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明应 《贵州地质》1998,15(3):226-228
在此之前,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观点是:“地球的内部具有层圈构造,从地表向地心,密度和压力都不断增大,而且在地心最大”,笔者根据万有定律和大量推算,认为这种构造不合理,而且自相矛盾,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层圈构造模式“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其间有一个高密度和高压力层,近地心的密度和压力与地表很相近,可能比地表还小”。  相似文献   

2.
矿业新闻     
美科学家提出探索地核设想美国科学家设想执行一项价值一百亿美元的地心探测计划 ,希望把一个柚子般大小的钻石探测器放入 30 0 0km深的地核边缘。科学家将制造一次反向的“火山爆发” ,利用铁浆把探测器像利刃一样插入地球深处收集数据 ,揭开地核不为人知的面目。地心的神秘不亚于太空。在太空方面 ,人类已探索过太阳系中差不多所有行星 ,甚至到了太阳系的边缘。但在我们身处的地球 ,人类至今开凿的最深钻井不过 12km ,不及地壳的三分之一 ;对地幔的认识亦仅限于火山喷出的岩浆 ;而深埋在 30 0 0km下面的地核则是一个完全不可企及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探矿工程》2005,32(6):53-53
在人类宇航探索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远的今天,人类对自身居住的家园——地球的了解还不如人类对月球表面了解得多。为了揭开地球最后的秘密和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们先后对如何探索地心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但由于难度太大而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4.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球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人类一直不懈地探索地球物质的运动规律。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能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认识、研究地球及其物质运动特征。(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地球形成初期,是成分相当均匀的星际物质。在其46亿年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在热力膨胀和引力收缩的统一作用支配下,地内物质开始对流,密度大、熔点低的铁。镍呈熔融状态渗透过硅酸盐物质流向地心形成地核,铁镁硅酸盐物质上浮形成地幔。地幔的表层,由于散热及挥发份物质的逃逸很快冷却,并逐渐演化为固体地壳…  相似文献   

6.
宇宙间是个大的引力场,在地球上来源于地心的引力,就是重力。“它使地壳类似穹形,因之这个地球体本身就是大地构造研究的起点。在研究构造运动的驱动力以及重力与构造的关系方面,马杏垣教授近期发表了精辟的论述。 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体还具有一个大的应力场,李四光教授在他青年的时候曾经将他的论证建立在假没地球转速的变化上,他所创建的构造体系在组合分析时,对受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测知地心的颤动加拿大科学家最近披露,他们测知地球内核(直径为944km)以每3.7677小时振动一次的节律沿地球自转轴上下摆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对内核质量和结构的了解,例如,据初步分析,地球的内核和外核有明显的分界线,内核有点象一颗小行星,悬浮在液态铁里;推测这种液态铁的粘度比水大100亿倍。日本开发二氧化磺回收再利用技术日本一些公司采用化学吸收、物理吸收及光合作用等方法回收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回收的二氧化碳,有人建议将其固封在深海底,有人提出再利用的设想,试图用高分子薄膜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缩分离,使之与氢接触,转变为化工原料甲醇。地球上碳循环有新解科学家计算,80年代的10年中,地球上产生70亿吨碳,而转变为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滕吉文 《地学前缘》2006,13(3):19-22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主要讨论以下3个方面问题,即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当今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当前地球物理学要做些什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只有在清晰思路指导下取得高分辨率的数据才能反演,并刻画其壳、幔的精细结构;第二,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存在分区特征,特别是地壳低速层、力学作用、深部物质运移、多要素约束下的物理-数学模拟及陆-陆碰撞动力学响应进行量化研究;第三,当今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中国地球科学家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乃是中国地球科学家摘取“桂冠”的一个契机,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起具有中国地质科学特色的理论和模型。  相似文献   

9.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7月 10~ 13日世界各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家聚集阿姆斯特丹 ,参加了题为“一个变化地球的挑战”的科学讨论会。会议期间 ,各国科学家介绍了他们各自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听取了同行们的经验介绍 ,并对地球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讨论。而IGBP核心计划的研究执行情况是与会科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核心计划与地球系统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加深对人类星球生命支持系统和变化发生机理的认识 ,应该是每位从事全球变化的科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IGBP核心计划覆盖了地球系统研究的各个领域 ,从陆地、海洋、大气、河流和海岸…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球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以及一些著名的学者对构造运动学的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构造运动的起源及其类型划分问题,迄今仍然处于讨论阶段,自地球作为一种地质体形成时起直到现在,在其核中一直保持着平衡状态,即密度、温度及物质成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性的均衡。这一点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垂直的和水平的迁移以及温度差的消失而得到实现。现时,这种机制显然包括着由地表至地心的全部深度。此外,地球体还周期性的变形,后者用一些地质现象(海侵、海退等)反映出来。在大多数场合下,构造运动不是根据其最初的发生原因分类,而是相反,根据其结果——由其形成的一些最主要的构造形态分类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即我们被迫根据其结果即变形、相的分析及厚度、海岸线的迁移、物理地质过程的强度等等,并根据一些仪器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在金属矿区如何勘探矿藏,科学家正在设计一种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区域的岩石样品合有不同原子重量的氧元素。研究结果证明,氧的这些不同的同位素的存在,和25,000万年前热液体对这些矿石加热和渗透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来自地心的热,引起地球表面岩石的化学变化,这可以用科学分析探查出来。  相似文献   

