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素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说。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周、秦到明清之际的2000余年历史长河中,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1000-6000万。直到清代中国人口方进入急剧的增长时代。18世纪中叶即清代乾隆盛世时代,中国人口数量才突然增到1亿以上。而在其后迄今不过200多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竟激增到11亿以上。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入口基金会最近发表的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为56亿,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6O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50年人口更将接近120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9%。在新增人口中,亚洲、非洲和拉美占9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在缩短。若按目前1.5%的人口年增长速度计算,到1999年就将有60亿人口。1995年2月15日,中国人口达12亿,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亚洲每五个人中就有两个中国人。中国人口总数,比全欧洲、加上美国、日本的人日还多2…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城乡发展模式,带来城市和农村人口新的分布格局.本文基于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采用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考虑中国人口政策和迁移规律,对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PDE)中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参数进行本地化处理,开展5种SSPs路径下的中国及分省(区、市)城乡人口预估研究,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种SSPs路径下中国城市人口均有所增加,2015-2050年增长3.4(2.2~3.7)亿人;农村人口持续降低,减少约3.0(1.1~4.0)亿人;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9%(67%~86%).2)未来中国大部分省份城市人口都将较2015年有所增加,西部省份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省份;所有省份农村人口都将明显减少,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幅度高于西部地区.相比2015年,2050年西藏、新疆等地城市人口最多可增加两倍以上;大部分省(区、市)农村人口可减少60%以上.3)未来大部分路径下自然变动对城市和农村人口均由正的影响逐渐变为负影响;机械变动对城市人口影响为正,对农村人口影响为负,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口自然变动在东西部省份的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城乡人口不同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和分省人口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这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率定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DE)模型中的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教育水平等参数,对2011-2100年中国和31个省(区/市)人口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 不同SSP路径下,中国人口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高气候变化挑战的SSP3路径下人口最多,于2035年达到峰值,约14.27亿;在以适应挑战为主的SSP4路径下,人口出现最小值7.02亿。2) SSP1、SSP4和SSP5路径下人均寿命长,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中SSP1和SSP5路径下人均教育水平高,到2100年教育水平在大学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SSP2路径下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均衡;SSP3路径下新生人口数量较多,劳动力充足,但教育水平较低。3) 到2100年,SPP3路径下广西人口呈现最大值1.13亿,在其他路径下广东人口最多,达1.29亿。  相似文献   

5.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春旱原因及缓解途径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雷州半岛总面积12471平方公里,有耕地31.3万公顷,其中水旱田16.91万公顷,旱坡地14.43万公顷。1984~1994年,平均每年干旱面积达18.92万公顷,最多年达36.97万公顷(1991),最少年达6.4万公顷(1992)。干旱中,又以春旱最严重,局部地方春旱年年有。60%以上年份春旱的面积可达6.6万公顷以上,最多达20.3万公顷(1991)。1993年全市干旱面积17.72万公顷,损失稻谷1.5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1994年,春旱面积19.4万公顷,55.18万人、23.15万头牲畜缺水,每天出动67.01万人,投入抗旱各种机械5.0181万台,耗资达3500.5万…  相似文献   

7.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灾害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4个方面分析了灾害暴露度的特征,从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两方面分析了灾害脆弱性特征。研究表明: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分别为9.37万km2、126人/km2、149万元/km2和1.53亿hm2,暴露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高暴露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人口脆弱性显著增大,但经济脆弱性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灾害脆弱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沿岸的湖南、安徽、重庆、江西、湖北等省(市),上海、北京、天津为灾害脆弱性最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60a来人口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008年江苏省人口最新统计资料,建立人口预测新发展系数的优化GM(1,1)模型,对2009—2020年江苏人口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2009年底,江苏总人口约为774165万人,到2010、2015、2020年,则分别约为780735、814430和849580万人,预测结果符合江苏人口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1960-2014年77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有效降水序列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将既定持续时间尺度和连续面积上超过阈值的降水事件定义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法,根据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特征,对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演变趋势及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下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强度最大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主要集中在1960-1968、1991-1999和2006-2013年3个时段;(2)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最强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发生在北方的多为单日极端降水,南方多为持续多日的极端降水;(3)1960-2014年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影响面积有所增大,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4)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区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呈显著增大趋势,暴露人口最多的年份在1983年,达到2408万人/d,暴露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年份在1998年,达到20亿元/d。   相似文献   

10.
据最近民政部会同国家防讯抗旱办、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核定.1993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属中等偏重年份。全国全年有7.3亿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减产30%以上的达3.4亿亩,减产80%以上的近8200万亩;倒塌房屋271万间.损坏933万间;因灾死亡6000多人,伤1万多人,300多万人遭洪水围困。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99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汤懋苍  汤池 《高原气象》2000,19(2):159-165
根据被修订过的竺氏温度变化曲线,将中国过去3000年划分为11个气候适宜期(暖期和变暖期)和气候非宜期(冷期和变冷期)。发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绝大多数出现在气候适宜期,大规模的战争和农民起义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均发生在气候非宜期。最后,对未来200年气候变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预测,主为目前的气候适宜期将持续到公元22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9,自引:0,他引:139  
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候交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6月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联盟(IFRC)发布一份报告,告诫人们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正在递增,威胁着经济脆弱的国家。每年的“世界灾害报告”报道说,在过去6年内,因遭受洪水和地震而要求援助的人数从每年50万人增加到每年5500万人以上。去年因遭受自然灾害要求援助的人数远比遭武装冲突要求援助的人数多。报告中写到,干旱、洪水、滥伐森林和土地使用问题使2200万人流离失所。IFRC估计,因遭受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中96%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欲得到该报告全文,可与美国红十字会联系:POBox3…  相似文献   

