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气象》2007,28(3):F0003-F0003
20世纪大西洋飓风频率加倍,气候变化难逃其责即将在《伦敦皇家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的,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乔治亚理工学院学者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指出,和一个世纪以前相比,现在大西洋平均每年生成的热带风暴大约增加了一倍。研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和风分布的变化。这项研究所用的数据始于1900年,按照每年飓风和热带风暴的个数,过去100多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900-1930年,平均每年6个热带气旋;1930-1940年上升到10个;而从1995-2005年,个数上升到15个,其中8个达到飓风量级。研究发现,目前所…  相似文献   

2.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10,(1):128-128
位于美国迈阿密的NOAA国家飓风中心向可能受威胁的海岸地区发布的热带风暴和飓风监测与预警的时效将比以前提早12h。据飓风中心专家称,预报时效的提高是因为飓风路径预报取得进展。飓风中心在发现相关地区在48h内可能出现热带风暴时,将发布热带风暴监测通告;  相似文献   

3.
《浙江气象》2013,(3):F0003-F000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4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气象局最新研究发现,在20世纪大部分时候,较高浓度的空气污染降低了北大西洋的飓风和热带风暴频率,首次证明人为气溶胶和大西洋热带风暴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4.
2006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威  朱艳峰 《气象》2007,33(4):108-111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其中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东非地区先旱后涝,亚洲南部和南美西北部暴雨频繁。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较常年偏少,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2006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北太平洋东部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潇云  郭艳君 《气象》2008,34(4):113-117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中国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南亚地区出现洪涝,亚洲和南美洲多国暴雨频繁.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虽然接近常年,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东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007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6.
魏鼎文 《气象》1981,7(8):33-36
一、引言 这里,热带风暴一词包括台风,飓风以及有些国家称之为热带气旋和强热带气旋的低压天气系统。由于我们的模拟实验研究多数成果不带有地区性,所以用热带风暴一词是比较恰当的。 我们进行热带风暴的模拟实验研究已经有七年多时间了,也取得了一些使人感兴趣的成果。它们包括了在实验室里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实验装置的设计,以及风暴宏观和微观结构、风暴的运动、风暴内的波动、地形对风暴的影响、风暴的螺旋云带  相似文献   

7.
2018年,热带风暴联合一股高温热浪提高了后续飓风的强度——随着地球变暖,这种“风暴燃料”的情景也会逐渐频繁上演。这次飓风季己经被记入史册。此次飓风季的第25个被命名的飓风“德尔塔(Delta)”正在步步逼近于已经遭受重创的墨西哥海湾(Gulf Coast),然而此次飓风季还有几周才到尾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墨西哥湾的高温海水对飓风“德尔塔”进行“燃料超能补充”的这种情况正变得越发平常,正因为这些因素的组合使得快速发展的强风暴变得更加危险。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梁潇云  任福民 《气象》2006,32(4):74-77
2005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暖年,仅次于最暖年1998年。年内,南亚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欧洲中部和西部经历了极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巴西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此外,暴雨雪袭击了西亚、南亚北部、中亚、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地区、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2005年全球飓风(台风)灾害十分惨重。大西洋飓风为历史上最活跃的一年,其中飓风“卡特里娜”成为有记录以来影响美国最严重的飓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虽较常年偏弱,但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则数量多、强度强和灾害重。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分析1949~1998 年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厄尔尼诺现象与南海季风爆发及热带风暴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易导致南海季风较早爆发且不利于热带风暴的活动,对进行早期南海季风的爆发时期和热带风暴的多寡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13年中的19个大西洋飓风和热带风暴所收集的900多条现场飞机观测的径向剖面证实,通常热带气旋加强的机制与轴对称旋转风最大风速圈的收缩有关。雷达显示,环状的对流回波与最大风速相伴随。这些特征称之为对流环,其存在和向内移动是由于环中潜热释放引起在环所包围的区域内下沉绝热增温和等压面高度迅速下降。等压面高度下降率的径向变化集中在最大风速圈的内缘,造成该处梯度风增大和最大风速圈向内收缩。组织成为环状的旺盛对流,总是造成最大风速圈清楚地向内移动;但是当对流弱时,对流环也弱或者甚至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旋转风在径向上可以近于常数,并随着时间缓慢变化。具有单一轴对称活跃对流环的飓风,其加强很迅速。虽然一系列较弱的对流环可以支持稳定的加强,但发展比较普遍是阶段性的。当不对称的对流在靠近热带风暴或弱飓风的中心附近爆发时,可使增强停止,并使气旋路径变得不规律。在强的飓风中,外对流环可以围绕着先前的眼壁形成,向内收缩,并抑制先前的眼壁,使其停止发展或引起减弱。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远离美国佛罗里达海岸的一座棕榈岛上,海洋学家日前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室内水槽,用于模拟最猛烈飓风(被划归为5级)形成的大风和巨浪。这是目前全世界旨在摸清这种毁灭性热带风暴物理属性的最大型试验。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在5月开始用这个新水槽开展工作。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改进对于飓风强度以及哪些建筑有可能在最强大  相似文献   

