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坡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表明,这种技术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延缓径流及控制土壤流失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篱笆植物新银合欢、马桑和黄荆都是著名的绿肥植物,每年从活篱笆上修剪下的枝叶可分别为篱间地的土壤提供24000kg/hm2、8400kg/hm2和31500kg/hm2的绿肥。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新银合欢,每公顷所产绿肥含纯氮素924kg,磷48kg,钾504kg.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种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这些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等高线植物篱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等高线植物篱技术是近一、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坡地改良利用的一种生物措施。本文简要阐述了等高线植物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主要科学问题;从篱笆植物种类选择、布设与管理、效益评价、农林政策等方面,对等高线植物篱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该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潜力与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全世界自然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降低这些冲突的影响,各国采取了各种保护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得不到足够的监测,其效力也得不到充分的评估。近年来,作为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一项措施,尼泊尔各保护区周围建起了电篱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其他针对保护工作中采用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及其功效开展分析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尼泊尔近年来设立于旺国家公园东区的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印度犀牛(Rhinoceros unicornis)、野猪(Sus scrofa)、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老虎(Panthera tigris)是该国家公园周边缓冲区涉及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主要物种,这里建有电篱笆。电篱笆使庄稼受损减少78%,家畜损失减少30%-60%。研究区的人类死亡数未表现出显著下降,而是继续维持较低数值。我们的分析表明,至2009/2010财政年度,电篱笆成本的总净现值,卡根社区(KMUC)为1 517 959尼泊尔卢比(21 685美元),姆瑞加社区(MKUC)为3 530 075卢比(50 429美元);而净现收益,卡根社区为16 301 105卢比(232 872美元),姆瑞加社区为38 304 602卢比(547 208美元)。至2009/2010基准财政年度,电篱笆的成本-效益比率,卡根社区为10.73,姆瑞加社区为10.85。这些结果表明,在大型哺乳动物出没的保护区周围,电篱笆计划在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方面,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定点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该类坡地退化的关键因子中的坡度,以及土壤粒径、有机质及N、P、K流失的规律。研究表明,坡面片蚀最大侵蚀量的坡度为24°~29°;侵蚀的主要粒径为粉砂和粘粒,土壤有机质及速效N、P、K主要是随粉砂和粘粒流失而流失。在对工程的(石坎梯田)、农业的(等高耕作)和生物的(植物篱技术)措施对比后,认为采用植物篱技术是退化坡地恢复整治可供选择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获取滇池湿地植物、水质、土壤等数据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CIS技术,分析滇池湿地演变规律,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生态4个方面对滇池湿地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湿地和植物群落面积占整个环湖带面积的92.2%,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为141.4%,湿地效益评估总价值增加了34.39亿元,滇池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全世界自然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降低这些冲突的影响,各国采取了各种保护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得不到足够的监测,其效力也得不到充分的评估。近年来,作为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一项措施,尼泊尔各保护区周围建起了电篱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其他针对保护工作中采用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及其功效开展分析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尼泊尔近年来设立于旺国家公园东区的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印度犀牛(Rhinoceros unicornis)、野猪(Sus scrofa)、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老虎(Panthera tigris)是该国家公园周边缓冲区涉及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主要物种,这里建有电篱笆。电篱笆使庄稼受损减少78%,家畜损失减少30%-60%。研究区的人类死亡数未表现出显著下降,而是继续维持较低数值。我们的分析表明,至2009/2010财政年度,电篱笆成本的总净现值,卡根社区(KMUC)为1 517 959尼泊尔卢比(21 685美元),姆瑞加社区(MKUC)为3 530 075卢比(50 429美元);而净现收益,卡根社区为16 301 105卢比(232 872美元),姆瑞加社区为38 304 602卢比(547 208美元)。至2009/2010基准财政年度,电篱笆的成本-效益比率,卡根社区为10.73,姆瑞加社区为10.85。这些结果表明,在大型哺乳动物出没的保护区周围,电篱笆计划在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方面,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石家庄市8个不同类型蔬菜生产专业村的调查研究,从微观农户角度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影响农户蔬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采用多元回归方法,选择经营方式、物质和技术管理投入、经营规模、市场与信息、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蔬菜生产效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保障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提高农户收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湿地技术在我国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湿地植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途径成为新的挑战。将湿地植物刈割并移至陆地生态系统是水体系统污染控制的终极途径之一。概述了在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双重背景下,湿地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潜在途径。以南方某133.3 hm2规模化湿地为例进行估算,通过植物刈割,可以直接带走450kg/a磷、9 540 kg/a氮,从而避免潜在二次污染。总结了植物刈割的方法、参数及对湿地的影响。综述了刈割转移生物质的几种潜在后续利用方式:燃料、纤维、工业材料、饲料、肥料及生物炭等。指出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湿地生物质资源二次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活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研究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上黄柳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对设置3 a后的不同类型的活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沙障设置3 a后,沙地趋于固定,障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设置黄柳活沙障的区域内下垫面粗糙度显著增大,风速明显减弱,而且黄柳网格沙障降低风速的能力较带状沙障强,其顺序为:4 m×4 m黄柳网格沙障>6 m×6 m黄柳网格沙障>间距4 m的黄柳带状沙障>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流沙;当旷野平均风速为7.86 m·s-1时,只有流沙和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起沙,其他几类活沙障内均不起沙。  相似文献   

10.
