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养殖技术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以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取代传统养殖技术将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依托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团队在鲆鲽类主产区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从供求的角度对大菱鲆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丝指鳒鲆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编写中国鲽形目鱼类志过程中,发现鳒鲆属(Psettina Hubbs,1915)一新种,现予描述。模式标本分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海洋研究所。 丝指鳒鲆(新种)Psettina filimana sp.nov.(图1) 鉴别特征 本种与日本南部的土佐鳒鲆(Psettina tosana Amaoka,1963)很相似而后者较大,体长70—183.2毫米;左胸鳍较圆,第三鳍条不突出;体长为头长3.9—4.5倍,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山东荣成爱莲湾海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5月,当海区水温上升至12.0℃以上时,将陆基工厂化培育的适宜规格苗种转运到海上,利用自行研制的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养成褐牙鲆商品鱼。其中,2009年养殖平均体质量为59.3,136.0和202.0 g的褐牙鲆各1箱,经过174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614.0,885.3和1 030.0 g,转运成活率100%,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3%,87.5%和93.3%。结果表明,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适合鲆鲽鱼类养殖,"陆海接力"模式养殖的褐牙鲆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密度工厂化养殖和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诸多鱼类疾病相继出现,导致用药成本上升和死亡率提高,对渔业养殖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对27家鲆鲽类养殖企业单位成本变动分析,研究鱼用疫苗使用的直接经济效用和间接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鱼用疫苗的使用不仅节约鱼药的使用量,同时降低鱼苗的死亡率,给鲆鲽类养殖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牙鲆的人工繁殖和培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S.)是我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渤海区较多,属动物食性鱼类。由于它肉多味美,致经济价值较高,且其生长快、回归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我国海鱼的增养殖对象之一。关于比目鲜类的人工繁殖工作,国际上对鲆、鲽鳎类有过不少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欧洲的一种大型比目鱼一鲽pleuronecles platessa L.,在控制条件下,可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菱鲆生长激素作用机制及进化机制.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材料从脑垂体中提取mRNA,利用SMART-RACE技术建立大菱鲆脑垂体cDNA文库,并从该文库中克隆出大菱鲆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cDNA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大菱鲆GH cDNA序列全长为876 bp,包括108 bp的5'UTR和174 bp的3'UTR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 bp,编码由197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长激素成熟肽序列,用生物软件DNASTAR计算大菱鲆生长激素蛋白分子量为1*!909.22,等电点为6.24.将大菱鲆与漠斑牙鲆、褐牙鲆等共7种鲆鲽鱼类GH成熟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与其他6种鲆鲽鱼类序列同源性均为70%左右,而鲆科鱼类与鲽科鱼类间生长激素基因同源性很高(≥80%),说明大菱鲆与鲆科、鲽科鱼类的同源性较低.另外,运用PAUP软件对7种鲆蝶科鱼类与另外8种不同种属鱼类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进化地位基本一致,大菱鲆单独形成1个分支且与鲆科和鲽科鱼类相距较远,此结果为在形态学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菱鲆属鱼类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日本北海道之立栽培渔业综合中心,从1993年度开始进行以鲆鲽类为对象的海产鱼育种研究,利用杂交和染色体操作等高技术,培育在北海道低水温期也能生长的新品种。其试验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鲆鲽网箱结构在海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作用会发生运动与变形,针对鲆鲽鱼特有的栖底习性,为确保网底结构的稳定有必要对其进行动力分析。为此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流场中网箱受力和变形的数学计算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对底框中加有支撑管结构并装配方形网目网衣的鲆鲽网箱整体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网箱的网衣部分在水流作用下形态变化比较大,网底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而网箱的底框架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均能保持在水平位置,且未发生明显的倾斜。由此可见,此类鲆鲽网箱具有较好的耐流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测定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 (Lacepède,1802)、长钩须鳎Parapla gusia bilineata (Bloch,1787)和短钩须鳎Paraplagusia blochii( Bleeker,1851)3种舌鳎亚科鱼类的线粒体(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与舌鳎亚科其它4种及鲽形目其他科的5种鱼类mtDNA控制区结构和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种舌鳎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从655~1 155 bp,长度差异明显;舌鳎亚科鱼类控制区结构与其他鲽形目鱼类相似性很低,保守区系列中只能识别出CSB-A和TAS.碱基组成比较发现这3种舌鳎鱼类的AT含量比鲽形目其它鱼类要高.分析认为上述事件可能都是由该类群鱼类控制区的快速进化导致的.所有3种舌鳎的控制区在5'端都存在串联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单元中都存在类似于TAS的相关序列,并且重复序列可以形成非常稳定的二级结构.这2种特征为形成线粒体重复序列的非正常延伸机制(Illegitimate elongation model)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推测了这些舌鳎鱼类重复序列可能的延伸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长臂缨鲆Crossorhombus kobensis (Jordan & Starks, 1906) 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特征, 本研究共获得该鱼类包括18S、5.8S、ITS1和ITS2全长及28S部分序列的128条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聚类分析以及重组检测, 结果显示5.8S (158bp) 无长度变异, 而其他4个基因片段则表现出较高的长度多态性, 并可分为不同序列类型: 18S (1856~1893 bp) 有4种序列类型A、B、C和R; 28S (967~974bp) 和ITS1 (407~ 505bp) 均有3种类型A、B和R; ITS2 (423~447 bp)存在2种类型A和B。此外5个基因片段在碱基组成中均表现出GC偏倚, 并且ITS2 (71.14%)>ITS1 (65.37%)>28S (62.22%)>5.8S (57.67%)>18S (54.95%)。对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18S、28S和ITS进行真、假基因推断时, 通常的判别特征不足以提供有力依据, 因此增加了与4种鲆科近缘鱼类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青缨鲆Crossorhombus azureus、大鳞短额鲆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以及冠毛鲆Lophonectes gallus相应基因片段的比对。各基因片段的插入/缺失以及特异性碱基差异位点比对结果显示: 18S和28S的短序列类型A与4种鲆科鱼类序列一致, 而其他序列类型则不同; ITS1序列类型A与4种鲆科鱼类在类型B的缺失位点均无缺失, 因此推测18S、28S和ITS1的A类型为真基因, 而其他类型为假基因。ITS2的A和B类型在差异位点上与4个鲆科鱼类不存在一致性, 没有足够的依据对两个类型做出真、假基因的推断。长臂缨鲆核糖体RNA基因中, 5.8S序列最为保守遵循协同进化的方式, 而其他4个基因片段为非协同进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