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北内陆河流域治理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最为严重的民勤绿洲为研究区,结合历史文献数据、问卷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对比分析石羊河流域治理政策实施初期和实施7 a后农户开荒、用水、种植行为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农户行为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7 a上游来水量累积增加了4.44亿m3;农户停止了开荒行为,人均耕地由≥ 0.33 hm2减少到 ≤0.17 hm2,农户用井水灌溉的比例减少17.9%,灌溉方式向更节水的沟灌、膜上灌、喷灌发展;农户减少耗水作物小麦与籽瓜的选择频数和种植面积;生态移民迁出1.05万人,平均每年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5.61万人。(2)近60%的农户认为该区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且荒漠化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该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0.24%、5.35%、3.5%。近90%的农户认为环境的改善与流域治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政策,其实施后的绩效评价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由于生态治理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和农户,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目标和行为的显著区别.通过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构建了基于农户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利用典型区域的农户调查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将为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分析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机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退耕还林实施力度、退耕地收入与退耕还林后补偿比重成正相关,与退耕补偿年限成负相关;(2)农户水土保持投入减少反映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为主的收入阶段向以非农业或农业与非农业收入为主的阶段转变;(3)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以效益引导型为主。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樊胜岳  赵丹华  兰健  徐均 《中国沙漠》2013,33(4):1211-1216
本文将交易成本分析引入沙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政策分析过程,构建生态治理政策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确定交易成本计算方法,估算内蒙古乌审旗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期间的交易成本为每年4 931.92元·hm-2。其中,政府直接支付占交易成本的50.06%,农户支付占交易成本的46.86%,政府直接支付是退耕还林机会成本的118.75%。草原休牧政策执行期间的交易成本为每年906.07元·hm-2,政府直接支付占交易成本的12.86%,农户支付占交易成本的80.35%,政府直接支付是草原休牧机会成本的23.30%。退耕还林政策的政府支付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大致相同,因此该政策执行效果良好,并且实现了退耕还林地区的全面禁牧。草原休牧政策的政府支付达不到休牧机会成本的1/4,牧民利益受到损失,牧民偷牧率达到100%,致使草原休牧流于形式。生态治理政策的交易成本分析,将为不同生态治理政策的比较和绩效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过度利用引起的土地退化日益威胁着绿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恢复绿洲生态环境,压缩农业用水势在必行.然而压缩用水后如何保障农民收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Bio-economic模型,定量模拟了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户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广节水技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等政策措施的行为响应.结果显示,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民收入将下降到压缩前的53%;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闸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压缩农业用水造成的农民收入损失.不同区域农户响应行为有所差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配套措施.劳动力相对紧张、人均收入较高的泉山区,可提供一次性补贴鼓励闸管灌的采用;人多地少、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坝区,应在加强推广闸管灌技术的同时,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生态脆弱的湖区,政策重点应放在劳动力转移上.上述措施最终只能使农民收入恢复到压缩用水前的75%,因此应该考虑给农民提供生态补偿,并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洋  樊胜岳 《干旱区地理》2017,40(6):1298-1306
构建了生态治理政策的成本结构指数和过程绩效指数,将生态治理结果纳入绩效体系,形成“过程+结果”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体系。对翁牛特旗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进行了计算:中德合作造林的综合绩效指数为0.877 2,退耕还林的综合绩效指数为0.822 9,小流域治理的综合绩效指数为0.716 9,草原禁牧的综合绩效指数为0.411 2。这四种生态治理政策的过程绩效和终端绩效存在差别:中德合作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小流域治理项目、草原禁牧政策的过程绩效分别是终端绩效的99.86%、91.76%、84.57%和49.75%。该绩效评价模型是不同生态政策绩效分析的新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农民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识基本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数量、人均耕地数量、退耕还林(草)面积是影响农户环保意识和对退耕还林(草)态度的主要因素,农业和非农业农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揭示宏观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难以合理解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本文以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进行研究,利用经历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结束前后不同农户群体土地利用策略的变化;利用构建的农户群体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户群体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显示还耕和撂荒两种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空间配置,能揭示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微观机理,为分析农户群体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探讨农业政策与农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计视角的异质性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贫困与生态脆弱区的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376 户农户调研基础上, 将农户划为纯农户、农业主导户、非农主导户和弃农农户, 基于生计视角对农户转户退耕决策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 兼业是农户重要的生计策略;从纯农户到弃农农户, 农户生计资产依次递增, 尤其是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②随着兼业程度提高, 农户生计策略逐渐多元化。