14.
抚州地区气候优越 ,有利于柑桔种植。历史上 ,抚州地区各县均种植柑桔。特别是著名的南丰蜜桔 ,栽培历史悠久 ,早在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就作为朝贡珍品 ,受到世人称赞 ,50年代斯大林称之为“桔中之王”。1柑桔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柑桔是喜温暖、湿润、短日照的亚热带果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是 :年平均气温>15℃(最好≥15.5℃) ,1a中有2个月以上月平均气温≥25℃ ,≥10℃以上活动积温≥4200℃(最好≥4500℃ ,极端最低气温 -7.0℃以上(最好 -5℃以上) ;年雨量1000mm以上(最好≥1500mm) ,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龙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范雯杰  俞小鼎 《气象》2015,41(7):793-805
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有关资料,根据“增强藤田级别”龙卷级别分类标准,对1961—2010年50年间中国EF2或以上级强龙卷(Significant Tornadoes)和2004—2013年10年间中国EF1或以上级龙卷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961—2010年50年间共记录到165次强龙卷,含EF2级145次、EF3级16次、EF4级4次,年均3.3次;(2)强龙卷主要分布在中国江淮地区、两湖平原、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南部等平原地区,具有在某地频发的特征;(3)165次强龙卷中,1986—1990年间的发生最为频繁,此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多发生在春、夏两季,4—8月的数量占全年的87%;发生起始时间多集中在12—20时;(4)强龙卷发生过程中多伴随有冰雹和/或暴雨等天气现象,其路径长度与强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5)165次强龙卷至少造成1772人死亡,3.17万人受伤,总结了记录到的最强25次龙卷的灾情特征;(6)2004—2013年10年间共记录到143次EF1或以上级龙卷,含EF1级121次、EF2级19次、EF3级3次,其空间分布与1961—2010年强龙卷的分布相似;10年间, 2005年记录到的数量最多,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7)利用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记录的龙卷资料中EF1级龙卷和EF2或以上级强龙卷的发生数量之比,以及不完整的EF0级龙卷与EF1或以上级龙卷的发生数量之比,粗略估计得到1961—2010年50年间中国年均发生龙卷的次数不低于85次,EF1或以上级龙卷年均发生21次,不及美国龙卷发生频率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如何做好天气预报,为科学决策城市水问题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个气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水是城市建设的命脉当今世界面临着紧迫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日益缩小的有限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世界范围来讲,1950年世界人口有8亿多居住在城市,而到本世纪末将有30多亿人居住在城市。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三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接近3亿,到本世纪末预计可达到4亿。而我国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源危机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是缺水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立方米,排世界第81位.辽宁省又是中国的缺水省.人均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亩均水量仅600立方米。我省城市每天缺水120万吨.年影响产值50亿元,且水质污染(河流污染70%以上)。现在世弄上有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有些国家还形成科研、业务体系、但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如何,历来就有争议。近年来:摩洛歌、以色列着一些水资源匮管的国家较多地开展了诌6面的研究、试验,惹大利的一些果园种植园主X期进行人工影崛天气作业,认为得…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全球多部门、多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评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由于其碳排放路径的变化对国际气候谈判中的3个重要谈判方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和2℃目标情景下碳排放空间和减排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碳排放固定且分配方式固定的条件下,美国不同程度的退约将为自身获得较大的碳排放空间,同时挤压其他地区,包括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NDC和2℃目标的碳排放空间,将推高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NDC和2℃目标的碳价。2030年,2℃目标下中国碳价的升幅将达4.4~14.6美元/t,欧盟为9.7~35.4美元/t,日本为16.0~53.5美元/t。同时将增加中国、欧盟和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GDP损失。2030年,2℃目标下中国GDP损失的升幅将达220.0亿~711.0亿美元(相当于16.4~53.1美元/人),欧盟为93.5亿~321.4亿美元(相当于20.7~71.1美元/人),日本为41.3亿~134.5亿美元(相当于34.3~111.7美元/人)。  相似文献   

19.
对1994年旱涝灾害的思考雷向杰(陕西省气候资料室西安·710015)1994年,陕西气候异常,旱涝灾害严重,全省因灾减产粮食27亿多公斤,受灾人口2650万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8亿元,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年。大灾之年,由于全省人民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以《清实录》为历史数据源,以事件频次(县次/年)为代用指标,重建清代(1644—1911年)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序列。结果表明:世纪/年代尺度上的冷期或降温阶段的动乱频次高于暖期或升温阶段;干旱事件对动乱的触发作用比洪涝明显,干旱指数与动乱频次显著正相关,19世纪3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均发生在极端旱灾背景下。上述对应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程度有所不同,较短时间尺度(年代/年)上的规律在清代早期不明显,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逐渐明显,其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