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贵州省盘县站1965—2014年的降水资料,分析盘县近50 a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盘县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6.192 9 mm/a,1965年达到50 a来最大值,年降水量为2 103.4 mm,近50 a内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降水量仅为660.2 mm。近50 a汛期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4.518 mm/a。春季、夏季、秋季三季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分别为-1.20 mm/a、-1.52 mm/a、-3.09 mm/a,但冬季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7 mm/a,增多趋势并不明显;盘县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  相似文献   

2.
通辽市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9—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信噪比、F检验等方法,分析通辽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近50年增温1.9℃,且通过0.001显著检验,突变发生在1988年,近10年是最温暖时期。其中南部、西部升温较少,北部、东部升温较多。四季均温变化与年均温趋势一致,但略有差异。增温幅度最大为冬季,其次为春季,最小为夏季;突变时间最早为秋季、发生在1987年,最晚为夏季、发生在1994年。(2)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近50年约减少71mm,且通过0.10信度检验,南部的库伦和北部的鲁北减少最为显著。四季降水量的变化不同步,夏、秋季减少,冬、春季稍有增加。年降水量呈阶段性变化,目前是降水量最少时期。年日照时数西南部及扎旗北部是增多的,其余地区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都兰国家基本气象站1954—2017年月降水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法、累计距平法、滑动平均法、M—K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都兰地区1954—2017年降水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都兰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258mm/10a,64a来共增加了91.25mm;春、夏、秋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726mm/10a、10.664mm/10a、0.464mm/10a,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4mm/10a;都兰地区年降水量从1986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并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水量存在20a主周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9年延边州8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延边州农业气候资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9年延边州作物生长季(5-9月)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为0.21℃/10a;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平均气温较突变前上升了0.8℃;活动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为32.5(℃·d)/10a;平均气温和活动积温均在20世纪70年代最低;日照时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7h/10a,在20世纪60年代最高,80年代最低;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变化,气候倾向率为0.68 mm/10a;ET0呈下降趋势变化,气候倾向率为-1.51mm/10a;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高,ET0最低.  相似文献   

5.
1953—2005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3-2005年本溪地区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本溪地区的年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8℃/10 a,冬季最大为0.54℃/10 a;年降水量和各季降水量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1.67 mm/10 a,春季倾向率为1.54 mm/10 a,其他各季倾向率均为负值;水热匹配条件趋于恶化,干旱发生频率增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1953—2005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3—2005年本溪地区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本溪地区的年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8℃/10 a,冬季最大为0.54℃/10 a;年降水量和各季降水量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1.67 mm/10 a,春季倾向率为1.54 mm/10 a,其他各季倾向率均为负值;水热匹配条件趋于恶化,干旱发生频率增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1960-2005年湖南省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1960-2005年86个地面台站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6 a来湖南省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8 mm/10a,其中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1 a滑动平均曲线表明,今后湖南省降水量有减少趋势; 湖南省在1990年代初年降水量增多是一突变现象,主要是夏冬降水量发生突变,而春秋两季无突变现象;湖南省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存在4个主要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960-2005年湖南省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1960-2005年86个地面台站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6 a来湖南省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8 mm/10a,其中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1 a滑动平均曲线表明,今后湖南省降水量有减少趋势; 湖南省在1990年代初年降水量增多是一突变现象,主要是夏冬降水量发生突变,而春秋两季无突变现象;湖南省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存在4个主要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开鲁气象站1954—2011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近58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和气候倾向率以及4—10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比例。结果表明:(1)开鲁58a平均年降水量为332.5mm,年平均降水日数64d,占全年总日数的17.5%,日降水量强度仅5.2mm;(2)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则多;(3)近58a年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减少1.8d/10a,降水量减少13.2mm/10a;特别是1999—2011年日降水强度明显减小,年平均降水量仅277.5mm,比前45a平均减少了2成,春夏季干旱突出;(4)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雨季集中,旱季明显;(5)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量级少,有效降水日数少,因此,发生干旱的概率高,特别是季节连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贵州草海湿地对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贵州省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50a降雨量资料,采用数理线性回归,Man-Kendall检验法、最小平方法对降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年代际上,草海湿地降水量近50a来呈减少趋势,趋势递减率为-12.24mm/10a,减少趋势不明显。季节上,春季、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趋势率分别为1.37mm/10a、6.15mm/10a。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秋季减少趋势较为明显。趋势率为-17.86mm/10a。通过Man-Kendall参数趋势检验对近50a降水量进行趋势突变检验,Z值为-0.788,其绝对值小于1.28,未通过0.9的信度检验,说明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不明显,与数理统计结果相吻合。Ma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近50a的降水量在1986年、1997年、2012年均存在突变。