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ESDA等方法,探讨2011年和2014年中国77个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演变,分析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主因子。研究表明:(1)影响智慧城市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动态变化不大,主要是综合实力因子;(2)中国地级以上智慧城市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明显;(3)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格局单极态势较明显、呈"梭"型结构;(4)智慧城市发展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原有资源禀赋的惯性依赖、政策影响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移动社会理论构建与城市地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甄峰  翟青  陈刚  沈丽珍 《地理研究》2012,31(2):197-206
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快速转型的重要动力,并持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社会经济及其空间结构形成的固有认识。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与高速铁路的加快建设、城市区域化的加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一起,正将世界带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由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重新定义,全新时空观的出现,使得以空间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地理学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在移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和内容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理论框架已逐渐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地理空间与网络信息空间的变化,提出了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移动社会理论框架。进而对移动信息时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运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移动信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划与管治。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会展业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其静  汪莹  虞虎  葛履龙  陆林 《热带地理》2016,36(2):274-283
以上海2 156家会展企业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研究了上海会展业时空演化过程,并从产业链角度探索会展企业的布局特征,最后探究其演化机理。结果发现:1)2000年以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缓慢,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少;2002年之后,空间分布差异加大,集聚态势加强。2)1992年会展业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和静安区,单中心集聚显著;2002年会展业沿黄浦江西岸逐向两侧延伸,形成以上海市政府为中心、徐家汇副中心为次核心的黄浦江西岸会展业发展轴;至2014年底呈现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扩展的网状分布格局。3)上海会展产业链均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副中心城区徐汇区和中心城区黄浦区,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下游会展服务企业空间集聚态势更为明显。4)上海会展业空间格局的演化是区域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城市交通和展馆设施、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节事等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运用大众点评数据、出租车到达数据与文化设施POI数据测度城市活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维度,在街区和街道层面分析城市活力的空间结构特征,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活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向四周递减、浦西优于浦东的总体特征;②街区和街道尺度影响城市活力的建成环境因素存在差异;③街区尺度建成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提升人口密度对经济活力具有正面影响,过高的人口密度可能不利于社会和文化活力发展;增加POI密度、路网密度和POI混合度有利于城市活力的提升;建筑层数和建筑密度的增加会降低街区的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但会提升街区的经济活力;交通可达性有利于经济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教育设施供给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可达性与空间优化方法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从供需关系出发,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改进的p-中位模型,探讨城市新区教育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与空间优化,提出优化迫切度概念,分析得到教育设施优化区位和规模。结果表明:坪山区各层级教育设施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优化迫切度结果能够为设施配置的重点区域及优先次序提供依据;优化后各层级教育设施分布比较均衡,与人口分布较为契合;优化结果反映出相关规划标准存在不适用性,应注重规划标准差异化的研究。将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和区位优化相结合,能为深圳市坪山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及GIS空间自相关技术,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公平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核心-边缘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及人口交通出行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研究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广州中心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上呈老城区为核心、老城外围为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区际及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圈层及扇形分化特征突出,次中心区的配置水平逐步提升。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建设历史、经济发展、制度政策变革及供给与需求变化是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可推动城市旅游功能发展,研究智慧城市的旅游便利性水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和城市便利性内涵构建旅游便利性系统,进而构建由交通便利、功能便利、环境便利和服务便利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城市旅游便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152个智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1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对智慧城市的旅游便利性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功能便利是影响智慧城市旅游便利性最关键的一级指标,其次是环境便利、交通便利、服务便利.2)智慧城市旅游便利性可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级,智慧城市间的旅游便利性差异呈现出由一般区向两极区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中,高旅游便利性智慧城市匮乏,且与较高旅游便利性智慧城市形成沿"两纵一横"铁路线及沿海分布的空间格局.3)从分维度看,智慧城市的一级指标平均水平均符合其所在等级的级别标准,其中,交通和服务便利发展水平不均衡,而环境及功能便利性差异不显著,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研究结果可为智慧城市旅游吸引力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制定智慧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州住房与保障房的建设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胜  李志刚 《热带地理》2014,34(6):823-830
以广州12个保障房社区的问卷抽样调查为基础,从住房建设与住房结构、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社区3个层面探究了城市住房与保障房的关系,对当前广州保障房社区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并从社区层面检验当前保障房建设模式下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总体上,20世纪90年代后广州住房质量提升明显,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但住房拥有率低,租赁住房是城市居民的重要选择;且住房市场的发展并未较好地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城市住房保障职能部分转嫁于城中村等“非正规”居住空间,住房保障体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保障房社区层面,存在部分配套设施可达性低、居民社区参与程度低等问题,但居民的满意度较高,居住意愿达到了89.2%,这表明当前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具有其合理性。但当前保障房建设模式忽视了保障房社区的后续发展,已出现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低、发展机会少等问题,并可能向新的贫困集聚区演化。  相似文献   

11.
