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北京平原晚第四纪堆积期与史前大洪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大约0.1MaB.P.-22000aB.P.,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22000-12000aB.P.,气候干冷,永定河水量减少,平原沉积速率较低。进入冰后期以来,气候逐渐温暖湿润,永定河水量增加,山区风化物质被搬运至北京平原堆积下来。沉积以天然堤相,决口扇相为主,沉积速率大增。8000-4000aB.P.,沉积速率达到最大,出现晚第四纪堆积期,同时洪水频繁,恰好与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时期相当。3000aB.P.以后,气候向干冷转化,永定河水量减少,人类生产力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增强,洪水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2.
河南新密溱水流域全新世人类文化演化的环境背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溱水流域新石器至夏商时期人类文化发达,且持续发展,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人类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在详细野外考察和多个地层剖面分析基础上,初步阐明了区域地貌特征及演化历史.对区域内的柿园仰韶遗址外的自然沉积剖面(34°29.409′N,113°36.933′E)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考古遗存资料,探讨了区域全新世气候演变历史.在上述古环境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文化演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在地形上,处于嵩山以东至黄淮平原以西的黄土丘陵台地地形区.溱水流域共发育了3级河流阶地:第三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第二级阶地形成于大致6000~4000cal.aB.P.时期,下游阶地形成时代较上游早;第一级阶地形成于历史时期晚期.溱水流域全新世早期(8500 ~ 7000cal.aB.P.)气候的暖湿程度与现在相当,仰韶文化时期(7000 ~5000cal.aB.P.)的气候是该地区全新世最为暖湿的时期,龙山文化时期(5000 ~ 4000cal.aB.P.)以来气候的暖湿程度呈波动下降,4000cal.aB.P.以后气候逐渐变干凉.整体上较为暖湿的气候是该地区全新世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广阔平坦的多级黄土台地和第三级阶地以及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物质为新石器以来逐渐发展的旱作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和土地资源条件.仰韶早期及之前的人类文化遗址分布在第三级阶地和地势更高的黄土台地之上;仰韶中期以后,由于区域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人类聚落有向沿河阶地和下游地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美国西部Owens湖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加州中部Owens湖的稳定同位素、稀酸可溶相锂元素浓度及其它地球化学指标揭示本区0.155MaB.P.~62500aB.P.间的气候变化。在0.155~0.140MaB.P.,0.122~0.114MaB.P.,91000~83000aB.P.和72000~62500aB.P.期间,气候冷湿,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MIS)6,5d,5b和4阶段。这些期间内湖泊开放,δ18 O和δ13 C无协变性,Li和有机碳浓度很低。在0.140~0.122MaB.P.,0.114MaB.P.~91000aB.P.和83000~72000aB.P.期间,气候干热,对应于MIS5e,5c和5a阶段。湖泊在这些期间内封闭,δ18 O和δ13 C有很好的协变性,封闭湖δ18 O的变化代表了湖水体积的变化。来自湖中自生镁硅酸盐的锂元素浓度的变化反映了盐度和温度的变化。Owens湖的记录与DevilsHole洞穴流石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有很好的对比,进一步证实了终结期Ⅱ在海相记录中的年龄滞后。本文讨论了冰期与间冰期之间,美国西部和中国黄土地区气候模式的差异及其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通过盆地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演化以及其对构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表明:6.5~约1.8MaB.P.期间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经历了8个阶段的演化,反映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北部经历了>5.4MaB.P.、3.6MaB.P.、2.6MaB.P.和1.8MaB.P.4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其中约1.8MaB.P.的构造运动可能使黄河向上游溯源侵蚀,同时切穿积石峡、李家峡和松巴峡而到达贵德盆地.研究时段内气候以干旱为主,但在6.2~4MaB.P.和2.1~1.85MaB.P.的两个时期气候明显湿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位于黄土/沙漠过渡带定边地区苟池剖面的高分辨率的花粉分析,基于9个 14C年代数据重建了2400cal.aB.P.以来定边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2400~174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以栎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 1740~1610cal.aB.P.森林退化,草原发育,气候变干; 1610~1240cal.aB.P.乔木成分增加,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气候较温和湿润; 1240~1010cal.aB.P.森林退缩,草原发育,气候变干; 1010~690cal.aB.P.草原进一步发育,气候干旱; 690~500cal.aB.P.阔叶树成分增加,气候略温湿; 500~190cal.aB.P.草原发育,气候干旱; 190~0cal.aB.P.乔木成分增加,气候变湿。本区花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可与区域的世纪初前后(秦汉)暖期、隋唐暖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事件对比。  相似文献   

6.
