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海洋经济研究特质、发展及成果转化需求,从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跟进海洋经济发展信息等3 个层面阐释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特征,提出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等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文献的基本论述及其统计分析看,大连海洋经济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是,现有的文献普遍存在着应用研究多而理论研究少、宏观研究多而微观研究少、定性分析多而定量分析少、文献分析多而调研分析少、对策研究多而战略研究少等研究现象。因此,大连海洋经济管理研究在其广度、深度及高度上均需拓展。  相似文献   

3.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了全球变暖的局势。海洋同时也是蕴含丰富资源的宝库,过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造成海水pH值发生变化,海洋酸化对这个资源宝库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文献计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海洋酸化研究的整体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力量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现有问题给出了讨论建议,以期为未来的海洋酸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酸化研究经历了探索、成型、快速增长与稳步增长4个时期,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是主要研究国家,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詹姆斯库克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海洋酸化过程与成因、敏感性生物与生命过程影响、生态系统影响与生态效应、珊瑚礁与藻类典型研究等内容则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未来的海洋酸化研究还应该拓展广度和深度、提升方法和技术,并注意制定综合研究计划、慎重定性与量化研究结果、考虑多方面差异耦合因子并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4.
刘燕飞  王金平  高峰 《海洋科学》2017,41(12):17-25
利用数据分析工具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SCIE文献数据库2007–2016年国际深海研究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揭示国际深海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国际深海研究论文在近十年来持续增长,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在深海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最强,其中美国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2)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是主要的发文机构,其中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3)与国际深海研究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领域包括海洋与淡水生物学、海洋学、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等。(4)深海研究的热点分布在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深海营养环境研究、海底无脊椎动物研究,以及海底有孔虫类和食物网分析研究。(5)中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国际影响力较为欠缺。未来,中国需要加强该领域气候变化、海洋生物等方向的研究,并借助高水平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家和机构在深海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为清楚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绘制出研究热点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考查当今研究热点问题。结果表明: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且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战略、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海洋经济等问题展开;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战略对接研究、跨区域的产业合作研究仍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是一座学科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综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  相似文献   

8.
北冰洋中脊海底热水活动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海洋地质研究的热点,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海底热水活动不仅对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北冰洋中脊的地质背景和北冰洋Gakkel海岭的海底热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海洋矿产、海洋化学、海洋热结构、海洋生物研究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认为北极地区热水活动的发现和研究必将提升对海底热水活动研究的认识,而且对北冰洋乃至全球的热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外海岛研究相关文献的年代、关键词、研究内容、发文期刊、发文国家及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海岛研究的热点主要为海岛旅游业、海岛可持续开发管理、海岛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在作为海洋测绘学分支学科的海图制图研究中存在的概念内涵过窄、研究内容表述不够完整等问题,采用分析、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论证了海图制图学科与海洋测绘学科的从属关系;阐明了海图制图概念的科学内涵,即研究海图及其编制、出版、更新和应用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明确了海图制图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海图发展史、海图分类、海图内容、海图编制、海图出版、海图更新、海图应用和海图标准化等方面,并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为海图制图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简单重复序列从1974年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到1989年“微卫星”术语开始使用这段时间是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阶段。伴随着PCR技术的发明、成熟与拓展,微卫星DNA以其多态性高、随机分布、共显性遗传、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生物学的个体及系统发育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微卫星DNA的发展简史开始,较详细地介绍了它的原理、方法及策略,然后概括了在海洋动、植物的遗传学中,微卫星DNA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鉴定和标记以及系谱认证等领域的研究,展望了其在海洋生物分子育种、基因克隆、生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1个野生群体(采自江苏省洪泽湖)和2个人工养殖群体(分别采自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和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从100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组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11~...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技术对澄黄滨珊瑚的2种分子标记(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OI和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TS)进行测序,探讨COI序列和ITS序列在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从中选出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COI序列变异位点少,成对序列差异在群体内、群体间都很小,不适于澄黄滨珊瑚的群体研究;而ITS区序列个体内成对的序列差异仅为0.35%,可以作为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通过对ITS1、ITS2、5.8SrRNA、ITS1+ITS2及ITS区序列的比较,认为ITS1+ITS2序列是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以后研究我国沿岸造礁石珊瑚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结构提供方法依据,从而为保护管理扣恢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对澳大利亚、海南岛和菲律宾3个:仲群的共60尾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幼鱼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180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5个位点。澳大利亚、海南岛和菲律宾3个种群的多态位点分别为78.33%、79.44%和84.44%,Nei’s...  相似文献   

15.
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蛋白质标记及DNA标记的四个重要发展历程。纵观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遗传标记的发展,每一种新型遗传标记的发现,均推进了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利用7对形态学标记对杂种后代的不同个体依据性状表现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了著名的遗传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细胞学标记是指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等,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进行基因定位。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同工酶是一种可用于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种质鉴定、分类等诸多领域的分子标记技术(Markert et al.,1959)20世纪后期以来,DNA分子标记技术不断涌现,相继建立了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en polymorphisis)、DNA指纹 (DNA fingerprint),RAPD (random anplified polymophism DNA), AFLP(amplified fragnent lengthen polynorphisn)、微卫星 DNA (microsate llite DNA).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n)等专门的技术,在生物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藻类学研究较晚,主要用于藻类的系统发生、地理分布、种群遗传、分类、亲本鉴定、杂种优势的鉴别及种质鉴定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鲢、草鱼是传统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的2个重要成员,其遗传资源评估与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功能基因从头克隆等迫切需要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谱工具。本研究将已有鲢连锁图谱新整合53个草鱼微卫星DNA标记和28个鲢InDel-RFLP标记,构建了鲢已知序列标记连锁图谱,标记数326个,达到中等密度水平。构建的图谱将为鲢、鳙资源评价和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等提供工具。另外,本研究初步比较了鲢、草鱼间标记共线性排列,发现两物种染色体既存在共线性,也存在明显重排。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现状 ,综述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贝类杂种优势预测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可靠的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海洋贝类品种培育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8.
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物10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45%和15%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及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89×10-5·g-1·cm-2·d-1和0.63×10-5·g-1·cm-2·d-1  相似文献   

19.
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的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行条斑紫菜基因工程研究和培育转基因紫菜 ,首先必须确定适合的阳性选择标记基因。条斑紫菜对 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表明 ,它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其中 zeocin、腐草霉素和氯霉素半致死剂量都很低。因此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基因和 Sh.ble(sh.bleomycin)基因均有望成为条斑紫菜基因工程研究中理想的选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20.
摘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RAPD、AFLP、mtDNA、SSR等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概述了这些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遗传分化、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