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高山金银矿是遂昌—龙泉地区典型的中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断裂控矿特征明显。在野外实地观测和节理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区域构造解析法、节理统计分析法、共轭剪节理分析法等,通过吴氏网投图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处理,厘定了高山金银矿区多期次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压应力的转变过程,并根据构造变形交切关系及相应的地层时代证据,推断应力作用的期次和时代。据此,将高山金银矿区的构造应力场划分为6个阶段,包括:成矿前的基底变形期(包括3个阶段),成矿期的早期成矿阶段和晚期成矿阶段,以及成矿后矿体被破坏阶段;并结合矿区目前找矿实际,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应重点向矿区深部勘查,在综合研究确定矿体可能赋存部位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少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2.
对务川县老屋基-簸箕岩汞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构造基本特征的总结分析表明,岩层受燕山运动影响强烈变形,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对矿区中部太坝-双木垭剖面进行平衡后计算出该区地层在燕山期造山运动中褶皱的收缩率为45.65%,基于构造演化变形特征及其与汞矿成矿关系的分析表明其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利用相同方法,对相邻3条剖面复原了本区地层在燕山期末受断裂变形的原始褶曲形态为一复式背斜,包括5个次级向斜和6个次级背斜。平衡地质剖面方法对今后在务川汞矿带外围寻找隐伏矿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砂岩型铜矿床(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铜矿床广泛发育于滇西兰坪盆地内。经典的砂岩型铜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类矿床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沉积盆地内,但兰坪盆地内的砂岩型铜矿床则产出于挤压背景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内,其成矿与地壳缩短密切相关。通过详细构造解析揭示成矿与构造变形的时空关系是理解挤压背景下铜成矿过程的基础。本文基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分析了白洋厂砂岩型铜矿床的区域构造、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构造分析结果显示,矿区白垩系经历了中新世东西向挤压变形,形成近南北走向逆断层+近东西走向掀斜-走滑断层构造组合;地壳缩短期间,在主要逆断层前锋(下盘)形成中新世含石膏层的小型周缘前陆盆地。铜多金属矿化发生在逆断层主破碎带或上盘次级破碎带内,赋矿围岩皆为白垩系。基于构造-盆地-矿体这一空间关系,结合矿石结构、区域地质特点,我们提出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源自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卤水,还原硫来自隐伏于白垩系之下的晚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还原性流体。始于中新世早期的地壳缩短在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中形成破裂构造,使得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中的卤水下渗、保存于晚三叠世地层中的还原性流体上升,而当两种流体在主要断裂破碎带内发生混合时,则发生硫化物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红牛—红山铜矿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之格咱压性弧,矿床类型为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为大型。通过系统开展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建矿区"源-运-储-破"构造体系,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为沉积构造、侵入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等构造系统叠加复合而成。沉积构造系统为主要成矿前赋矿构造,侵入构造系统为成矿前或成矿期导矿、赋矿构造,褶皱构造系统及断裂构造系统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构造同时具有压扭性、张扭性及平移断裂等多性质叠加特征,主要呈NW—NNW向展布。成矿前红牛向斜对矿区成矿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矿体均产于红牛向斜中,同时成矿前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具导矿、配矿、赋矿作用,控制矿区成矿地质体的产出形态及范围,决定成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成矿期节理裂隙系统丰富了矿区成矿容矿空间,而成矿后断裂及次级小褶皱对矿区矿体进行破坏和改造,形成现今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5.
金厂河矽卡岩型铜锌铁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构造带保山地块北部,其展布受地层与褶皱-断层构造系统共同控制。本文对矿区地表外围以及深部坑道出露的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构造变形作用过程,总结构造成矿/控矿规律。研究表明,矿区至少经历五期构造变形过程:第一期SN向正断层为先存导矿构造,控制了矿床的基本空间分布;第二期SN向纵弯褶皱及NE、NW向共轭断层,是成矿期控矿构造,直接控制了成矿流体贯入和聚集沉淀;第三期为NE-SW向断褶带,区域挤压隆升,矿体被改造并抬升至浅部;第四期NW向褶皱与第二期褶皱横跨叠加,形成穹窿构造;第五期为NW向阶梯式左行正断层,破坏矿体连续性。成矿过程中,硅钙面为后生矿床层状就位提供赋存条件,断层是矿液运移聚集的重要通道,背斜核部及西翼是矿体主要容矿空间,断层泥、泥岩层、断层上盘及辉绿岩等不透水层共同组成矿液圈闭。  相似文献   

6.