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汾河流域地貌阶段性发育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汾河流域中系列断陷盆地在第四纪期间的阶段性演化历史一直不甚清楚。最近作者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在流域中的太原、临汾等几个构造盆地的周边地带,普遍发育了三级冲湖积台地。根据三级台地的沉积结构特征和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古地磁定年法及TL测年法对三级台地的年代研究结果,发现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汾河流域系列盆地中都曾同时发生过三次大幅度的湖退和三次湖进过程;其中三次湖退开始的时间分别为0.76MaB.P.、0.55MaB.P.、0.13MaB.P.;由湖退而产生的三个低湖面阶段分别对应着S8、S5、S1古土壤发育时期。从引起湖盆大幅度收缩的原因看,构造运动是根本因素,三级冲湖积台地的形成是对区域三次构造抬升的地貌响应。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下游流域处于鲜水河断裂带之南西,总体呈南北走向.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河谷地貌演化及气候条件等的控制,流域内泥石流较发育,属泥石流中等发育区.泥石流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可见少量暴雨坡面型泥石流及古冰川泥石流.泥石流多集中发育于岩性相对软弱的板岩、千枚岩及砂岩与板岩互层的相对宽谷段,多为粘性泥石流.泥石流一般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且规模逐次减小.流域内绝大部分泥石流处于停歇或衰退状态,现代活动性不活跃,现代活动泥石流频度低、规模小,且多发育于植被破坏较严重区域.流域内泥石流活动具有退化的特征,对当地人民生命安全及两河口水库的淤积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受岩石圈运动造成的三大地貌阶梯的严格控制,主要出现在最高阶梯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第二阶梯以下分布零星。把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结合起来研究会迅速提高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水平。兰州附近有三次古冰川遗迹,分别可以和T1、T2、T3和T4相应。相当于氧同位素2、4、6和16阶段,即70,000—10,000aB.P.、0.15MaB.P.和0.6MaB.P.。  相似文献   

9.
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环境记录及区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积彬  钟巍 《第四纪研究》2008,28(4):610-620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测年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剖面约9400cal.aB.P.以来的时间序列。对该湖泊剖面沉积物的矿物X射线衍射、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9400cal.a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大致经历了冷干(9400~7400cal.aB.P.)-暖湿(7400~5900cal.aB.P.)-暖干(5900~3100cal.aB.P.)-凉湿(3100~1100cal.aB.P.)-冷干(1100~500cal.aB.P.)-暖干(500cal.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该过程基本上同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相一致。在3800cal.aB.P.左右,北疆地区的几个典型湖泊沉积记录序列都指示该时期气候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可能暗示了这一时期亚洲中部干旱区(至少在北疆地区)大气环流状况发生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尕海湖地区自冰消期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冰消期(12710~11360aB.P.)气候环境变化较大;进入全新世(自11360aB.P.开始)后,早全新世(11360~8370aB.P.)气候波动明显,整体较为干旱,温度有所回升;中全新世(8370~3200aB.P.),早期为湿润气候环境,是全新世气候环境最稳定的阶段,晚期气候环境仍较湿润,但环境条件变差;在晚全新世(3200aB.P.以来),早期湖泊水体仍然较淡,但气候环境明显趋向干旱,后期气候变得干旱,气候环境存在波动变化。约1500aB.P.存在一次湿润事件。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北麓河流阶地与新构造演化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祁连山北麓十几条河流的阶地进行野外调查和测量,获得大量河流阶地的分布特征、高度、结构、发育程度和形成年龄等资料和数据,分析河流阶地的发育和变形特征及其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划分几种挤压构造区阶地的变形模式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演化特征。从阶地发育的年龄序列划分本区自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约0.45~0.15MaB.P.和约0.15MaB.P.至今的两次强烈构造活动阶段,以及它们分别具有的约0.100和约30000a的间歇性构造波动。对东西部不同地段阶地发育与变形特征对比研究表明,祁连山北麓西部新构造活动比东部强烈。  相似文献   

12.