12.
对2002年12号热带风暴的北上路径及造成江西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12号热带风暴形成后路径北上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大陆副高明显减弱西退造成,而西太平洋上另外1个副高西伸,使得热带风暴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加强,有利于引导热带风暴北上.当热带风暴周围无明显切变,外围又无弱冷空气时,暴雨主要落在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当热带风暴周围出现切变时,暴雨落在切变附近;当有弱冷空气侵入热带风暴时,暴雨会落在热带风暴与弱冷空气的交汇处.当热带低压强度不强,但有弱冷空气侵入时,降水会明显加强.因此,在考虑台风降水预报时,弱冷空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层辐散的加强,有利于热带低压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13.
热带风暴中波动特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陆汉城  钟玮  张大林 《大气科学》2007,31(6):1140-1150
在分析热带风暴眼壁和螺旋雨带中尺度波动特征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研究所忽略的问题,其中包括重力惯性波和涡旋Rossby波波解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约束、理论分析与观测研究存在的差异等。提出一种基于准平衡动力条件下,热带风暴内中尺度扰动涡散运动共存时,区别于标准模混合的不可分的混合涡旋Rossby-重力惯性波,并讨论了位涡守恒条件下这一类不可分混合波的可能成波机制。利用高分辨率的模式大气资料,采用非对称波分量的分解方法分析了Bonnie飓风中的中尺度波动特征,结果表明,热带风暴中1波型扰动既具有涡旋波性质,但也存在散度扰动的变化,而2波型扰动则体现了明显的不可分混合波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热带风暴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坤  薛建军  高拴柱 《气象》2002,28(12):30-32
对200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风暴活动情况特别是影响和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2001年热带风暴总数少于常年,而台风个数却较多年平均偏多;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有9个,明显多于多年平均数。同时对与之相关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西风带环流、赤道辐合带等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气候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者按:文章内容来源于McCarthy [1]和Hansen et al.[2]发表在网站上的两份报告(其相关内容分别发表在《独立报》和《华盛顿邮报》上),指出2005年全球气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海冰和热带风暴3个方面的明显异常。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第2个最暖的年份,几乎超过了1998年。另外,北冰洋等地冰雪的融化与热带风暴的异常都创了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6.
NOAA在网上已开通了三维飓风和热带风暴图像的新服务。由NOAA/NESDIS音像实验室提供的图像及时不断地进行更新,可供媒体和公众免费使用。针对媒体及其指定用户的图像为640×480像素。针对公众的图像为320×240个像素。获取公众图像不必登记,但获取媒体图像需要登记。登记需要提供单位名称、联系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将此信息发送到regiter@nnvl.noaa.gov.网址:http://www.nnvl.noaa.gov.NOAA网站上的三维飓风图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的非平稳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型。对1951—2006年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序列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4年(C01)、6~7年(C02)的年际周期分量和14~16年(C03)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间变化型。这些分量给出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独立的变化特征,其中C01周期分量强度最大,且与ENSO有关。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趋势分量不显著,表明近56年来登陆中国热带风暴无明显增加(减少)趋势。这些周期分量与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分析表明,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3):290-290
NOAA大西洋海洋与气象实室(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无人驾驶飞机在飞行10h后首次下降进入热带风暴Ophelia之中。探测飞机Aerosonde获得了近地面、强风飓风环境的详细资料。在这些区域,若用NOAA和美国空军的有人驾驶飞机直接观测来获取这些资料风险太大。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2007,35(6)
NCAR科学家发现全球增暖导致2005年飓风加倍NCAR的Kevin Trenberth和Dennis Shea的最新研究表明,2005年热带北大西洋海域的增暖是飓风增加的主要原因,其热量的一半来自全球增暖,自然循环只是次要原因。该研究发表在2007年6月27日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Trenberth和Shea主要研究海洋温度升高。2005年飓风季节多数时候10°~20°N热带北大西洋海面温度比1901~1970年平均高1.7°F(1°F=℃×9/5 32)。Trenberth和Shea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全球范围的海面温度来探究热带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球增暖能…  相似文献   

20.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热带风暴频数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49—1987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气旋资料,分别分析了在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和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包括南海形成和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时滞相关关系,统计了海温暖期(El Nino)和冷期(反El Nino)与以上两类热带风暴频数的联系。初步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同期为负相关(-0.30)风暴晚于海温17个月时出现正相关极大值(+0.29);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的相关有所不同,最大相关(+0.38)出现在热带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