华南大陆中生代以来受华北板块、西南缘特提斯洋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会聚作用形成了多序次的构造变形及多期岩浆与成矿事件, 并造就了多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带。文章在梳理成矿区带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化期次、矿体分布及成矿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构造变形序次及其控岩控矿的规律性完善了典型矿床成矿过程及成因机理。通过对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以及滇东南老君山钨锡矿集区开展构造变形解析,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厘定出相对完整的印支期、中晚侏罗世及白垩纪3期变形序列, 但其作用时限、构造性质、规模强度及变形样式却表现不一。通过构造控岩分析并结合已有同位素年代学得出, 不同成矿区带都存在与变形序列相一致的岩浆或变质热事件, 进而利用变形序列与岩浆期次对应规律明确了与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朱溪钨铜矿床以及南秧田钨矿床相关的多期岩浆活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多阶段矿化事件并提出3个典型矿床都存在多期叠加复合成矿的认识。从构造对矿床就位机制控制的角度分析了马坑式矿床分散多变矿体、朱溪矿床垂向大跨度矿化及深部巨型矿体、南秧田矿床层-脉叠加矿体分别受赋矿地层褶皱拆离、大规模双重逆冲以及2期构造变形复合控制的机理。文章最后探讨了不同阶段华南重要成矿区带构造变形及岩浆成矿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在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以及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冲断带不同部位构造样式的不同,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即唐王寨-仰天窝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楼子坝-雁门坝-马角坝叠瓦冲断亚带、矿山梁-天井山-二廊庙冲断背斜亚带.各亚带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特征: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具有"推覆加滑覆"的构造叠加和演变特征;叠瓦冲断亚带中冲断构造十分发育,从北西至南东方向,不同系、同一系中不同组、同一组中不同段的地层依次由老向新逆冲,组成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逆冲断裂向西呈铲式倾斜,并收敛于逆冲断裂系底板断层之上.构造岩片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以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其轴迹走向和轴面产状与叠瓦冲断亚带中各条断层的总体产状几乎相同,均倒向前陆方向.冲断背斜亚带具有双重构造特点,在浅层表现为近直立的短轴背斜,构造样式以断层转折褶皱为主,深层由多个逆冲岩片叠置而成.下寺-金子山-厚坝山前带浅部层次中冲断稀少、规模较小、变形微弱,主要表现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层次发育有大型隐伏逆冲断裂.从前山带和山前带总体上具有变形强度向前陆方向有规律递减、卷入构造的地层逐渐变新、变形层次逐渐变浅的趋势,反映了冲断构造具有前展式特征.冲断构造是晚三叠世与新生代两期构造变形的产物:晚三叠世构造变形强烈,是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主要形成期;新生代变形较弱,叠加和改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8.
都龙锡锌铟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之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南部,是中国重要的锡锌铟多金属资源产地,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对铜街、曼家寨两个典型矿段及外围构造变形分析及控矿构造解析表明:区内各地质体之间均为构造接触,构造变形主要存在伸展滑脱及左行走滑等构造样式;F0、F1、F2三条南北向断裂组成的早白垩世伸展滑脱构造控制了矿区的矿化蚀变及矿体空间产出形态,是矿区最主要的控矿构造;成矿后北西向马关—都龙左行走滑断裂为破矿构造,但其正断的性质使矿区受剥蚀程度相对较低,对矿床保存有利。根据控矿构造组合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建立了构造控矿模式,认为矿区南部深部、西部寒武系地层与新寨岩组深部为进一步寻找锡锌铟矿的有利区域,矿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超贫铁矿找矿和勘查评价过程中,对大泉眼钛磁铁矿的成矿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该矿床是由于多期岩浆作用形成的,为今后深入研究该类矿床成矿机制提出了初步看法.文章指出,大泉眼构造是矿区内多期成矿作用控矿场所,舍铁建造的存在、太古宙及早-中侏罗世岩浆侵入作用是矿区内成矿不可或缺的地层、侵入岩及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型矿床沉积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中国南方地区早寒武世广泛分布着一套黑色岩系型矿床,其矿物组成和沉积地球化学都表现出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该黑色岩系沉积构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贵州寒武系底部3个不同黑色岩系型矿带Ni-Mo多金属成矿带、V成矿带、重晶石成矿带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的研究,总结了其沉积构造特征,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类喷溢和喷流过程形成的沉积构造、气-水热液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胶体及生物化学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和沉积构造序列,分析了不同成矿带之间的沉积构造异同,这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湘西花垣铅锌矿田李梅矿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勘查、剖面实测、构造测量,分别从成矿背景、赋矿特点、矿区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李梅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对李梅矿区成矿控矿因素进行了相应探讨,分析了构造作用在矿床地质特征中的诸多响应,认为构造断裂和裂隙构成了矿区的主要导矿、容矿空间,是该铅锌矿区主要的控矿要素,而且很可能是区域成矿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的矿体、火山-潜火山岩等地质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初步认为脉状银铅锌矿体受NW向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控制,层状铜钼矿体受隐伏花岗斑岩体制约,矿床属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形成的火山、潜火山—斑岩型系列组合矿床。