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区域规划研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为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4):30-34,47
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区域发展有效宏观调控,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比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国外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为推动我国当前新一轮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区域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新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应用、区域规划的空间尺度选择与规划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管治分区与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选择以及各种规划间的关系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新一轮区域规划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借鉴“反规划”方法,实行弹性规划期限;以县域规划作为基本规划单元,开展村镇小区域规划和城市群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空间管治的分区与功能定位,选择多样性空间发展模式,完善区域规划体系,以理顺各种规划关系并提高规划的总体效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中国新一轮区域规划蓬勃兴起并得到广泛开展,但研究人员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及工作框架的认识并不统一、明确。在总结和梳理区域规划特点、国家需求及既有区域规划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区域规划10项基本任务,即: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教文卫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区域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需统筹协调解决的其他重大问题。根据上述基本任务,可以建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参考工作框架,该框架体系包括5个工作阶段:系统分析阶段,模拟和预测阶段,规划发展阶段,协调决策阶段,跟踪调控阶段。在此框架下,对区域规划各阶段工作目标和重点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英国区域规划的现行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首先总结了1930年以来英国区域规划体制诞生与演变的历程;然后,从英国规划政策背景、立法基础、规划目标与主体构成、基本程序、主要政策领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以及实施监控与回顾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了现行英国区域规划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最后,针对中国区域城镇规划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可以从英国区域规划模式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区域规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解决中国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中国区域规划将产生创新性影响:①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②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③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④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⑤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它空间规划的融合;⑥保障了区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问题成为规划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区域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程序、规划管理4方面对国内学者10多年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指出应加强规划间协调和衔接、规划实施手段实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应从渐进式社会经济体制变迁角度来把握我国区域规划理论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面向对象的区域规划空间信息时空数据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规划的空间信息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面向对象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数据建模技术,为区域规划空间信息整合提供了思路。本文以面向对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提出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区域规划空间信息时空数据模型,并对所建立的主要地理特征类进行定义与描述。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1990年以来我国有关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文献,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新动态,认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正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规划指导思想从强调经济发展到强调区域协调、空间管制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强调打破行政区界线,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跨区域治理.现阶段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编制理念、目标重点、技术手段、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其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等类型的区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有序、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区域规划体系,以解决不同类型区域规划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方中权  陈烈 《地理科学》2007,27(4):480-485
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胡序威 《地理学报》2006,61(6):585-592
在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时期按不同名目开展的规划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国情背景。在展望未来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mploys a core-periphery perspective to review regional planning theory and examine the spatial dynamics in Appalachian development which span 25 years of Appalachian Regional Commission programs. Improved conditions, defined by increasing incomes in counties, are examined. The region is conceptualized as comprising two exterior peripheries and an interior periphery. This perspective is valuable in illustrating the region's development and for further planning efforts in Appalachia.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in 2002, research need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areas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isaster preparedness seeks to lessen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atastrophes by planning in advance and instituting a proper respons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are those entities deemed necessary for society to function correctly and thus require protec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used location models to aid in the management of many of these crucial establishments, but few efforts have modeled where to geographically site a future critical supply facility. Furthermore, no research has explored a multihazards approach for siting critical supply facilities and the explicitly spatial factors that make a potential target vulnerable to attack.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 strategic multiobjectiv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siting critical supply facilities that incorporates explicitly spati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directive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emands. We detail the spatial data requirements and modeling assumptions and present results from an application involving the placement of critical vaccine stores in Orlando, Flori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