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冀中平原某石油类污染场地为例,从污染源分布勘察、场地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现场调查入手,采用物探、坑探、钻探综合调查技术和定深取样等一些取样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进行调查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m深度内包气带和饱水带已被污染,50m深度的地下水中有有机污染物检出,石油类场地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及其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单环芳烃和卤代烃。且单环芳烃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浓度高于其它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城市土壤污染、侵蚀、酸化和硬化以及土壤生物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广州某商业地块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的调查和采样分析测试,查明污染场地主要污染物类型和特性及起火原因,对其进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为污染场地适宜性风险评估及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水中的部分指标含量较高,环境质量受到影响。针对主要污染物磷的特性,建议采用化学修复方案措施与对策,使污染场地达到无害化处理目的,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特约主编致读者  陈世宝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土壤不断遭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发生特征与土壤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是分不开的。土壤污染具有多来源、迁移多途径、过程多因素及时空分异的环境演化特征。首先,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迁移、转化后进入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其次,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人们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过量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土壤历来就作为工业与生活废物(废渣、污水和垃圾等)的处理场所,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随之进入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是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源头。当今,由土壤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过量化肥施用引起的氮和磷污染等多方面。土壤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近3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每年仅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亿元,因土壤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与环境群发事件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对土壤污染的关注不断提升,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趋势还远未得到有效遏制。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将直接影响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会给我们生存环境带来危害。土壤既是环境污染物的“汇”,也是其他环境要素污染的“源”。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中的污染物将通过多种方式溶在水中或以粉尘形式飘在空中,导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而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是“洁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唯有净土才能洁食,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土壤污染与人为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或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最近3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土壤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土壤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在土壤中残留,含重金属超标的污水灌溉等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发生显性或隐性的重金属污染。由此,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特征与防治现状,全局性、前瞻性地开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的重要科技保障。 近1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土壤污染的成因与过程、污染物毒性评价及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在土壤污染物源解析、多介质与多界面传输过程及不同尺度预测模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了基于不同土壤污染物的毒性数据库和土壤污染风险识别方法与风险评估体系,并形成和发展了较完整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技术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在土壤污染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多尺度下土壤环境污染物的界面过程、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与生态健康效应及土壤污染监测与预警体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基础研究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基于此,本专辑共收录论文22篇,汇集了土壤污染监测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及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成果。其中,5篇论文是针对土壤中新型污染物抗生素环境监测方法、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土壤中重金属等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与互动过程等研究的,4篇论文有关土壤中不同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及污染土壤等级划分,不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有7篇论文,土壤污染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相关研究的文章有5篇,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研究进展的文章有1篇。值得一提的是,本专辑有幸收录了成杭新等和李括等的2篇关于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0年相关成果及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与土壤中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相关的力作,论文对我国近20年来耕地地球化学状况、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变化等方面的调查成果做了较全面的总结,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时空大尺度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为今后我国土地管理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本专辑相关论文的发表,以期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管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土壤污染与防治,除了开展上述基础研究外,还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认识到唯有“净土”才能“洁食”,“净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部全部工作人员在本专辑出版过程中的辛苦付出!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26-131
以成都经济区某电解铝企业为例,调查周边1.3km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等手段识别场地潜在污染物为氟化物和重金属,利用手持式重金属测定仪(XRF)筛查土壤,结合土壤筛查结果确定在调查区布设土壤采样点61处,并在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企业周边选择5处地下水采样点。对检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壤中氟化物分布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并随着大气降雨和农业种植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同时土壤中重金属和氟化物浓度并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和筛选值,进一步检测样品的可溶性氟化物和六价铬,也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因此调查区内土壤污染现状未达到风险评估程序启动条件,无需进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5.
戴峰  王恒  黄旭 《安徽地质》2021,31(2):144-146
以安徽某块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生产历史,识别地块疑似污染区域以及关注的污染物,参照国家技术要求布设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点.通过现场调查与采样测试,研究土壤及地下水中监测因子浓度及分布特征,对比国家现行标准分析得出检测因子未存在超标情况,评价地块环境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6.
