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华北地震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震中迁移图象为例,揭示了我国各地震区带内的强震震中迁移有以下基本迁移特性:强震震中在每完成一次迁移后均将改变其原来迁移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即改变其迁移运动的速度。因此,不论是时间意义上还是地点意义上,在强震震中迁移的前方将存在着一个未来强震危险性较小的前向扇形时空安全区,未来一次强震发生在这个扇形时空安全区内的可能性不大。并对强震震中这种普遍的变速度“扭头”或“掉头”迁  相似文献   

2.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地震迁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沿构造带迁移,另一种是短时间、长距离、直线式的震中迁移,其迁移路线能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这后一种迁移类型,其迁移方向与构造压力方向呈45°夹角。按照立交模式的观点,它反映了下岩石圈中剪切蠕滑断层的运动。本文利用上述观点和地震迁移资料对与中国大陆相邻板块运动方向进行了确定,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分别向西、向北和向南南西方向运动。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最近一次大震高潮期和低潮期板块运动方向是稳定的。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纬向和经向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4.
正祁连山地震带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与阿尔金山地震带毗邻,北界在金塔、龙首山,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跃,有利于开展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地震带1970年以来M_L4.0地震和祁连山地震带西段2010年以来的M_L4.0地震的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祁连山地震带1970—2018年M_L4.0地震存在弱活动现象,共出现过7次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00年以来华北地区M_S≥6.0级地震资料,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结果显示:华北地区2020年和2021年发生M_S≥6.0级地震的信号较强,其中2020年比2021年发震的可能性更大.空间对称性和震中迁移特征研究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对称性,纬向迁移的对称轴在北纬38.7度左右,经向迁移的对称轴在东经118.7度左右.由此判断,华北地区下次M_S≥6.0级地震的发震地点向郯庐带和河北平原带交汇地区迁移的可能性较大,即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趋势判断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发育在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大断裂的控制,在各个段落上构成了“沿黄断裂带”。黄河在不同构造的交汇处,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拐弯和一些独特的“喇叭型”构造。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其活动仍然来停止,以致酿成了这些地带中强地震的不断发生。文中对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摆动和迁徒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指出“禹王故道”受控于地质构造,是一条地壳破碎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本文指出,黄河大拐弯、喇叭型构造、“禹王故道”、黄河大支流的地震活动性构成了“沿黄地震带”,这就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7.
在划分地震带、探讨地震迁移规律以及进行地震统计预报时,常常要绘制小比例尺的震中分布图。利用计算机来绘制震中分布图,首先要把一份完整的地震目录记到磁带或磁盘上,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强震与我国东北地区强震活动存在密切联系,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未来强震做出准确的趋势判断,对我国防御重大地震灾害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对1900年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北部地区MS≥8强震进行分析,认为西太平洋俯冲带北部地区在2013年、2014年和2017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其中2014年信号要强于2013年和2017年.通过震中迁移分析,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同步性和对称性,其中有6次明显的南迁和6次北迁,纬向迁移对称轴在43°N左右;经向震中迁移,其对称轴在146°E左右,未来强震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其空间对称轴恰位于千岛群岛海沟和日本海沟两大地质构造的转换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可公度计算和蝴蝶结构图对斐济地区1962年以来MS≥7.1地震时空对称性及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6年斐济地区发生MS≥7.1地震的信号较强,其中2015年的信号强于2016年.通过震中迁移分析,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对称性;纬向迁移对称轴在21°S左右,经向迁移对称轴在180°左右.未来空间迁移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其对称轴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区域多发地震,拉尼娜时期地震发生少.该研究对完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川滇菱形块体近300年完整的地震资料,运用Salton指数、可公度理论、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对川滇菱形块体地震共现率、时空对称特征及其发生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小江断裂、块体内NE向断裂和块体内NW向断裂为川滇菱形块体断裂带关联度模型的中心节点,且小江断裂与块体内NW向断裂关联度最强.(2)2021年小江断裂—块体内NW向断裂发生M_S≥5.0地震信号强烈.(3)震中迁移具有良好的空间四边形对称结构,块体内NW向断裂震中呈现南北对称回旋迁移的特点;小江断裂震中迁移纬向以26.20°N,经向以102.81°E为对称轴,呈现"三同一异"的规律迁移,综合判断未来震中向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界的小江断裂北段迁移.(4)在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加速阶段,小江断裂—块体内NW向断裂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在月尺度分布上,地球自转速率季节变化当月小江断裂发震概率为54.54%,滞后一月块体内NW向断裂发震概率为60%.  相似文献   

11.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0,20(3):45-51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分别为滨海、汕头-惠来、河源-阳江和吴川-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4^3/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71年以来土耳其强震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应用可公度法和蝴蝶结构法对土耳其地区MS≥6.4强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土耳其在2015年和2016年强震信号较强, 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 其中2015年信号要强于2016年. 通过对称性和震中迁移分析发现土耳其地区强震的空间迁移具有规律性和对称性, 以每4 a为一周期存在东西方向的回旋迁移规律. 其纬向对称轴为38.8°N, 经向对称轴为37.4°E, 未来强震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3.
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与整个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同步起伏;与其它三条北西向弧形构造地震带的活动互相呼应;强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具有历史的重现性;震中呈现北东——南西两头跳的迁移特点;且具有一类空区的填空性。 本文还对1976年发生在该地震带上龙陵、松潘、盐源三组强震的某些前兆异常的互相联系、互相呼应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哈雷彗星接近地球与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关系,特别列表说明了从14世纪以来哈雷彗星与8级大震的对应关系;作者并据此指出1986年哈雷彗星将再次接近地球,因此有必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要注意对中国西部强震的监视。第四篇介绍和分析了“美国1900—1979年重要地震图”,此图所示的1277次重要地震中,死亡人数≥10人或经济损失约1百万美元的共有682次,主要分布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文中指出欧亚地震带分布面积广、震源浅而且大震级地震比例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多,其地震活动水平虽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低得多,但地震造成的危害却要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5.
前言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主要地震带中强震潜在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华北地区五条主要地震带上的中强地震资料人手,结合对各地震带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已有认识,对各地震带带内未来5-20年内中强地震活动危险性及带内不同地段地震迁移概率进行了定量估计。震例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对地震带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计算、危险性排序和对各带带内地震迁移场所有概率估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结论可以作为未来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形势估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研究对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结合可公度理论,利用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对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区 MS≥7.1地震的时空对称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二次预测对一次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时空对称性显著,2023年发生 MS≥7.1强震的信号最强,且通过二次预测检验;研究区震中在1960年前呈大幅度东西迁移,在1960年后呈大幅度南北迁移, 震中向东南方向迁移,3或4个强震可构成一次回旋,且多为闭合环状;经向震中迁移呈双对称轴形式,在1960年前后对称轴由43°E转为53°E,纬向震中迁移在1960年后沿35.5°N 对称,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44°E,37°N 附近.  相似文献   

18.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强烈地震很多的国家.图1表示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为2000多年前)至2008年中国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其中蓝色震中表示1900年前历史记载的地震,红色震中表示1900年后的浅源地震,粉红色地震表示震源深度大于60 km的中、深源地震[1-2]. 1 地震分布 从图1可看出,台湾地区是中国地震最多的地区,这里的地震主要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地区与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部分碰撞引起的(图2).该区东北部的地震与琉球岛弧地震带相连,其南部的地震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  相似文献   

19.
地震迁移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观测到的震中迁移现象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这方面的地震迁移事实、成因、探讨和研究方法;文中还指出了震中迁移问题在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今后要进一步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一些问题,如整带迁移、远程迁移、迁移性前震、震中迁移和前震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