.9 mm,较常年同期(107.1 mm)偏多3.5%。月内,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区域高温过程持续影响我国,西北、东北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我国出现6次暴雨过程。8月共有6个台风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登陆个数较常年偏少。强对流天气多发,局地受灾严重,江苏盐城大丰区出现龙卷风。  相似文献   

9.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  相似文献   

10.
2022年10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且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欧亚地区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位置偏西、偏北,强度偏强。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0.8℃,较常年同期(10.6℃)偏高0.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4.4 mm,比常年同期(35.6 mm)偏少3.4%。月内我国有2次暴雨天气过程,一次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另一次受台风尼格和高空槽影响。10月共有5个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1.2个,无登陆台风(较常年偏少),其中台风桑卡、纳沙和尼格影响南海、海南岛和华南地区。长江以北气象干旱缓和,长江以南气象干旱持续。  相似文献   

11.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1)初台异常偏早;(2)生成热带气旋异常偏少,但登陆热带气旋异常偏多,登陆热带气旋与生成热带气旋比例高;(3)从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来看,2008年的热带气旋生成位置明显偏西.2008年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2008年仍处在生成热带气旋偏少的气候背景下,对流层低层...  相似文献   

12.
邓广华  黄光炳 《气象科学》1998,18(1):94-102
本文主要讨论影响连云港市的热带气旋,从路径活动特点及天气类型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类,建立了连云港市海区大风的热带气旋警戒区域,以及发生暴雨的热带气旋路径图和不影响本市的热带气旋径图,并对热带气旋大暴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为预报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61,自引:9,他引:61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气象学报》2004,62(2):167-179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LTC)和迅速消亡热带气旋 (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研究表明 :(1)LTC登陆后 ,在一个长波槽前有向偏北移动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 ,而STC登陆后 ,无长波槽靠近 ,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 ;(2 )LTC登陆后 ,仍与一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连结 ,而STC登陆后很快与这支水汽通道分离 ;(3)LTC登陆后逐渐变性 ,获取斜压能量 ,其环境风垂直切变增强 ,Δζ2 0 0 -850负值增大 ,而STC登陆后没有这样的特征 ;(4 )LTC登陆后 ,其高层与中纬度急流靠近 ,增强了其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 ,而STC不存在这样一支流出气流 ;(5 )LTC登陆后 ,摩擦使其能量耗损 ,但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 ,而STC登陆后 ,有同样的能耗却无明显的环境能量补给。因此 ,当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后 ,从其移动趋势、与水汽通道的连结、与斜压锋区的关系和高空流出气流等特征 ,可以初步判断其是长久维持还是迅速衰减。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barotropic primitive equation in the polar coordinate system and the appropriate assumption, we obtained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 of orographic forcing on unit mass air parcel.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frictional stress of the sea and land, supposing that parcel velocity in tropical cyclones is in linear variation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pressure is circular, a set of equations are derived, which describe the impact of orographic slope error, the central pressure error and position error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the wind field in the tropical cyclone. Typhoon Wipha (2007) is selected to verify the above interpret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ographic slope,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cyclon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ind information about tropical cyclones. The dyna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 gives very good results, especially for the coastal area. It is applicable to improving the forecasts of the wind field in tropical cyclones.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8—2008年所有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264个热带气旋资料、香港地区11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地面臭氧(O3)小时浓度数据,研究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有热带气旋活动时,香港地区地面O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半数以上造成香港地区O3高污染;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O3污染的影响程度与气旋强度相关,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运用SPSS软件进行轨迹聚类分析,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种类型,并对香港地区O3污染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西行或转向登陆型和近大陆转向不登陆型是最易引起香港地区O3高污染的两类热带气旋,二者平均影响程度大体相当;热带气旋中心位于台湾岛东北部洋面及巴士海峡附近时,香港地区O3浓度最易出现极大值。物理量场和对气团后向轨迹的条件概率场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期间偏北到东北气流的水平输送以及下沉气流的局地积聚作用造成香港地区O3地面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A DYNAM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IND FIELD IN TROPICAL CYCLON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primitive equations in polar coordinates, supposing that parcel velocity in tropical cyclones is in linear variation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pressure agrees with the Fujita formula, a set of equations are derived, which describe the impact of perturbations of central pressure, posi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direction and velocity of movement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the wind fiel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cond order approximation of the kinetic energy of tropical cyclone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equations under linear approximation. Typhoon Wipha (2007) is selected to verify the above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the wind field could give very good results before the land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 while making no apparent improvement after the landfall. The dynamic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applicable to improving the forecasts of the wind field of tropical cyclones close to the coast.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NCEP/CFSR 0.5°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best track data from the Japan Tokyo Typhoon Center,composite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e asymmetrical structure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1979 to 2010.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1) With intensifying tropical cyclones,the flow field tends to become gradually more axisymmetric;however,the asymmetry of the specific humidity in the outer regions is more obvious.(2) In general,tropical cyclones have a non-uniform,vertical, "double warm-core" structure.The "warm-cores" in the lower level of weak tropical cyclones and in the higher level of strong tropical cyclones are the stronger of the two.(3)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a "warm-core" is enhanced with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and tends to become more axisymmetric.At 200 hPa,the "warm-core" of a weak cyclone has a weak anticyclone in the center,whereas that of a strong cyclone has a weak cyclone in the center.(4)The "wet-core" of a tropical cyclone is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lower level(700-850 hPa).With the cyclone's intensification,the intensity of the "wet-core" increases and the scope of the 0.8 g kg~(-1) specific humidity anomaly tends to expand to higher levels.(5) With the cyclone's deepening,the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creases.In addition,the largest warming rates at each intensity level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ccur in the core area,followed in turn by the envelope and outer areas.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研究太平洋海气耦合经向模(Pacific Meridional Mode——PMM)和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利用NCAR的大气环流模式CAM3模拟研究了太平洋海气耦合经向模态对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气耦合的经向模态通过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大尺度环境从而影响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在模式中当增加了PMM的海温强迫后,纬向风切变变小,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湿度变大,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出现西风异常,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形成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并且匹配有较大的正涡度异常;对流层高层出现赤道东风异常和一个与低层气旋性环流相匹配的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在增加了PMM的海温强迫的试验中,热带气旋中心的海平面最低气压降低,850 hPa中心附近最大切向风速增加,气旋中高层的暖心强度增强。热带气旋强度总体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资料分析相互映证,揭示了太平洋经向模态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消除了热带气旋环流的500百帕位势高度场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作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表明环境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个例分析表明对热带气旋过程作EOF分析可以把复杂的天气过程深缩为一张过程时间演变图,并能更清楚、更突出过程演变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一基于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机制(CISK)的简单数值模式研究了由于非热成风的存在和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的水平变化对台风低压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场的涡度分布在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涡度随高度增加,而在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性涡度随高度增加时有利于台风低压的发生发展;非热成风存在且与热成风符号相反时有利于台风低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