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蒙皂石—乙二醇有机复合体结构模型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例蒙皂石-乙二醇有机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修正了传统的结构模型,并从化学键、有机分子模型及层间域的有效空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证明了所提出的新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在新的结构模型中,乙二醇分子为梯形排列。单位晶胞所容纳的乙二醇分子为4个,每个乙二醇分子与可酸盐层基底形成两个氢键,并且乙二醇分子的构型显示了极性分子的性质,层间域Ca离子和剩余水分子正对于六方网环的中心,与另一例的乙二醇分子相对应,新结构  相似文献   

2.
贾望鲁  彭平安 《地球化学》2004,33(2):139-146
利用瞬间热解、甲基化-热解和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降解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原油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并对其在石油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轮南地区原油沥青质分子中的取代官能团以烷基侧链为主,烷基桥次之,另外还有少量的烷基-环己烷、支链烷烃和苯系物,这些化合物可能大都以C-C键结合到缩合芳环体系上;沥青质分子中的芳环体系大多数可能是萘或菲类型的芳香结构,高度缩合的芳香结构可能较少.轮南地区不同构造带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的一致性指示它们可能来自沉积环境相同的母源.沥青质的分子结构表明,其母源可能主要来自浮游藻类的类脂物.热解产物中较高含量的1,2,3,4-四甲基-苯和2,6-二甲基、2,6,10-三甲基烷烃类化合物的检出表明其母质可能形成于较强的还原环境.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姥鲛-1-烯的相对含量较低,RICO产物中一元脂肪酸远高于二元脂肪酸,指示该区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部分脂肪酸类化合物通过酯键连接在沥青质分子中,可能反映了原油在储层中经历了生物降解等后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成因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硫与β-胡萝卜素反应可以形成稠环芳烃,硫或氧与联苯反应可以形成多种多环芳烃。稠环芳烃主要是以一个合适的分子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多环芳烃也可以由一个分子转化形成,但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联苯等化合物分子连接起来而成。  相似文献   

4.
用XRD,SEM和TEM研究新型配合物Cu(C3N2H4)2(C4H5O4)2的超分子结构和微观形貌,并对新型晶体的平衡外形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具有丁二酸桥联的双核铜结构,中心铜离子处在2个咪唑和4个丁二酸以单齿配位组成的八面体中心,在ab平面,分子中有十四元大环,环内Cu(1)-Cu(2)原子间距为0.8031nm,C(2)-C(2′)为0.4183nm;在ac平面,沿着[010]方向分子内呈现凹的六边形纳米级孔洞;沿[100]方向分子依靠弱的氢键作用,层状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随着丁二酸的碳链沿[001]方向无限延伸,形成以铜离子为交叉中心的带状拓扑构型。SEM观察到晶体表面形成有明显的凹坑,区域呈现层状阶梯,说明晶体在(100)面遵照台阶-扭折模型呈层状生长结晶。TEM微区形貌像显示晶体存在条纹和缺陷结构,整体保持柱状构型,这与模拟的晶体平衡外形呈柱状一致。模拟结果表明晶体最易外显晶面为(100)面,外显比例达41.247%,这与晶体超分子层沿[100]方向通过氢键作用堆积,键作用力较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中我们对钻孔乳状液的一些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如下几点认识. 1.钻孔乳状液的润滑状态属于边界润滑钻孔乳状液多由分子间剪切强度低的油性添加剂(动物、植物、矿物有机酸盐)、基础油(动物、植物、矿物油)和水等组成.由于油性添加剂的非极性基与基础油相连,而极性基与钻具表面和裸孔表面形成多层(一般有效层为3~4层)密集定向排列的分子栅,即边界膜(吸附膜、反应膜)(图1),从而使钻具与裸孔表面间的摩擦状  相似文献   

6.
透视石的化学式是Cu_6[Si_6O_(18)]·6H_2O。其晶体结构包括六个水分子的折叠三角环,此环分布在由六个硅氧四面体形成的折叠三角环的层中,Cu~(2 )离子纵向和横向连接三角环。Cu~(2 )离子由四个O~(2-)和二个H_2O构成的畸变八面体所围绕,四个O~(3-)位于平面正方形的四个顶点,H_2O位子沿z轴伸长的八面体的二个顶点上。Cu-O的键长为1.95—1.98,Cu-H_2O的键长为2.50—2.68。据多数文献报  相似文献   