2019~2048年30a间草海湿地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辽市近50年可能蒸发量与玉米水分系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通辽市近50年水分平衡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修正的彭曼方法计算分析了本市玉米栽培区的科尔沁、开鲁、保康、甘旗卡、库伦、大沁他拉、鲁北7个站1959—2008年的可能蒸发量以及玉米需水量、水分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50年通辽市可能蒸发量和玉米需水量线性趋势不明显,50年线性累计变化分别不足1mm和10mm,对玉米生产没有明显影响。但玉米水分系数的线性趋势时序相关系数为-0.3024,在0.05信度水平以上,50年累计减小0.135,对玉米生产很不利,它是玉米减产和提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通辽市各气象站点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历史灾情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原理,利用数理统计、层次分析法及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辽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得到通辽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北部山区、中东部地区及偏南部地区,包括扎鲁特旗鲁北镇、科尔沁区、科左中旗东南部及库伦旗东南部;而科左后旗大部地区易形成由短时强降水引发的洪涝,为次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及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中部、西南部地区,包括开鲁县、奈曼旗北部、科左中旗西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西7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和Mann-kendell法对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鄱阳湖流域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8.0℃,升温趋势明显,升温率达0.16℃/(10 a),在1996年出现显著突变。冬季升温趋势最明显,夏季气温虽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2)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643 mm,呈略增多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偏少,90年代降水量相对偏多。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1975年,为2149.6 mm;最小年降水量出现在1963年,为1111.6 mm。(3)流域年降水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6.9 d/(10 a)。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率约为7.1 d/(10 a);中雨日数呈略下降趋势;大雨和暴雨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4)流域年降水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约0.52 mm/d,说明流域降水集中度增大,强降水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14.
利用融水县气象站1959-2013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融水县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融水县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8月,6月最多,5月次之;年暴雨日数6.9d,暴雨持续时间多为1d,最长4d;近55年来融水县年降水量和汛期(4-9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每10年分别减少16mm和6mm,而主汛期(5-8月)的降水量却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13mm,这预示着融水县未来降水可能更趋于集中在主汛期(5-8月),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可能增多。此外,一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多趋势,预示未来降雨强度可能增大;春、秋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提示未来发生春旱、秋旱的几率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州地区降水量、降水日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2005年新疆博州4站逐日降水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及Monte Carlo检验、t检验研究了降水量与降水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突变时间。结果表明:(1)博州地区年与冬季降水量均在1977年前后突变增加,夏季降水量均在1998年前后增加,大部分地区年与冬夏降水量的长期增加趋势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2)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增加造成的,其次是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日降水量≥0.1mm的日平均降水量强度的增加。(3)年与冬季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约在1975年前后突变增加,45a里增加了7~8d。(4)0.0mm的降水日除精河外,其余地区均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阿拉山口减少最多,约10.5d,其余减少3~5d。其中,秋、冬季大范围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5)博河上游地区年与冬夏日平均降水强度均出现了显著的突增现象。(6)夏季日平均降水强度除精河外,其余也均在1998年前后有一次显著的突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长治市划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并各选取一个代表站,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年代为1961年-2005年。将其45年来各气象要素的分析与全球、全国气候变化对比,得出以下变化事实:近40年长治年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2.53mm/10a),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1.85mm,10a),冬季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0℃/10a),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增温显著,尤以冬季增温明显(0.525℃/10a),夏季气温有略微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降水趋于增多,而气温仍趋于增高。统计气温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为偏冷期,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和1999年是最暖的年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1960~2012年持续干旱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60~2012年508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近53 a四季持续干旱日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3 a来我国大陆春季和冬季持续干旱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冬季气候倾向率为-0.7 d/10 a,夏季变化趋势比较平稳,秋季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变化上持续干旱日数气候倾向率春季在-0.41~0.41 d/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夏季持续干旱日数气候倾向率508个测站中有59%的测站为减少趋势,41%为增加趋势;秋季大部分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增加趋势,统计有302个测站呈上升趋势,占中国大陆总测站数的69%;冬季持续干旱日数气候倾向率在-0.62~0.44 d/10 a之间,统计508个测站中有66%的测站为减少趋势,34%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连续5d最大降水量、总降水量、强降水比等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F检验、11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西南地区近41年来冬、春、夏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缓慢波动上升,秋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强降水、降水强度及强降水比呈上升趋势,但总降水量和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另外,各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呈东西或西北东南向梯度变化特征。其中冬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水比及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秋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与总降水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春、夏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的增减区域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