纯农户生计高度依赖土地;农业主导户开始选择非农兼业;非农主导户生计多样化指数最高;弃农农户生计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③生计是影响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的关键因素:纯农户生计资产匮乏, 决策受政策导向明显;作为理性经济人, 对土地经济收益的依赖使农业主导户转户退耕意愿不明显, 对政策响应平淡;非农主导户将权衡转户退耕的补偿与损失, 政策响应模糊;弃农农户资产丰富, 对转户退耕决策响应积极。基于户籍制度改革和可持续生计视角, 本文提出了理性政府行为的3 大对策, 即:建立转户退耕的社保及补偿、激励机制;基于农户生计视角, 实施各种工程措施及惠民政策, 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针对不同区位的农户实施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策勒县为例,对当地农牧民在封育禁牧影响下的经济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不同背景条件的农牧民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规律性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所属区域及其拥有的资本水平是农户对禁牧行为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农户所属区域及当地的技术服务培训等政策配套水平是农户对禁牧态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农牧民畜牧生产观念的转变和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是实施禁牧政策的先决条件。建议政府针对区域及农户的资本差异进行分类补偿;当地政府可整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项目资源和资金进行禁牧的政策前期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1.
桑树的生态学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阔叶型树种,长期以来桑树都是以养蚕为目的而栽培,近年,桑树在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同时桑树作为畜禽饲料和果、茶等多级利用的价值也逐渐被发掘,由此带来桑树产业经营观念的变革。本文介绍了桑树的生态作用、多级利用价值,以及生态桑应用案例和桑生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垦、放牧、采挖等一系列不合理经济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正是针对这一地区生态退化和恶化而采取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重要成就,局部地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并且,根据该区自然特点,灾害状况,以及恢复这一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提出有关该区的经营方向,扩大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评价碳汇管理政策影响分析模型,模拟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山东省冬小麦种植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休耕3种政策措施两两组合构成的3种情景下,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绩效及农户作物种植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经济学假设,研究政府在采用不同碳汇管理政策措施的背景下,农民选择不同碳汇管理措施的机会成本及收益变化,模拟农民调整作物种植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表明,利用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生产数据和农产品价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数据,可以构建农田碳汇管理政策影响分析模型,模拟不同碳汇管理政策下农民决策行为,推算出采用各种碳汇管理措施下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从而为评价区域农田碳汇管理政策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怒江州中元小流域退耕地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筱青  吕星  袁清  李向华 《热带地理》2004,24(2):163-167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最终促进中元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准格尔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准格尔旗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灾害的特点,总结出适用上述条件下的退耕还林(草)的几种模式,恢复生态,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6.
李忆春  陈发虎 《山地学报》2001,19(5):465-469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民勤绿洲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分析民勤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开源调水和减少人口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胡文俊 《干旱区地理》2007,30(6):969-973
石羊河流域是我各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个重要流域,由于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不合理配置,造成下游地区植被衰败,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和土地沙漠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保证石羊河流域生态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劣变和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黄河三角洲主体东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综合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原则与目标 ;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土地持续利用约束分析 ;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提高森林覆盖率 ,适当集中布局农村居民点、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适度开发滩涂地、荒草地和盐碱地等土地持续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9.
民勤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柽柳属植物不仅是耐盐碱、耐干旱植物,同时也是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之一,曾在改善和维持民勤沙区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40多年来,伴随民勤环境旱化,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呈现出退化过程,并表现出旱生、超旱生植物增加,林带变窄,柽柳高度降低,柽柳种群及其群落盖度降低和防风固沙功能减弱等特征。目前,坝区、泉山区和湖区柽柳荒漠林均出现退化,其中坝区退化最为严重,残余宽度仅有30~75 m,依靠农田灌溉外溢水生存,是民勤绿洲边缘柽柳荒漠林发展的最终阶段。分析柽柳荒漠林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地表水消失是时空变化的诱导因素,地下水位下降和林地土壤水分减少是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地下水位下降到10 m的临界水位以下之前,地下水位起到主导作用;而下降到10 m以下之后,土壤水分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