Berlin is being remade as capital of a unified German nation state, just at the time when the role of nation states is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the claim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rise of global cities. The experience of Berlin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unhelpful to accept the world-city agenda as a universal template. Instea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agencies, companies and authorities negotiate the world around them, seeking to insert the city into pre-existing ideas and realities, as well as to influence and shape them, in what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wider process of 'worlding'.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广东省韶关市典型案例分析,对我国山区资源型大城市的社会区分类、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这种规模、功能和区位特征城市的社会区可划分为7类,其中5类社会区及其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综合性特大中心城市具有相似之处;而另2类则反映出山区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特征。影响这类城市社会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其中科技文化水平和建设时序两个因素与综合性特大中心城市相似;但就业结构对山区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比中心城市的影响要大得多,年龄结构、性别比结构、人口迁入迁出比重等人口和家庭特征因素在这类城市中具有突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双核结构中的中点城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淮海经济区中的徐州—连云港双核结构及其中点城市——新沂的实例分析,发现中点城市是双核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并在理论上加以论证;同时也论证了当双核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点城市有可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点核心城市。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点城市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雒占福  雷德宏  李晓慧  原悦 《地理研究》2021,40(7):1949-1962
居住环境质量提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其设施的不均衡性、可获取性与可选择性差异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情感需求具有显著的剥夺影响。本研究以兰州市主城区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类城市设施的POI为数据源,通过构建居住环境剥夺评价体系定量识别其剥夺程度并对影响因素作出分析,结果表明:① 居住环境的综合剥夺在东西狭长的河谷城区上呈现出重心偏东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高剥夺区集中在河谷边缘区以及西部城区,低剥夺区呈现于河谷中心区与东部城区。② 居住环境的正向维度基本呈现出河谷中心区剥夺程度低,河谷边缘区剥夺程度高的态势;负向维度在空间上则呈现出与正向维度反向的分布趋势。③ 河谷型城市居住环境剥夺格局是城市形态、居住区区位、城市的动态扩张次序、居住区密度以及政策规划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城市形态下的空间可达性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开发时序,进而影响设施的空间配置水平;居住区区位制约着居住区自身对设施的选择性与环境干扰性;城市的动态扩张导致了河谷城市开发周期的不同,进而导致新旧城区设施配置的不同;居住区密度对城市设施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政策规划对居住环境剥夺格局具有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涛  仝德  李贵才 《地理科学》2015,35(3):306-313
以城市功能的演进历程为城市联系研究的新视角,构建了城市联系的城市功能网络分析框架。其中,城市功能网络由功能要素、联系通道和作用载体三部分组成,是城市功能在多元、差异和互补的基础上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联系通道,以实体或虚拟的空间"流"为作用载体形成的城市功能空间网络化结构。基于城市功能网络的概念内涵,以珠江三角洲城市功能网络的演化历程为实例,演示了该地区城市联系的演化历程和空间特征,探索了城市联系的城市功能网络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国家民政部、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镇政区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作深入剖析,从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行政区划改革趋势、现行设市模式与县辖政区体制及其弊端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论述我国实行县下辖市体制的可行性,并论述未来县辖市体制基本内容:设市体系——构建我国未来三级市制体系:直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级市制;设市模式——实行"城郊合治"管理理念下的"适度切块设市"模式;设市标准——合理拟定县辖市设置的标准;审批制度——确定未来我国县辖市的审批程序与审批机构。同时在分析目前挚肘县辖市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法律依据、现行行政区划体制等)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县辖市的主要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城市学界的重视。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研究的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理论形成阶段和世界城市理论发展阶段。概括了当前世界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动向,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功能、分类、形成机制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综述。最后,简单地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释国际性城市的基本内涵出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系统论述了我国中心城市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迅速成长为国际性城市的有效途径及宏观性调控机制,以期对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mantling of a regime of “aesthetic governmentality” in Oak Brook, Illinois. This regime consists not only of policy and law, but more importantly of a way of seeing and evaluating Oak Brook’s idyllic suburban landscape. Drawing on interview and archival data, the case is made that the power of this longstanding regime has begun to decline in recent years, making space for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life in Oak Brook and for new social and political priorities. These changes have shifted the balance of power away from the small, affluent residential population and toward the demands of local business interests (including several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cautionary argument that the dismantling of this regime may simply displace one kind of exclusion in favor of another.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铜川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中重要的类型之一。目前,这类城市工业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铜川市为例,论述了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铜川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