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地震数据较为准确地预测地下介质的裂缝发育信息,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关键手段,也是非常规页岩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参数.方位AVO(AVAZ)在描述HTI介质的裂缝分布及发育方向等方面有重要应用,本文提供一种基于全方位地震数据的方位AVO(AVAZ)反演方法,为裂缝预测提供参考资料.首先利用Ruger近似方程正演计算不同方位角及入射角下的反射系数,继而与方位角度道集中地震反射振幅建立目标函数,然后基于正演方程及目标函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AVAZ反演.实现了从全方位地震资料中同步反演纵波反射系数、各向同性梯度、各向异性梯度及裂缝发育方向.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预测HTI介质的裂缝分布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川滇南部GPS站点速度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和有限单元中形函数(拉格朗日差值函数)求导原则,计算了川滇南部主应变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Kostrov地震矩率计算方法,由主应变速率求得了研究区的地震矩率,进而借助于Ward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地震(MS≥6.5)平均复发间隔.计算结果表明,川滇南部不同震级档地震复发间隔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展布基本吻合;地震复发间隔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地震活动水平和滑动速率较高的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西南段、红河断裂西北段.所得的结果与利用历史地震资料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于历史地震资料缺乏或不完整地区和活动断层定量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空间分布函数将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按震级档分配到带内各潜在震源区,它的确定是综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所计算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然而,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由于地震样本的严重缺失难以统计得到,而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评判因子太复杂、不独立等,使得到的空间分布函数缺乏可靠性.本文以渤海地震构造区为例,充分利用了该区近几十年来新建海洋石油平台工程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历史疑难地震参数校核获得的地震活动资料,采用该区各潜在震源区面积、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度、中长期预报和强震复发间隔与构造空段五个因子,加权综合得到渤海地震构造区的空间分布函数,反映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计算参数.同时,本文运用综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由新的空间分布函数计算得到渤海地震构造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海底泥面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反映出研究区从0.05~0.20 g跨越五区,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区域东部位于0.20 g(Ⅷ度区),西部位于0.05 g(Ⅵ度区)范围内,该区划结果可供该地区海洋石油平台等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时参考,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空间分布的多分维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升  汪秉宏 《地震研究》1993,16(3):321-328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谱的方法,如推广G—P法、固定质量法和固定半径法,然后利用推广G—P法计算理论模型(如Henon映射、随机模型)的多分维谱并分析计算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如计算样本大小和标度区确定),结果表明:度量半径r应小于研究区域的直径的1/4以减小边界效应。最后计算并分析地震资料(如1976年唐山地震地区的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利用潜源区样本空间确定空间分布函数的思路—潜源区样本空间法。除潜源区和地震目录外,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资料,该方法就可以给出4套不同的空间分布函数,还可以提供任意震级间隔的空间分布函数,不存在多因子方法中因子分辨率与计算震级档不协调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潜源区之间地震活动的空间差异,适用于多方案潜源区开展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1 方法 利用地震烈度宏观考察资料即烈度信息点(x,y,Ⅰ),联立烈度椭圆衰减关系及考虑中心点和方向性的椭圆数学方程,计算地震震中平面坐标(x0,y0)和震级M,以及椭圆长轴与x轴夹角θ,见方程(1):  相似文献   

7.
地震数据重构问题是一个病态的反演问题. 本文基于地震数据在curvelet域的稀疏性, 将地震数据重构变为一个稀疏优化问题, 构造0范数的逼近函数作为目标函数, 提出了一种投影梯度求解算法. 本文还运用最近提出的分段随机采样方式进行采样, 该采样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采样间隔并且保持采样的随机性. 地震数值模拟表明, 基于0范数逼近的投影梯度法计算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分段随机采样方式比随机欠采样有更加稳定的重构结果.  相似文献   

8.
1966年邢台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的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各时期余震活动图型,震源机制解及地震前后地形变水平矢量分布等资料,提出了邢台地震破裂过程的断层模式,并用断裂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大量计算得到与观测资料符合最佳的解。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涨落、自组织结构和大震临界状态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罗灼礼  孟国杰  王伟君  罗伟 《地震》2004,24(4):1-15
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对非平衡地震发生系统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提出用空间变异系数δV判断涨落类型:凝聚集、群集、泊松型和均匀点阵分布。从整体观点综合应用各统计量即协方差μ11、非负量I(x,y)、联合信息熵H(x,y)、离散度σ和δV,对非平衡系统的群体空间自组织结构和临界状态的统计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首都圈公元前231年~2003年M≥434地震活动及其和华北不同范围ML≥3.0地震活动涨落的统计分析认为,μ11≈0,I(x,y)>0,高H(x,y)值,低σ和δV值是强震和大震发生的自组织空间结构和临界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同时对地震空区、条带、前兆性震群及前震等前兆现象成因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统计解释,并得出结论:仅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区域)有足够的随机性而又非泊松型涨落时,系统的突变(大震)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0.
谱分解是应用于油气藏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谱分解方法如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S变换等因使用预先选定的窗函数和基函数限制了其时频分辨率.对于双线性Wigner-Ville分布(WVD)谱分解,其在计算时频分布不要求选定窗函数,时间和频率分辨率均很高,但存在交叉噪声.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利用迭代反演方法计算WVD谱分解.其关键思想是,利用复正则化非稳态回归技术拟合解析地震道和它的傅里叶分量,并且将时变的傅里叶系数定义为WVD时频分布.理论合成数据表明,基于复正则化非稳态回归WVD谱分解方法有较高的时间频率分辨率,并且能有效地压制交叉噪声.最后,我们将本文方法应用于三维实际地震数据进行河道检测.  相似文献   