云南鹤庆古湖晚更新世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鹤庆古湖沉积物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晚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内部气候波动性特点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上,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样在本区有明显的响应。而且不同季风区气候资料对比也表明,本区冷湿和暖干的气候组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末次冰期该区夏季锋面降水增多,而间冰期则与之相反。造成这种区域环境效应的原因,与西南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复杂性、云贵高原的地貌部位以及由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引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厚远  张健平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50-1060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远源区的半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2期早期及第3期包含大量高频气候波动信号。该区MD77190柱状样自第3期起由以富钙质生物壳体和贫钙质生物壳体为主要特色的两类沉积物构成韵律互层,它们的分布状态、互换频率及在生物和化学组分方面的细微变化反映出59000~21000aB.P.期间研究区可与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事件遥相对比的气候演化特征。有关的全球热传输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39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与室内制图表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普遍存在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主夷平面形成于7.0~3.6MaB.P.,形成时其高度在1000m以下。大约3.6MaB.P.前主夷平面开始大规模解体,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开始。剥蚀面和河流阶地揭示,1.8MaB.P.,1.2MaB.P.,0.8MaB.P.和0.15MaB.P.是青藏高原强隆升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6.2~2.4MaB.P.红粘土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干旱的草原环境,6.2~5.8MaB.P.为灌丛草原;5.8~4.2MaB.P.是稀疏森林草原,植被由大量中生性草本植物和少量喜湿性的乔木植物组成,反映当时气候相对湿润;4.2~2.4MaB.P.植被中旱生植物藜科和麻黄明显增多,反映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析认为研究区自6.2MaB.P.干旱草原环境的格局就已经形成。红粘土中孢粉记录的植被演化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有时代上的耦合性,也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黄河晋陕峡谷河段21个地点的阶地横剖面观察和阶地对比研究,确定出6级宽谷阶地序列,同时,依据17个放射性测年数据对阶地定年。6级宽谷阶地序列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区域造陆隆起和局部构造变形,区域造陆隆起的发生时间比之青藏高原隆起要滞后0.113~0.25Ma,而且,平均区域造陆隆起量比之青藏高原的内部和边缘的隆起量小得多。晋陕峡谷河段发生过3期加积作用幕,指示着造陆隆起景观中的气候变化时间线。渭河盆地北缘的韩城断裂悬崖带记录着构造基准面下降,影响的河流长度仅为21~127km。  相似文献   

18.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下层黑沙土中散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存,石片、石核、石斧等石器主要见于下部,陶片数量则以近顶部居多。对黑沙土中的有机质进行14C测年,结果表明,下层黑沙土形成于约7990±150~3200±125aB·P·(cal·)之间,上层黑沙土形成于约3055±170aB·P·(cal·)以后。由这个遗址附近的环境分析证明,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期,当地气候处于相对湿润阶段,风沙活动虽依然存在,但可以断定黑沙土的成壤速度大于风沙物质堆积速度,使这里的先民能够依靠农耕、渔猎而生存。大约3200±125aB·P·(cal·)后,风沙堆积速度骤然加快,使黑沙土成土过程一度完全停止,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风沙活动强烈,形成黑沙土层之间的黄色风沙层堆积。这一时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当地的先民无法生存,被迫迁移,从此出现新石器遗址的缺失。该遗址所在的丰宁地区,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上源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环境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对了解北京地区沙尘暴变化历史有直接佐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