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恢复与重建是湿地研究的热点。土壤种子库是退化湿地的植物自然恢复的潜在植物种子来源。总结了利用土壤种子库的湿地植物恢复研究成果,梳理了湿地植物恢复技术路线,重点综述了原位恢复和异位恢复方法、影响湿地植物恢复效果的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评述了水文条件和养分对湿地植物恢复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湿地植物恢复研究应侧重于土壤种子库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结合、非目标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与去除、植物恢复后长期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关键土壤理化特性指标调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坡地开发中的植物篱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阳兵  谢德体  杨朝现 《热带地理》2001,21(2):121-124,130
论述了植物篱在我国坡地开发中的地位、作用、选取标准及在坡地开发中的其它应用,认为植物篱应是控制川中丘陵遂宁组母质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孙辉  唐亚  王春明  何永华 《山地学报》2001,19(2):125-129
固氮植物篱近年来被热带地区用作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的有效手段。在地处亚热带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宁南持续发展实验站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顺坡耕作方式相比,利用新银合欢(L.1eucocephala)或山毛豆(T.candida)在坡耕地上每隔4m培植高密度的双行等高植物篱可使坡耕地的径流量平均减少49.6%以上,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养分流失均减少98%以上,土壤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等养分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农作物产量得以维持和提高,这说明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我国亚热带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同样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推广香根草篱作水土保持措施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以来,我国推广香根草蓠作水土保持措施,收到的水土保持效益甚佳,香根草篱的短处有:经济效益欠佳,与作物争水肥,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使香根草蓠扬长避短,提出的意见有:1.宜在秦岭-伏牛山以南海拔<2000米的地区推广;2.人少地多的山区荒坡地上可大力推广;3.建立香根草与经济作物组成的混合蓠;4.加强香根草病虫害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4.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20,43(5):1155-1168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生产力集中度较高,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较为发达的区域,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疆 5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疆 67%,城镇化率 68.9%,远高于全疆 42.1%的平均水平,然而水资源却仅占11%。为破解资源性缺水困境而实施的“两河调水”工程正在陆续建成发挥效益,如何优化配置原水与客水、高水与低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各种水源,统筹协调区域、城乡、兵地、产业、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各种需求,已成为亟待研究决策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天北带水资源可利用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调水工程新增水量,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贯彻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与综合调控措施,主要学术观点和结论为:(1)结合“两河调水”工程,在天山北坡建设东西连通的输水大通道,将由南向北流的逐条河流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南北交汇,东西贯通,覆盖整个区域的“大水网”,实现全域水源优化配置。(2)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适水发展”的原则,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自然和谐”为原则,优化“三生空间”发展格局。(3)打破旱区弱水资源承载力、高生态胁迫压力、低经济发展能力的桎梏,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科学把控“大水网”建设和水利发展定位,合理配置“三生用水”,耦合协调“三生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面向未来和新基建工程的喷涌发展,建设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管理网“三网合一”的智能水网势在必行,代表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代水利科技前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2000年、2010年、2016年3期的遥感资料,对区域内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评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等估算区域的社会经济评价分值。结果表明: 自生态输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水域面积增加最显著,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其中以提供美学景观价值和气体调节的价值增加最大,增加率分别为318.35%,312.94%;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率约为69.57%。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地理因素与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植物篱侵蚀及养分控制过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于温带及半干旱地区植物篱的侵蚀及养分控制过程研究较少的状况,利用冀西北黄土丘陵区较为完备的试验小区的长年观测资料,并结合野外全坡面的大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地分析黄土丘陵区坡面侵蚀分异规律,得到了在暴雨条件下细沟产生并导致侵蚀剧烈增加的临界坡长为10~15m,从而以此作为植物篱在该区域布设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模拟和分析了植物篱对养分流失拦蓄的形态、植物篱改变坡面侵蚀过程、控制细沟产生以及拦蓄泥沙而达到控制侵蚀及养分的目的,对于植物篱———农作复合农林技术在温带及半干旱地区的实践具有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内涵、应遵循的原则与框架,论述生态、经济、社会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对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影响,以及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一方面是受自然生态脆弱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影响。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仅限于生态系统层次,而应是多尺度、多等级的,应从生态系统到景观及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应是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协同。在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约束下,唯有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才能改善区域人类生存、生产条件,使失衡的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稳定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国家生态特区构想及其科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提出了“国家生态特区”的概念及其科学基础。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生态安全。但生态问题与贫困、区域发展道路和方向紧密联系,涉及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简单的工程性应对存在明显缺陷。我国西部存在战略重要、生态脆弱、贫困集聚的 “三位一体”地区。应给予其特殊政策,包括持续的生态补偿,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部门治理为综合规划,改变区域发展方向和衡量指标,实施生态战略及跨越式发展战略,走特区发展模式。在这类地区建立国家生态特区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扶贫攻坚战略,具有比较完备的政策基础。建立国家生态特区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我国生态建设的示范基地及地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地破解我国生态战略区的经济与生态困局,解决生态移民难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消除国家生态安全隐患,奠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金沙江下游地区近8万km2,约1000万人口,共30个县,其中22个为国家贫困县;计划修建的四大电站装机3800万瓩,超过两个三峡电站;在生态安全、能源、扶贫方面都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可以考虑作为第一个国家生态特区。建议重新定位它的发展模式,给予相应的国家政策,使其发展既符合地区发展目标又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逆转近年来生态退化趋势,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生态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是其核心目标。基于MODIS NDVI数据产品、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及统计年鉴等资料,分析了2002—2016年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陕西省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存在明显的时间波动与空间差异。(2)生态建设项目对陕西省植被恢复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时滞效应;造林率增加1个百分点,3 a后各县NDVI值将平均增加0.012 3(p<0.01),等同于年降水量增加56 mm的作用。(3)降水、气温的提高对陕西省植被恢复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与经济增长则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生态建设项目投资力度,并加强监督与监测评价;积极推行生态移民政策,缓解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压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摒弃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