王吉杰  付学功 《地下水》2009,31(4):103-105,124
近20年来进入沧州区域内的地表废污水逐渐增多,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沿河大量使用污水灌溉,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对渤海海退和古黄河冲积沉积形成的吴桥县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典型监测,评价污水灌溉对类似区域土壤影响,提出防治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戴峰  康博  童晨 《江苏地质》2022,46(1):75-79
以某生物医药企业地块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生产历史,识别该地块疑似污染区域以及关注的污染物,通过布设土壤及地下水现场采样点进行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研究土壤及地下水中监测因子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对二氯甲烷的污染源及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地层特征和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土壤中二氯甲烷的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但在地下水中含量异常高;分析地层对二氯甲烷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垂向和侧向迁移的影响,为下一步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监测井布点和采样,是地下水污染调查的重要部分。由于污染场地的规模较小和其特殊性,很多区域地下水污染普查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污染场地。本文结合地下水的分布及运动特征,从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经济性五方面,阐述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探讨国内外地下水采样的规范和要求,总结出适用于我国污染场地的地下水采样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我国仅受中重度污染的耕地就有333.33×104hm2左右而不宜耕种,并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作者从我国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的特点及危害、我国几个典型土壤污染事件入手,初步探讨了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可行性,希望能够为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眉山芒硝矿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3):225-229
眉山市芒硝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疏干、污染及矿区土壤污染等,影响了矿山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在芒硝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层止水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工业与化工企业违规排放废(污)水,造成了场地区域土壤与水资源的污染,在后期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价中,地下水污染深度界定尤为重要,地下水污染深度是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在河北省沧县某化工厂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采用锥形止水器进行2层坐封式有效分层止水,准确界定地下水的污染深度。结合该工程实例,阐明分层止水器的分层止水技术进行第四系地下水污染深度调查、界定的技术方法。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施工简单、使用灵活等优点,止水效果良好,技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某石化污染场地含水层自然降解BTEX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污染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监测与评估含水层自然降解污染物能力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手段,也是国外地下水中修复技术研究热点课题。以华北平原某石油化工类场地为案例,通过调查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监测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BTEX)浓度及相关化学参数变化,运用微生物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和水文地质方法,估算了该场地含水层自然降解苯系物量。这一研究成果为评估我国石油类场地地下水污染的自然修复能力提供了实证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健康。吉林省现有九个市,具有人口集中,资源、水源和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源集中的环境特点。尤其是“三废”任意排放和环境保护差的城市,不仅大气、土壤和地表水污染严重,也使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全省地下水水质恶化最重的地区。因此,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和防治地下水污染是我省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地下水污染状况根据1979——1982年我站城市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各市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见表1。概括来说,全省城市地下水污染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欧美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菲  王苏明  陈鸿汉 《地质通报》2010,29(6):907-917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第一个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项目,当时检测指标只有20个(包括11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8种有机氯农药和1种多环芳烃)。"十一五"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必测项目包含了38项(挥发性指标28项、有机氯农药9项和1种多环芳烃),取得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基本资料。但从对国外文献的调研来看,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种类远远超过38种。为了更全面地掌握中国地下水的质量,有必要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进行研究,为后续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的增项做准备。通过检索美国环保局(USEPA)、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欧盟(EU)近年来的地下水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文献,调研了地下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类型,选出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形成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的检出率排序表,列出了检出率高的前50个污染物的名单。  相似文献   

15.
欧美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菲  王苏明  陈鸿汉 《地质通报》2010,29(5):907-917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第一个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项目,当时检测指标只有20个(包括11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8种有机氯农药和1种多环芳烃)。“十一五”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必测项目包含了38项(挥发性指标28项、有机氯农药9项和1种多环芳烃),取得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基本资料。但从对国外文献的调研来看,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种类远远超过38种。为了更全面地掌握中国地下水的质量,有必要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进行研究,为后续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的增项做准备。通过检索美国环保局(USEPA)、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欧盟(EU)近年来的地下水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文献,调研了地下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类型,选出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形成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的检出率排序表,列出了检出率高的前50个污染物的名单。  相似文献   

16.
紧密结合国家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聚焦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评价了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区域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国内外资料,梳理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所引发的6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勘查、钻井、压裂、开采、闭井等5个阶段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或风险等,其中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主要诱发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和大气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基本识别了2种地下水污染模式、3种污染类型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途径; 初步确定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污染指示性特征因子,并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指导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该研究为页岩气国家新型清洁能源的绿色开发和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紧密结合国家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聚焦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评价了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区域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国内外资料,梳理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所引发的6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勘查、钻井、压裂、开采、闭井等5个阶段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或风险等,其中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主要诱发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和大气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基本识别了2种地下水污染模式、3种污染类型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途径;初步确定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污染指示性特征因子,并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指导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该研究为页岩气国家新型清洁能源的绿色开发和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紧密结合国家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聚焦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评价了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区域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国内外资料,梳理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所引发的6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勘查、钻井、压裂、开采、闭井等5个阶段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或风险等,其中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主要诱发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和大气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基本识别了2种地下水污染模式、3种污染类型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途径; 初步确定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污染指示性特征因子,并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指导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该研究为页岩气国家新型清洁能源的绿色开发和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石油类物质会通过渗漏方式进入土壤,改变土壤物性和结构,对土壤、地下水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地下污染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雷达技术在地下油类污染区的调查中,显示有原位、无损、快速、经济等显著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地质雷达应用于石油类有机污染场地调查的可行性,本文从地质雷达的应用原理、适用条件、实用结果等方面,分析其探测石油类有机污染的能力,并对其探测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环境污染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污染物的治理尤为重要。多频电磁法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其高效、受场地限制较小、设备轻便、操作快捷、分辨率高,能够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下进行探测。本文以某农田危废埋设物调查为例,重点研究多频电磁法在危废埋设物调查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进一步介绍多频电磁法的探测原理及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多频电磁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圈定出危废埋设物或污染土的位置、规模,为后期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