7.
<正>印度板块自从新生代以来(约60 Ma)向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形成(Lee and Lawver,1995),并伴随着印支地块沿着北西-北北西向的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发生了左旋侧向走滑位移(Chung et al.,2005)。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东部边界哀牢山-金沙江断裂附近分布着北西向产出的新生代巨型富碱侵入岩带(张玉泉等,1987)。该富碱侵入岩带中产出有受大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七十年代以来,不少人应用量子化学分子轨道法探讨了一些硅酸盐矿物的结构和性能,初步揭示了其内在的某些相互关联。但硅酸盐矿物结构的许多化学键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例如大多数硅酸盐矿物中(包括石英)SiO_4~(4-)不形成正四面体构型,各个硅-氧键长及氧-硅-氧键角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腐殖物质对污染物如有毒金属元素(如汞.铜和铅等)及有机污分子荧光染物(如多环芳烃,有下几农药等)具有络合或吸附作用,从而改变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其迁侈途径.所以能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毒性。近年来,用分子荧光学研究两者间的这种作用过程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运用荧光偏振技术在腐殖物质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现状。荧光偏振的研究成果可加深对腐殖物质与污染机理的认识.能较精确地定量评估它们之间的作用强度.了解它们结合后的分子构型变化.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10.
李增新  王彤  刘哲  李辉 《矿物学报》2007,27(Z1):386-387
重金属在土壤中由于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富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土壤一植物系统造成危害,并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世界各国目前纷纷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研究,其中利用非金属矿物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是一种有用技术,可降低其生物有效性(Mulligan等,2001;Darmawan等,2002).天然沸石是一种含水架状结构的多孔硅铝酸盐矿物,具有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由于天然沸石的形成条件较为复杂,孔道往往较小,吸附量较低.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可与重金属形成螯合物,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起促进作用(杨秀红等,2003).本文将壳聚糖负载在莱西天然沸石上,提出沸石-壳聚糖吸附重金属离子Mn2+的方法,并对其吸附条件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利用天然沸石原位修复锰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lvarez-Ayuso等,2003;谢华林等,2005).  相似文献   

11.
有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有机质及其热演化产物中,查明其在石油地质体中的成因和分布,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相对运移距离的确定.关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和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有机含氮化合物是干酪根深成作用阶段的产物.沉积有机质经生物改造作用后,其中的部分组成如蛋白质和含氮环的物质等进入干酪根中,在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被降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以芳香多环化合物的形式释放出来;②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卟啉等与生物体中的某些原始生化组分如叶绿素等在骨架上具有继承性,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是由生物体中的这些原始生化组成演化而来的;③在地质环境中通过环的开启和闭合作用而形成,这一形式机制已被人工合成反应和生物合成反应所证实;④基于地质体中芳香杂环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的相似性以及自然界无机氮的分布特征,无机氮与有机分子结合而形成有机含氮化合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李巨初 《铀矿地质》2009,25(3):129-136
文章初步讨论了我国北方表生、后生、渗入型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动力学问题。成矿作用包括了氧化-还原作用、有机质作用、水-岩相互作用、有机-无机作用和流体动力学等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尤其是水-岩相互作用的流体输运-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和有机-无机作用过程。砂岩型铀矿成矿中地球化学障的形成和铀的富集是这些过程多重耦合的结果。识别这些地球化学过程的动力学机制有利于理解矿床成因和确立勘查目标。  相似文献   