13.
正初中的孩子在学习地理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地球上什么地方最厚?"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谨,如果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问地球表面哪个地方距离地心最远。如果不假思索地回答,通常都会想到珠穆朗玛峰,因为从任何一本教科书或者科普读物上我们得知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从地心到地表的平均半径是6371km。因此如果加上世界屋脊上的最高峰,海拔8844. 43 m的珠穆朗玛峰,估计就是地球上最凸出的部位。事实上,位于南美洲  相似文献   

14.
鉴于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从1900年以来尽管各种级别的地震数目各年保持稳定,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却呈现非线性增长;不仅地震灾害如此,其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人们关注的大地震,其发生的地点却总是出乎地震科学家的意料,如美国的北岭地震等,这无疑对地震科学家来说是非常严酷的挑战.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十万年以前,但对于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也即对活动构造运动至今仍了解不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技术精度明显不够、重要和关键地区积累的数据资料尚不充裕外,缺乏一个能够把各学科的大量资料综合在一起的概念框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们在对地球自然规律有更多了解的同时,转而关注减灾问题,并开始充分利用地球信息获取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因此,以"活动构造"为核心,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探讨早期构造和近期构造如何区分,以及活动构造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问题,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第167次学术讨论会(2001年8月20~22日)上与会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何为地热?《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是:“存在于地球内部的热能。”科学家们称,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其地心温度大约为4000℃,在持续地传向地面后,有的地热源在地表可产生300℃以上的热水,有的则产生100℃以下的热水。一般高于150℃的高温热源常被用于发电,低温热源可直接用于区域供热、温室加热、食品干燥、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正因为如此,在能源日益紧张和地球大气变暖的情况下,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认真借鉴各国及国内各地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6.
马宗晋  高庆华 《地质论评》1990,36(5):431-435
李四光教授是本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家的一位杰出代表,对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学术思想贯穿始终的是地球系统整体观,他不仅将构造体系、全球构造看作有联系的整体,用全球运动统一协调的观点进行解释,而且将天文、地质、古生物、人类与地球的人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各类地质现象和地球的各种场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李四光的系统整体观对发展中国的地球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岩石密度界面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地质体之间的密度差异是开展重力勘探研究的地球物理前提。密度界面的划分与构造层的划分具有密切关系,测定地层(岩石)密度并分析测定结果是重力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苏北盆地及相邻地区出露岩石的实测密度数据,将该区岩石按照地层、侵入岩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将地层纵向划分为新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太古宇—三叠系3个超密度层,2个Ⅰ级密度界面和3个Ⅱ级密度界面; 通过综合分析地层界际密度和系际密度特征,阐述地层及侵入岩的密度特征及其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为该盆地重力资料解释和石油勘探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密度界面的划分与区域构造及储油构造具有密切关系,计算密度分界面起伏或深度变化在区域构造研究和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球材料物理性质和大陆深部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振民 《地学前缘》1995,2(2):147-158
本文着重讨论:(1)当前大陆深部构造研究面临的困惑和挑战;(2)地球材料物理性质研究在深部构造中的意义;(3)对我国开展这个领域研究的希望和建议。文章强调地球材料物理性质不仅是深部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物理成果合理解释的重要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动力运动有关,且构造应力场与重力场是地应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某黄金矿山为例,以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地球重力场理论为指导,得出重力所致竖向地应力和水平地应力的表达式;认为地下应力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重力(地心引力),重力不仅可以产生竖向地应力,而且还可以产生水平地应力。计算证明黄金矿山(地下工程)水平地应力远大于竖向地应力。地壳内黄金矿山采掘巷道所受的各种压力均来源于地心对岩土(石)的引力。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金的构造地球化学及其找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球化学,尤其是勘查地球化学的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出现了一门地球化学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构造地球化学。处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构造地球化学,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完整定义。笔者认为,构造地球化学主要是研究在不同层次的构造单元内,在不同期次的构造活动中,在各种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元素和离子的地球化学性状和规律,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分配特征。构造地球化学涉及的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