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三个堪察加地震和两个阿拉斯加地震在我国某些地震台上所记录的乐夫波,进行了相位对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了各地区的乐夫波相速度。将观察的相速度与理论曲线相比较,得到各地区的地壳厚度。 理论曲线系根据多尔曼(Dorman)208模型的数据,采用β_1=3.53公里/秒,ρ_1=2.78克/厘米~3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新赫布里底群岛岛弧中部的一个中等地震幕的详细研究J.Chatelain,B.L.Isacks,R.Prevot在埃法特(Efate)岛和马勒库拉(Male-kula)岛附近的板块间边界汇聚地区新赫布里底群岛,中强地震(M<7)的活动水平是很高的。在1978年,经过了4年的平静之后,以一次6级地震为开端开始了一次地震活动幕,它包括了8次5.8相似文献   

3.
选取海南省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25日记录到的281次ML≥2.0地震,利用PTD方法重新定位其震源深度,采用折合走时分析海南Pb震相,并对Pb震相的速度拟合进行佐证,进而确定海南岛Pb震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从其中的52次地震事件中可识别出57个Pb震相,其相速度为6.68 km/s,在此基础上以地震波走时方程反演得到的海南地区康拉德面的平均深度为21 km。   相似文献   

4.
我国境内瑞利波的相速度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新不列颠岛两个地震在十二个基本台站所记录到的瑞利波,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相速度.着重讨论鉴别和对比不同台站记录中同一震相的方法.在大部分台站的记录中,见到有周期约为35秒的相位,和后面的位相比较,它的周期较大,振幅较小.波形的对比对初步鉴别震相有很大的帮助.详细的震相对比是根据周期随距离变化的规律和各震相到时的规律.两个地震所得的相速度很符合.计算的结果表明:利用三台计算相速度时,如果射线的路程差别较大,海洋路程的校正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有关我国地壳构造的资料还很少,我们所得的瑞利波相速度只能与普瑞司修正后非洲大陆的相速度理论相比较,由此得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这样所得的厚度,虽然不能视为最后的结果,但是它们仍然表现与主要地质单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带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震未息。秘鲁北部和缅印边界各有一次中深源地震。希腊发生中强地震两次。萨哈林岛地震显示全球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6.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震未息。秘鱼北部和缅印边界各有一次中深源地震。希腊发生中强地震两次。萨哈林岛地震显示全球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7.
1995年5月27日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岛发生7.5级强烈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这是俄罗斯历史上受灾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内容包括:震源参数,震灾情况,救援情况,地震成因和地震趋势,以及俄罗斯的地震研究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2009—2014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320次地震,应用相同的编目地震震相数据和定位软件(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和华南地壳速度模型,重新进行地震测定,与地震编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指出:1采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定位残差均值比华南模型降低0.19 s,震中差均值降低1.19 km;2采用2015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5—25 km,原编目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0 km;3与内蒙古地震台网目前使用的华南地壳速度模型相比,2015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学钟  范会吉 《中国地震》1993,9(3):193-203
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地震转换波测深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方法,分析研究了短周期远震三分量初始30秒记录中主要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文中集中分析了PPP和PPS型二次波震相的振幅、波形和到时差等特征,及其与震中距、界面两侧波速差、界面结构和介质吸收等因素的关系。讨论了综合利用PS波和二次波震相的到时差资料测定介质速度参数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2000年3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7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6次,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火山烈岛地区,震级为7.6。本月发生的97次M≥5.0地震中有63次发生在东半球,34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M≥5.0的地震事件,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对于发生在全球的M≥6.0的地震事件,CDSN各台站也有地震波形记录。欢迎各研究单位使用CDSN的地震波形记录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站包围好、震相标识规范的142个地震,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来计算莫霍面深度,参考其他模型的莫霍面深度,综合分析后在一定的扰动范围内通过Hyposat批处理程序进行迭代定位,对8 640次计算模型做残差对比,最终选取残差最小模型作为新模型,此模型除部分参数有较小的差别外与甘青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甘肃台网近震计算机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00多次地震的反复运算,得出甘肃及西部地区近震定位仍采用单层地壳模型为佳。各种地震波的速度分别是VPn=8.17,VSn=4.62,VPg=VPm=6.12,VSg=VLg1=VSm=3.56,VLg2=3.28(单位为km/s)。通过对计算方法多次改进,各种震相均可独立参加定位。该方法已经过近万次地震的检验,网内地震只要有3个台的震相数据就可定位,要是台站包围的比较好,有无初至波或后续震相定位偏差相互一般不超过4km。网缘与网外地震最好尽可能多使用各种震相数据。只要有5个台以上的震相数据,网外地震定位(5°~10°)与邻省或中国地震局的定位结果偏差一般不超过30km,最大偏差也不超过50km。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强震的等待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概率论出发,推导出从上一次地震发生时间到下一次地震发生时间(等待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了威布尔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的等待时间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用3个分布函数分别计算了各地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等待时间发震概率及回溯性检验,并利用AIC准则对何种分布函数更适合华北地区5.0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分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疆全区和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集区域划分和建立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概念。采用以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中心、半径为1°范围内、自2009年1月以来所有地震事件的震相数据,拟合了适合于于田的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在于田MS7.3地震的精定位和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确定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和1991年3月大同地震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 1 989年 1 0月 5.8级和 1 991年 3月 5.5级大同地震之后使用由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对其余震进行了流动观测。通过利用多道地震数据分析软件正确地确定震相 ,修改地壳速度模型等方法 ,高精度地确定了部分余震的震源位置。两次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震中分布表明 ,大同地震的主干断裂是北北东走向的断裂 ,同时伴随北西走向的分支断裂的活动。盆地的速度结构可以以双层速度结构模拟 ,其上层为 P波速度为3.1 km/s的沉积层 ,符合大同盆地为火山喷发堆积物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1~36N, 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 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 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 km以内. 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菏泽地区是一个“重复地震区”。1937年8月1日发生7.0级地震和6(3/4)级地震,1948年5月发生了5.5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又发生了5.9级地震。这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10公里左右。对这样一个“重复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利用距菏泽震区100公里左右的梁山、嘉祥两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反射波震相和其它台站记录到的某些震相,得到本区地壳厚度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8.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江苏地区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与仅采用初至波走时的传统天然地震走时获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存在的续至波参与反演,能有效改进中下地壳的反演能力。针对地震震相目录中常存在震相标识错误的问题,采用的自动判别筛选震相方法能最大限度提高数据走时的精度,可以对不同震相进行有效区分。与其他常用一维速度模型相比,本文反演的模型对Pg、Pn震相走时拟合效果最佳,残差最小。当所用走时数据拥有较高定位精度时,该反演方法能为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和地震定位提供较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对大同震区1989年6.1级、1991年5.8级、1999年5.6级3次地震地震序列进行了震源位置和震源区速度结构反演,以确定3次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3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W向的团堡断裂,两条断裂表现为交替发震;3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平均为10.06 km,其中以6~15 km为发震优势层;研究区速度结构与大的地貌特征相符,沿大同盆地第四纪沉积层表现的不间断低速带,从大同县一直延伸到阳高、天镇等地。在中部山自皂台附近出现了一高速区位置与大同火山群分布区相近。大同—阳高3次地震序列分布在相对高速区上,表明这一区域为应力集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