13.
离子探针(SIMS)发射聚焦很细、高能量的一次离子束轰击油源样品,一次束与试样中的分子原子发生激烈碰撞,使油源碳氢有机质颗粒内部产生键的断裂,形成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粒子,其中含有有机分子特征的碎片离子。最后经SIMS检测获得样品有机质谱图。上述碎片离子峰及其丰度是与被测样品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有极密切关系,根据这个原理,笔者进行了油源对比的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水体(如地下水、湖泊、河流及海洋)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因具有显著的生态及环境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DOM能够影响环境中污染物的命运,比如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与天然有机质结合后,其迁移途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受到明显的控制,其对环境中生物的危害性减弱。本文运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多环芳烃苝(perylene)与提取自红枫湖天然水体的DOM有机组分,计算了苝与DOM有机组分相互作用的分配系数(KDOC),探讨了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及水体离子强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研究认为,红枫湖DOM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苝的吸附能力与其芳香结构单元有很强的相关性,log KDOC值与有机组分在280 nm处的摩尔吸收(ε280)和分子质量有线性度较高的正比关系。一般而言,离子强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复杂,就总体趋势而言,增加离子强度有利于对PAHs吸附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东天山十里坡、黑龙峰、长城山、东尖峰一带相继发现了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化这一新矿化类型(董连慧等,2003),并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崔彬等,2006;袁峰等,2006,2007).关于自然铜的成矿作用,一般认为与溢流玄武岩关系密切(朱炳泉,2003;White和Mck-enzie,1995),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形成机制、岩浆演化等对自然铜的成矿作用有重要的制约(Zhu等,2003;Puschner,2001).本文重点对东天山自然铜矿化区进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红黏土易成团,难以打散,用石灰等处治时,实际附着于团粒表面,造成内外混合不均匀。以两种团粒尺寸分布的红黏土(D_(max)=5.0 mm和D_(max)=0.5 mm)为研究对象,开展收缩、压缩和直接剪切等水-力特性试验,评价处治红黏土团粒表层的硬化与粒间胶结效应。研究表明,黏土的团粒尺寸、含水率和处治方式显著影响处治效果。与仅用石灰处治方式相比,偏高岭土-石灰联合处治的方式更好,其压缩性降低、黏聚力提高且收缩性减少;不过,红黏土的团粒尺寸大小也会影响处治效果,团粒尺寸大者的水-力性能改善效果不如尺寸小者。由此推测,经过处治后,红黏土团粒表层形成了"硬壳",提高了团粒的抗压缩能力和表面粗糙度;团粒之间形成了胶结,抑制了其收缩行为,而且提高了黏聚力;但当团粒尺寸变大后,偏高岭土-石灰处治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团粒表层,团粒尺寸效应削弱了偏高岭土-石灰的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磐石市东南部红旗岭镇出露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这些岩体在构造位置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辉发河深断裂的北侧,南与华北陆台相接(杨言辰等,2005).因其在空间上与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伴生而受到普遍关注(Wu et al.,2004;张广良等,2005;郗爱华等,2005;杨言辰等,2005).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对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类污染物吸附过程的影响,以卡马西平(CBZ)为目标污染物,以石英砂代表无机矿物,用商用腐殖酸(HA)制备DOM并进行超滤分级,然后开展吸附实验,并采用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等手段,研究了DOM不同分子质量组分对石英砂吸附CBZ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以3 000和10 000的超滤膜进行分级后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HA结构有明显差别,大分子质量HA中苯环等疏水性结构以及羟基的含量较多,芳香构造化程度高,多为分子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疏水性有机物,但中、小分子质量HA结构差异不大,含有更多羰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主要是一些分子质量较小的亲水物质; DOM不同分子质量组分对CBZ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有明显影响,其中大分子质量组分促进吸附,而中、小分子质量组分抑制吸附,原因在于大分子质量组分可疏水结合于矿物表面,增加介质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同时其芳香性或脂肪性结构可与CBZ的疏水基团发生疏水作用共吸附或累积吸附于介质表面,从而促进CBZ的吸附;而中、小分子质量DOM的极性官能团可与CBZ酰胺部分通过极性作用结合,对CBZ分子有增溶作用,从而抑制吸附。  相似文献   

19.
成杭新等在中国发现了三个规模巨大的Pt、Pd地球化学巨省(成杭新等,1998,2000;Cheng Hangxin等,1999),即川-滇-黔-桂Pt、Pd地球化学巨省、新疆-甘肃-青海Pt、Pd地球化学巨省和西藏鸭鲁藏布江Pt、Pd地球化学巨省,对中国的Pt、Pd找矿引起了广泛关注(赵传冬,2001;李晓敏等,2003;李生盛等,2002;代世峰等,2003;成杭新等,2003;王登红,2003;张光弟等,2002).  相似文献   

20.
地球生物学方法与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过程的正演和评价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 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 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 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 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埋藏有机质.表征地球生物学过程的地球生物相则综合和集成了烃源岩生物相、有机相和沉积相的相关信息, 包含了生境型(群落型)、生产力和有机埋藏等定量化指标, 它为建立优质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评价体系服务.通过烃源岩实验模拟得出的有机质恢复系数对残余有机碳进行恢复, 并与地球生物学得出的埋藏有机质进行量的对比, 由此实现地球生物学方法与传统反演方法的接口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