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北大沟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奎城 《地质与勘探》2010,46(4):616-621
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发现的与火山热液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矿石的结构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金矿物为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其次是粒间金,包裹金只占少数,金矿物以细粒为主,载金矿物主要为石英。金的赋存状态较简单,属易浸型矿石,有用组分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价值。北大沟金矿与三道湾子金矿的矿石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相似,显示北大沟金矿的深部及外围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控矿构造与矿化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满 《地质与勘探》2009,45(5):588-594
构造控矿是小水井金矿床的主要特点,本文通过对矿床控矿构造空间形态、构造岩分带、活动期次、力学性质、矿床构造类型的研究,认为小水井金矿床受控于区域三级断裂(F3),其内更次级的断层、剪切裂隙破碎带、层间破碎带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矿床控矿构造类型为脆-韧性剪切断裂构造,构造破碎带起码经历了三期应力作用的改造,早期为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中、晚期为张扭性脆-韧性剪切变形,后期为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碎裂状岩石;矿床金矿化作用主要与中、晚期的脆-韧性剪切变形作用有关,发生在脆-韧性剪切变形阶段或稍晚。进而总结了金矿化富集规律,指出在断裂产状变化地段、不同方向断层交切附近、破碎带的膨大部位,是厚大透镜状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破碎带变窄地段,矿体变薄、尖灭,形成脉状矿体。  相似文献   

16.
福建武夷山上西坑钼矿为中温热液型钼矿.文章根据野外考察,在岩相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矿相学及辉钼矿矿石矿物学的系统研究,得出上西坑钼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型、石英脉型.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以细-中细粒鳞片结构为主,局部呈现厚板状、带状分布;矿石矿物辉钼矿铅灰色,多色性明显,2H多型,矿物成分中杂质含量较低,Re含量为1.479 ~34.35μg/g,显示其矿源为壳幔混合源;Re作为伴生矿产,具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明勇  杨彦林 《地球学报》2013,34(S1):157-162
云南禄劝—东川磷块岩矿床是云南省重要的磷矿石资源地, 目前地质研究程度低, 矿山开发利用程度相对不高。本文依据详查工作的实践, 系统阐述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 通过与相邻矿区的含磷矿层对比, 以及化学、矿物成分、矿层结构的分析, 对成矿环境和矿床成因作了探讨, 指明了找矿方向, 对矿区外围及区域上找寻相似磷矿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上饶黄柏坑铅锌(铜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柏坑铅锌(铜银)矿区位于武夷隆起北部,其含矿层位主要是侏罗系漳平组,矿体主要受北北东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主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根据矿石结构、构造、贮存状态以及围岩蚀变等特征,认为该矿床属次火山热液充填型。  相似文献   

19.
根据矿区内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及主构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对矿区内主构造特征、含矿性以及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进行了解析。青杠林铅锌矿床铅锌元素在多期构造活动时,随热液通道向上迁移,并在导矿构造两侧的层间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内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本文结合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条件对青杠林铅锌矿床的找矿远景作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陈刚  肖晓牛 《江苏地质》2014,38(1):117-121
以云南东川金江小石将军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小石将军铜矿床区域地质、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控矿因素、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认真、详细观察、分析,结合东川知名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将矿床成因类型初步厘定为沉积变质叠加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