11.
汪成民  张洪波 《地震学报》1982,4(4):362-372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应力途径与岩石的摩擦滑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双剪法对济南辉长岩和点苍山大理岩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实验中的应力变化方式有两种.A 型实验:先使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到一定值,然后保持正应力不变,并增加剪应力使断层发生粘滑;B 型实验:先使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到一定的值,保持正应力不变,并增加剪应力到断层发生粘滑前的某一应力状态,再保持剪应力不变,减小正应力直到粘滑发生.实验表明,B 型实验中岩石的摩擦强度高于 A 型实验.A 型实验中粘滑发生前有声发射率增加的前兆,B 型实验中粘滑发生前看不到声发射率的明显增加.由实验得到一个启示,即闭锁断层的开锁可能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冲开闭锁,即以剪应力的增加使断层发生错动;另一种是解开闭锁,即以正应力的减小使断层发生错动.断层的粘滑采取哪种形式,由断层带的应力变化途径决定.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重整化群方法进行孕震条带的识别.从理论上给出了识别孕震条带的定量判据,并对文献[1]中的32个地震活动条带进行了回顾性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这32个地震活动条带中有29个为孕震条带,其余3个则为非孕震条带.同时将重整化群方法和文献[1]中方法所得的判据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整化群方法除了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之外,在识别孕震条带的判据上更趋于严格,更符合地震活动条带的客观分布  相似文献   

14.
马瑾  雷兴林 《地震地质》1990,12(3):229-236
对京津唐张地区地震震级频度关系进行空间扫描后,发现该区的震级频度关系有三种类型:第1类符合线性b值模型,第Ⅱ、第Ⅲ类符合特征震级模型。近22年来未发生大震的地区往往属第1类。大震区往往属第Ⅱ、Ⅲ类。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岩石破裂及破裂连结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高b值线性模型。在岩石伴有粘滑的摩擦滑动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低b值线性模型。但是在一个完整岩石的破裂和失稳错动全过程中声发射事件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震级模型。由此说明某一区域的震级频度关系可能反映了该区构造变形所处的阶段。一个地区震级频度关系上的多次转折可能包含了地区构造几何信息。一些未发生大震的地区,在中等震级段出现b值非线性现象,这可能意味着它更接近失稳前的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及其邻区地壳温度分布的有限单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下三百米深处的温度与居里面深度分布的资料,利用伽勒金有限元法配合未知边界流量的杂交法,计算了渤海湾邻近的地壳剖面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莫氏面上的温度不是常数,最高处可达810℃;(2)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温度与重力梯度带附近而温度较低密度较小的一侧;(3)本区地壳低速层的温度约为600℃,在该层以下,随着温度的增高,介质的弹性模量或粘滞系数显著减少,而泊松比反而增大,故地壳深部的剪应力减小,这说明大陆内部地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层以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3,7(2):114-120
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异常图象的方法,并定义缺信量I_q值来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或空间上分布图象的异常程度。文中还根据1978~1990年新疆天山部分地区的地震资料,计算出了4条I_q——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0多次M_s≥5.0级地震,绝大多数有I_q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17.
徐宝山 《地震研究》1994,17(4):389-395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Jiang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中北部区域尾波Qem>值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进行近震尾波Q值研究时,提出了用采样深度反应流逝时间对Q值影响的方法,同时对地震尾波的频率和采样深度依赖特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宁夏银川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的分析表明:地震尾波Q值不仅对频率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对采样深度的依赖性也不可忽视;通常地震尾波Q值依赖特性公式Q=Q0 f 0 中的参数Q0和n与采样深度关系密切,当采样深度增加时,Q0明显升高,n则降低,并可用线性关系进行拟合.本文对此特征进行了解释.因地震尾波产生机制比较复杂,此特征是否普遍存在,尚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短周期垂直向的直达 P 波数字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及其随后小地震的应力降和介质 Q 值。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中强地震在这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中强地震的应力降低,与随后发生的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比值也小时,有可能在震中附近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相反,中强地震的应力降高,与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的比值大时,随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同时还指出,中强地震发生前,往往介质 Q 值部较低。这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对及时估计地震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