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藻类研究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藻类研究包括诸多方面,而生理生态学研究又是其中的重点。本文从其生理学、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鄂霍次克海沉积物样品中提取总基因组DNA,进行核糖体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构建克隆文库并进行测序,对该环境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该环境下的真核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主要为3大类,真核藻类、真菌和微型浮游动物。藻类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组成与前人在该海域浮游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相吻合,而真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这为该区域真核生物多样性、所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藻类光合固碳的研究技术与解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高坤山 《海洋科学》1999,23(6):37-41
藻类的光合固碳构成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藻类固碳的研究是藻类生理生态学的重要部分,对认识藻类在水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水域生物圈的关系倍受关注;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否会通过影响水域中无机碳浓度和pH影响水域生态系统,藻类的光合固碳对大气CO_2浓度的作用如何等是目前科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因此,研究CO_2浓度变化与藻类的关系十分重要。开展此研究的基础是藻类固碳的研究技术与解析方法。尽管有关藻类光合作用以及固碳特性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目前尚没有任何专业书…  相似文献   

4.
赤潮科学中藻菌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水生生态系统中,微型藻类与细菌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细菌对藻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细菌吸收藻类产生的有机物质,并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营养盐和必要的生长因子,从而调节藻类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细菌也可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抑制藻细胞的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从而表现为杀藻效应。而藻类对细菌也有相似的两方面作用。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们在研究浮游植物水华和赤潮的发生、发展、衰落与消亡的机理时,不能不考虑细菌的重要性,其中细菌杀藻现象则为利用微生物防治赤潮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本文在近年来国内外有…  相似文献   

5.
磁性微球吸附法研究盐藻细胞的疏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正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磁性微球。由于微球表面的聚苯乙烯是疏水性材料,可用于制定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疏水性。用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吸附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盐藻细胞的表面疏水性,以及pH值、NaCl浓度、Fe^3 浓度、(NH4)2SO4浓度对盐藻细胞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藻细胞表面具有疏水性质, 其疏水性与细胞生长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的特点,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溶解性有机碳的性质及含量、无机营养盐浓度、海水温度、微量金属元素(如铁)含量、海洋异养浮游动物的摄食能力和噬菌体的感染等。  相似文献   

7.
蓝细菌CO2浓缩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普遍具有一种能提高细胞内的CO2 浓度 ,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顺利进行的生理机制 ,称为CO2 浓缩机制 (CO2 concentratingmechanism ,CCM )。CCM是藻类对低CO2 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CCM生物的一个主要生理特征为 :植物细胞对CO2 表现出很高的表观亲合力 ,即低浓度的CO2 就能满足其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而其体内催化CO2 固定的限速酶 ,Rubisco(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合酶 ) ,对CO2 的亲合力却很低 ,需要较高的CO2 浓度才能获得正常的反应速度[1] 。由于CCM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因而一直是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1].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泌胞外多糖类等有机物,在附着基的表面上形成细菌黏膜[1-2].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 NH3,附着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细藻类开始在基质上附着,最终形成微生物膜[1-3].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藻类资源丰富,养殖事业发达。已知海洋微生物在海域油污染的净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迄今,在河口、海湾及近海海水和沉积物中油污后微生物的种群及数量变化已有不少报导。但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特殊界面—藻体表面,油污后,其表面微生物变化情况至今尚无资料,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油污对海藻的影响,阐明海域油污的净化规律,以及探讨藻—菌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着重报导油污对石莼、紫菜藻体表面细菌影响的一些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丁美丽 《海洋与湖沼》1984,15(4):334-340
海洋藻类与海洋细菌(以下简称藻-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研究海洋食物链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阐明藻-菌之间的营养关系是重要的一环。 海藻在正常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多种有机物质,如糖、氨基酸、维生素、核酸及其衍生物等等。这些胞外产物能刺激或支持细菌的生长。同样,胞外产物经细菌分解后,  相似文献   

11.
海藻叶面附着细菌群落生理特性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青岛沿海10月的石莼以及5月的石莼和裙带菜的叶面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Biolog碳源利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海藻表面的细菌群落碳源利用有较大的差异,且同一种海藻不同的采集时间其细菌群落也有较大的差异.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表明采用EUB-fluo探针比SYBR-Green染色的效果要好; γ-Proteobacteria在不同海藻表面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裙带表面观察到了一些特异性链珠状细菌;石莼表面的细菌形态展示了较高的多样性.从海藻表面分离的优势菌落中分离到1株细菌,16SrDNA测序表明该序列与已知的Pseudoalteromonas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为99.9%.本研究为海洋无环境公害防污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根管藻(Rhizosolenia)对黄东海邻接水域水系的指标意义。1987年调查期内共采到根管藻15种,3变种和2变型,占我国海域已报导的总种数的80%;在调查海域内出现了3个由不同种数和不同优势种组成的、具有不同生态性质的根管藻群落;这些群落的分布位置及其生态性质与现场海域不同水文性质水系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15.
磁水培育小新月菱形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水是指以流过磁场的水,即水流横过磁力线,也称磁化水。许多关于磁水及其应用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表明,它可以改善、解决锅炉和冷却等水垢问题,提高印染、造纸、制糖和食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业上利用磁水浸种、育秧和灌溉,均可收到增产效果。磁水能否应用于单胞藻的培养,对单胞藻繁殖、生长有无影响,尚未见报道。该研究以1987—1988年小新月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藻一次培养实验,研究了铜、锌、镉离子,微藻渗出物,螯合剂EDTA对叉边金藻生长的影响。铜、镉,对叉边金藻的毒性较强,锌较弱。螯合剂EDTA对叉边金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混合实验表明,铁、锰离子,EDTA都能有效地降低铜的毒性;藻渗出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铜的毒性;镉、锌对铜的毒性有拮抗效应。此外,通过测定介质和细胞铜的含量,研究了铜在细胞表面的吸附行为,并在铜致毒机理以及其他化学因子的去毒机理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黄、渤海在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结构扣季节性变化。经调查共有底栖海藻166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扣绿藻门,其中包括经济海藻75种。黄、渤海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成分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虾藻混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年,我们在对虾养成池中筏养藻类。根据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而对虾的代谢物又可间接被藻类吸收,能够起到净化水质作用的原理;提出了虾藻混养试验。这样做,可使二者互利,达到增产效益。1984年试验的结  相似文献   

20.
用电子计算机分析东海黑潮海面与海洋学标准层叶绿素a总食量(分别记为C_O、C_T)之间的统计相关。提出两者的线性关系,有助于了解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和海区的生物资源评价及有关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